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向村民众的信仰与仪式,历来是社会学与人类学的核心话题。信仰与仪式作为社会事实,既有其功能意义,也有其象征结构。这种功能意义与象征结构在不同文明社会当中表现不同。文章以关中Y村祭拜为例说明中国这样一种复杂文明中,如何在几千年中保持文化一统局面:即上层大传统统合下层民众小传统,而小传统也以种种方式渗透大传统,从而维持自身存在的双向互构过程。经由这一双向互构,国家在文化层面取得民众认同,同时也维系了文化和意识形态层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在互动仪式链理论下,高校开学典礼被视为一种互动仪式,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运行机理体现在强化身份认同的身体在场、加强价值引领的焦点关注、提升情感体验的象征符号和进行行为规约的仪式流程四重向度。从互动仪式链理论审视高校开学典礼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有效发挥面临四重困境,即仪式价值迷失,落入形式主义窠臼;参与主体缺位,阻碍情感共鸣生成;符号象征弱化,消解情感能量聚集;流程形式固化,削弱教育情境感染力。高校可以尝试从价值引领、在场升华、情感积累和情境重塑四方面优化开学典礼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3.
任何文化都是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并把本民族成员团结起来的制度性手段。据现代文化人类学家的研究,文化的一个主要功能(作用),就是产生和增强一个民族的社会凝聚力。服饰、国旗、节日和礼仪等等,所有文化象征形式的作用都在于增强一个民族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感,用同一种标志、仪式和思想观念使他们感到他们都是同一群体内的人。令人惊奇的是,中华民族具有渊源流长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邓杰 《阅江学刊》2011,3(5):129-135
象征是超越现实提升影像艺术品质的重要途径。象征的本质是对物象原型进行主观化的建构而形成的具有某种指向性的"联想的整体",以达到发现和表述世界意义的目的,从而形成具有符号意义的价值影像。象征的原型也许是很日常化的,但因此会更有普遍性和深刻性。影响象征的因素最主要是传统文化心理,突破艺术家自身的感觉防卫系统,构建开放式的思维结构是提升象征品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福建阳村的田野研究,运用象征地权的概念重新理解中国历史上的土地产权结构和社会结构。象征地权是一种象征资本的产权形式,具有象征资本的再生产性。象征地权的分析,令我们思考中国历史上不公平的地权结构及其社会观念。象征地权的过度膨胀会压缩契约地权以及相关法律、合同的效果,形成权力占有者利用制度和政策的掌控权,通过造制度、玩政策来公开寻租,瓦解社会公平,引起广泛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6.
罗杨 《社会》2019,39(4):35-60
本文基于在福建安溪清水岩的田野调查,围绕清水祖师迎春绕境仪式,考察清水岩所在的蓬莱山与山下平原社会的关系。居于半山的清水岩,一半和山下社会粘合,一半与山上非人世界相连。清水祖师巡境仪式使岩下社会组成特定的地域共同体,形成社会化程度强弱有序的生活节律并实现周期性的更新重生。清水岩又与山顶象征的非人世界相通,通过在山上和山下之间流通的物,为山下社会引入超越性灵力,赋予各种人、物及其代表的共同体以神圣性。清水岩的中间性或双重性,是安溪人对其生活世界的划分和认知。活跃于山岩的士、僧、道被奉为真人,穿行于山上和山下,跨越人间社会和非人世界,融通自然和社会。清水岩呈现的不仅是安溪人的社会观,也是其人观。  相似文献   

7.
王建民 《社会》2008,28(2):77-77
关于中国社会结构转型需要从微观和象征的角度予以理解。从“象征社会”的分析视角看,城市社会中的一系列媒介信息与象征标记往往成为社会身份的分类工具与生产机制。随着城乡社会流动的增加,农民工群体所承载的诸多象征标记使城乡界线由“城乡之间”移入“城市之中”,进而凸显出“城市中的城乡二元结构”。这种社会结构常常是文化性的、隐秘的,可用“象征二元结构”概括之。“象征二元结构”意为表达不同群体社会身份的象征系统及其运作呈现出二元对立或两极趋势,它彰显了不同群体在身份、地位、声望等方面的二分化与不平等。“象征二元结构”所包含的“问题化农村”与“梦想化城市”的逻辑成为国家建构现代性形象的手段与策略,以弥合“客观现代性”与“表达现代性”的距离。  相似文献   

8.
吴柳财 《社会》2018,38(1):54-80
社会人类学对于礼与仪式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日常社会生活和加深对社会结构的理解,因为研究所侧重的仪式过程激活了人在社会交往和互动中的实践主体性。通过对《礼记·曲礼》的社会人类学解读,我们发现,人的日常生活具有社会结构与时间性这些基本要素,礼制结构内含复杂的人伦结构与天人关系,以及丰富的时间体验。礼所体现的情感与意义是社会生活之神圣感的源泉,礼仪就是将人和社会带入这种境界的手段与过程。这种尝试性的解读意在将传统礼仪纳入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9.
角色的二重建构--个人与社会连接点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洪  刘成斌 《社会》2003,1(5):19-22
在迪尔凯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一书中,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是对仪式的分 析;二是对思想分类的关注。迪尔凯姆指出,宗教崇拜其实是社会崇拜,通过把神圣性灌注于社会力量,达到整合社会成员关系和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的目的。这里的社会力量,指的是宗教组织通过宗教组织的功能,使社会成员参与到宗教活动中,“扮演”虔诚的宗教徒角色,进而受宗教(其实是象征和代表社会统治者的利益)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9,(5):102-106
庆典仪式作为某种文化空间塑造物,为社会创造了文化领域的公共产品。和风、韩韵与中华魂,作为东亚传统庆典景观的形象表述,反映了三个民族的审美取向、文化自尊与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愿景。在文化交流空前频繁的时代,善于运用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越发凸显。通过对比东亚地区大型公共庆典个案——日本三大祭、韩国宗庙祭礼与中国公祭黄帝陵大典,分析三国对历史文化的演绎经验,提出以节庆文化为载体,软实力为内核,从而培育"中华魂"凝聚力与感召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