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莎士比亚偉大的悲剧“汉姆雷特”,問世以来已經三百五十多年了。在这三百多年中,引起了无数的学者、作家、詩人对这篇剧作的热烈討論,尤其是十八世紀以来,几乎大多数西欧著名作家都对这个剧本发表过意見,而意見之分歧在文学史討論中也是少見的。英国資产阶級莎学者的連篇累牘的論文和专著,虽然在史料、詞句理解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但对这样一个偉大悲剧作为整体来說却只能做些片面的摸索和解釋,以致許多人愈研究愈糊涂,认为“汉姆雷特”永远是一个謎。英国著名莎学者陶顿(Dowden)教授就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他說这个剧本不仅是个謎而且是一个奥秘,人們只能永远从旁推测而无法加以說明。多数学者都认为莎士比亚所写的是一个优柔寡断的典型,是一个“性格悲剧”,因而汉姆雷特也就成为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典型了。如最近在我国上映的英国影片“王子复仇記”,它的  相似文献   

2.
借鉴保罗·德·曼的修辞阅读方式解读《哈姆雷特》的"复仇"主题,可知《哈姆雷特》中已故国王和王子的真正复仇对象是王后而非"新王":老哈姆雷特死后洞悉天道报应,获知自己因王后为妇不贞而遭胞弟所害,要求王子杀死克劳狄以制止叔嫂乱伦,而将真正的复仇对象王后交由上帝审判,使其遍尝最残酷的神罚;同时,哈姆雷特谨遵父王吩咐,以言语讽刺的方式报复王后,使其遭受现世内心的折磨。由此,可廓清多年来学术界对"王子复仇"的一些歧见,从而准确诠释《哈姆雷特》中的"复仇"主题。  相似文献   

3.
古龙武侠小说力图对传统复仇模式进行借鉴的同时,又有所突破,从而不仅在审美上给人以新鲜之感,而且思想上能给人以启迪和升华,主要表现在(1)传统叙事文学中友情服务于复仇,古龙小说则注重表现仇人之间的友情;(2)传统文学多写“女性勾引不成则诬陷”,古龙写出了女性的报复来自于真爱,以及“育仇人之子使相残以报复”等模式;(3)借鉴金庸,古龙对传统“儿子长大后复仇”模式也有超越;(4)在中外相关母题滋哺下,古龙小说较自觉地将“忍辱复仇”模式回归到侠文学,如“恋酒色惑乱仇敌耳目”、“忍辱为仇敌亲信伺机报仇”、“自辱以激发复仇信念”等。古龙武侠小说创作,对传统复仇主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多重超越。  相似文献   

4.
卞之琳接受莎士比亚的轨迹经历了从初读、初译、观剧,到深读、精译、评论的过程,从最初接受苏联的莎评模式,并受到20世纪50年代对人民性、阶级性的过度强调的影响,到20世纪80年代较为客观持平地评价莎士比亚。卞之琳的莎学融合马克思主义和现代西方莎学。他注重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围绕莎剧中的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以及"莎士比亚化"进行论述,对作品进行阶级分析,强调人民性,探讨莎剧中人文主义思想的困境。他自觉利用现代西方莎学中的一些史实材料和来源考证,借鉴意象分析,同时扬弃现代西方莎评中的宗教论、人性论以及"历史派""影射派"的观点。卞之琳将马克思主义与西方莎学"整合"的策略是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把西方莎学作为学术工具,构建了富有他自己特色的莎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在为数众多的古希腊悲剧作品中,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算得上是一部悲剧杰作。千百年来,它以其悲惨的故事,主人公血淋淋的复仇,以及深刻而尖锐的戏剧冲突,强烈地吸引着各国观众的视线。每当沉沉的帷幕升起,舞台上那些惊心动魄的场景,一次又一次地拨动了观众的心弦。 美狄亚本来是科尔喀斯国国王的女儿,由于爱上了异国王子伊阿宋,冒险帮助他夺取镇国之宝——金羊毛,触怒了父王,只得逃离故土,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后来,他一心爱恋的丈夫却抛弃了她,去和科任托斯国的公主再婚。她绝望已极,奋起复仇,先用计烧死了公主和国王,接着又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当她用颤抖的手抓起宝剑的时候,锐利的剑锋不仅刺破了孩子无辜的胸膛,而且也刺穿了她那颗母亲的心………这是多么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看到这里,观众不得不为之掩面而泣。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几出著名的悲剧,都是借用了一定的历史事实,但它又不同于他的历史剧,那么他的悲剧和历史剧有什么区别,是否可以给以一个界说呢?匈牙利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卢卡契(1885——1971)称他的历史剧为“国王剧”,认为他的悲剧是脱离了“狭隘主义”以“高度集中的形式去刻划”“过渡危机时期的一些社会道德问题”,这些悲剧人物都是这一……时期最雄伟的历史典型”,他说这些悲剧是具有“更深刻更真实的历史性”。《哈悔业特》的主人公是一个王子,《李尔王》中的李尔王更是一个当权的国王,《麦克白》一剧的主要人物仍然是篡夺了王位的国王,这与历史剧有什么区别,按照卢卡契的说法,它们仍然是“国王剧”,使我们无由分辨。他把悲剧仍然局限在历史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的剧情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主角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一再推迟了他的复仇。是什么原因使得他迟迟不动手复仇呢?几百年来,人们对这一问题作出了种种不同的回答。有人认为,哈姆莱特患有忧郁症(布拉德利:122);有人认为这是人文主义者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来的犹豫、徬徨(莫洛佐夫:140——141);也有人认为是万事皆空的可怕而苦恼的想法(阿尼克  相似文献   

8.
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分析了莎剧《一报还一报》中女主角伊莎贝拉所处的困境,指出剧中存在着显性与隐性两个层面的性别对立,女性在其中都处于弱势地位。伊莎贝拉在与安哲罗的斗争中表现出的智慧勇敢在公爵面前便黯然失色,这现实地反映了男权社会中的妇女地位。  相似文献   

9.
巧分土地     
从前,有个国王,他有4个王子。一天,国王想出题考试,看他的哪个王子最聪明。“这块正方形的地,4处有金矿,中间是森林。”国王对4个王子说,“看谁能把它分成4块,每块大小、形状都一样,都有金矿,而森林公用。”(见图)王子们想了好久,都想不出好分法。最后,小王子说出了最佳分法。小朋友,请你说出小王子是怎样分的。仓库!!!!!!!!!!!!仓库!!!!!!!!!!!!仓库!!!!!!!!!!!!仓库!!!!!!!!!!!!巧分土地~~  相似文献   

10.
由于鲁迅在思想和实际行动方面都倾向国民革命,导致他在北京的处境愈发恶劣。年轻国民党员许广平的爱情和迅猛发展的国民革命给了鲁迅以新的希望,他内心的复仇情结得以点燃。来自越地的复仇传统,身历的血的教训所凝结的斗争哲学,对自己的仇人顾颉刚和研究系的痛恨,这多重因素促成鲁迅将内在的生命观隐含于一个古老的复仇故事之下,既写出了古人的精魂,又表达了对当下国民革命的真实思考。  相似文献   

11.
快乐樵夫     
1富有的国王有一个不快乐的王子,国王不知道王子为什么不快乐。一天,他问王子:“你什么东西都有了,为什么不快乐呢?”王子说:“就是因为我什么都有了,所以才不快乐。”  相似文献   

12.
莎剧来源研究肇始于18世纪中叶,已有近三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在传奇剧研究领域,不同时期西方学者对莎剧素材来源予以不断的挖掘与钩沉,已详尽地搜集、甄别并输出多部文本来源文献。与此同时,学者们对学界长期来源争鸣予以回应,竭力厘清了文本来源脉络,成就显著。然而,已有成果在来源研究维度与深度上尚有不足,主要表现在研究维度单一与缺乏差异追问两个方面。笔者在思考路径上,一则拓展文本来源研究维度,兼顾社会、舞台与口传因素,探求莎剧来源全貌;二则聚焦本源文本差异,统筹人工细读与智能应用,深度解析创作动机。据此增强来源研究发展后劲,赢得发展前景,对“莎士比亚何以成为莎士比亚”予以客观研究,并借以启发自身的文化熔铸。  相似文献   

13.
剧本《两个高贵的亲戚》根据乔叟《骑士的故事》改编,有三个主要改变:增加了两条副线;把故事时间从十多年缩短为几个月;增加了决斗失败者处死的情节,从而大大提高了戏剧性,确象莎作。狄昆西和兰姆对其中莎作部分评价极高。《爱德华三世》里的莎作为两部分:国王追求伯爵夫人的几场爱情戏。文笔瑰丽,波澜起伏,曲折细腻,确象莎作;黑王子在被八倍的兵力所包围而取得胜利的那场戏。《爱德华三世》是莎士比亚另外9部历史剧情节的源头,对研究莎作有其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哈姆雷特的延宕是莎学界的一个老话题。这一公案中有几个历代学者都关注的焦点,如鬼魂诉说后哈姆雷特为何没立即复仇?"戏中戏"之后哈姆雷特为何没趁克劳狄斯忏悔时复仇?哈姆雷特是否性格忧郁等等。结合着戏剧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剧情的内在发展逻辑对这些焦点进行分析,便会发现,哈姆雷特不仅未曾延宕,而且他在复仇过程中表现出了机智、勇敢和敢于冒险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公主的功绩     
有一个国王,他有一个非常英俊漂亮的王子。可惜,在一次打猎中,一条毒蛇钻进王子的肚子里。从此,王子变得身体虚弱,什么事情也做不了,又没有办法除去肚子中的毒蛇,王子不愿意让亲人看到自己的痛苦,就一个人悄悄离开家乡,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去了。这个国家的国王有两个女儿。两个女  相似文献   

16.
在总结前人对拟人的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将莎剧中的拟人分为三类。本文以谢桂霞"辞格翻译方法模型"为参照,对三种拟人表现方式进行分析,并对比分析了现有译本(梁实秋和朱生豪,孙大雨和卞之琳),发现早期散文体译者梁实秋和朱生豪注重译文的"介绍"功能,化繁为简,舍弃了原作语言的意趣;后期诗体译者孙大雨和卞之琳则主张保留莎剧原文的意趣,并竭力保留原文的拟人修辞。四位译者各有千秋,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17.
罗宾汉     
<正> 第一章“歹徒”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讲的是英国人罗宾汉的故事。那时,英国多原始森林,罗宾汉的家就住在森林附近。他的父亲经营一个小农场,一天,倏地亡故了,罗宾汉便说:“好啦,我就要当农场主了。”农场附近的森林里有很多鹿,可鹿都属国王,只有国王才能猎鹿。若是其他的人猎了鹿,就会被绞死。国王有个朋友,名叫吉斯波恩·盖伊,他不喜欢罗宾汉。一天,吉斯波恩·盖伊站在小镇的市场上向市民宣布说:“罗宾汉射死了国王的一只鹿,他是国王的仇人,是‘歹徒’,不能再住在这里了。”罗宾汉离开农场,逃到了森林里;同他前来的还有另外五个“歹徒”。于是,他们  相似文献   

18.
越剧《冬天的故事》是中国戏曲改编莎士比亚传奇剧的唯一尝试。该剧紧扣传奇这一特点,采用写意性表演,表现出《冬天的故事》中所蕴涵的人文主义精神,以越剧唱腔和程式演绎莎士比亚传奇剧中对封建王朝黑暗现实的批判,对美好爱情的讴歌,以及善恶转化观念,在艺术上借助于越剧的唱腔、程式展现了《冬天的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心理、行动,将越剧唱腔、程式之美拼贴入《冬天的故事》的舞台叙事。在众多的戏曲改编莎剧的剧目中,《冬天的故事》虽然还难以称为是完美的改编,但却是具有一部鲜明美学追求的越剧莎剧。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悲剧这个剧种的本质特征及其相关的贵族文化意识出发,对《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复仇行动的延宕问题作了新的解读,认为哈姆雷特内心深处有着极其浓厚的贵族文化意识,他试图为自己的复仇行动找到一个与其王子身份和贵族意识相称的公开的、仪式化的机会,但始终未能找到。这也是他一直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最终造成玉石俱焚的悲剧结局根本原因。但是,从诗性正义的角度看,哈氏最终还是完成了他为自己设定的复仇大业,既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完成了父王的遗愿,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重建了被他的叔父颠倒了的伦理秩序和社会规范。  相似文献   

20.
卞之琳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和诗人。卞之琳在诗歌的研究、创作和翻译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我国新诗的口语化、格律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所提出的诗人译诗,以诗译诗;格律译诗,以顿代步的翻译主张对我们今天的诗歌翻译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他用诗歌体裁翻译的莎剧,也成为了格律体莎剧译文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