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合上全面回答了中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我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新飞跃。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为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水平和理论水平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
“发展是硬道理”是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实践的精辟论述,他确立了“发展”在历史进程中始终应有的主导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原则的飞跃和升华。然而,“硬道理”的提出是相对于保守派的“稳定”,甚至“回到计划经济”时期的主张所存在的厚重的东方“静”哲学的肆虐和几近绞杀的产物。本文拟透过“硬道理”的锋芒,从思维方式的深层层面上剖析东西文化存在的差异,以期培植支撑“硬道理”的思维方式,从而使“硬道理”成为原动力推动社会革命性变革成为现实。反思两次现代人类生产力及生产方式的战略…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蕴含着丰富的生存论哲学和社会发展论的内涵,本文从生存性哲学和社会发展论两个方面论证了“发展是硬道理”的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4.
关于发展理念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理论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不同社会矛盾和发展问题,其发展理念也随着实践探索经历了三次创新.从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到发展是硬道理,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形成了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实现了我们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上的理论创新,是发展中国家治国理念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5.
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是硬道理”是邓小平的一个重要观点 ,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这一观点。《建议》指出 ,“发展是硬道理 ,是制定‘十五’计划的主题 ,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深入理解“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 ,对于我们正确把握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实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什么样的道理才叫“硬道理”“发展是硬道理”已经成为时下许多人经常引用的一句名言 ,但究竟什么样的道理才是“硬道理”,并不是多数人都清楚和明确的。在日常生活和一些理…  相似文献   

6.
发展,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概念,有了人类就有了发展。在当今世界,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要特征,是各国政府都在致力探讨的主题。十六大报告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进一步强调了发展在当代中国的突出地位,同时提出了创新是发展的关键,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把发展与创新等量齐观,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指导性,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的深化、丰富和继承。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总书记“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指示是可持续社会发展观的生动体现。从广东教育的角度看,这就是要推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广大师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全面深化素质教育。“致富思源”的“源”,其根本就在于邓小平理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伟大的真理;“富而思进”就是要看到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锐意进取,促进现代化教育的早日实现。而推进素质教育,进行教育改革,就要对现有的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并逐步完善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相似文献   

8.
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提出并科学回答了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首要问题,成为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与灵魂。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与时俱进,也是新世纪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要使以人为本从科学理念到社会实践,就要使以人为本理念深入人心,就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充裕条件,就要从体制上、制度上、法律上保障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实现,就要将人文关怀体现在社会管理和社会生活的微观细节之中。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坚持了彻底的辩证发展观,体现了唯物辩证法革命的批判的实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是硬道理,思想发展也是硬道理。解放思想体现了理论对现实及其自我的批判态度,实事求是是现实批判的思想条件。发扬辩证发展观的现实批判精神,需要无私无畏的人格基础。邓小平敢闯、敢试、敢于批判和变革社会的方法与勇气,是高举哲学批判的旗帜,是发展真理、开拓事业的人格榜样  相似文献   

10.
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提出并科学回答了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首要问题,成为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与灵魂.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与时俱进,也是新世纪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要使以人为本从科学理念到社会实践,就要使以人为本理念深入人心,就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充裕条件,就要从体制上、制度上、法律上保障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实现,就要将人文关怀体现在社会管理和社会生活的微观细节之中.  相似文献   

11.
论理论联系实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昌 《河北学刊》2005,25(1):55-61
理论联系实际是认识、实践、生活、创新和感性存在的基本方式。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可能性,只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思维机制的介入才能变为现实;不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论是不全面不深刻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思维机制是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现实的实践活动是理论和实际在实践思维中的双向对象化同头脑内的实践思维与头脑外的实际活动双向对象化的统一:这两重双向对象化互相包含,互相制约,平行运动。历史创造者的生活和生活方式应在哲学原理中占一席之地;生活方式的构成、改进和影响与决定因素的作用,都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的。理论联系实际分为重复的准联系和待重复的创新联系,认识创新是一切创新的灵魂;理论联系实际是人类认识史和实践史的主线之一,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论。理论联系实际感性世界范畴的提出,彻底扬弃了物我绝对对立的片面思维方式,确立了物我对立统一的科学思维方式。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同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转换相适应,也实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历史性转换;理论和实际的关系作为现代哲学基本问题,只是包含并不取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近代以前哲学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20世纪80年代始于英国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开展,政府创新很快成为一项全球运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实践成果的取得是和公共行政领域的理论发展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公共行政理论与政府创新实践的演进脉络是重合的。因此,对国外政府创新的理论背景和实践成果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是我国政府创新对国外政府创新成果进行借鉴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创新教育是适应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才的教育新模式。我国高校创新教育起步晚,发展慢,还存在诸多的不足,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现状,同时也探讨了高校创新教育未来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创新教育及其基本特征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它至少应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创新行为四个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创新教育具有普遍性、前瞻性、针对性和阶段性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创新精神首先表现在敢于独立思考 ,不怕闯“禁区” ,勇于进行理论创新 ,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定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架构 ;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创新。其次表现在实践创新 ,敢闯、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也不敢走的新路 ,即大胆试验 ;敢闯、敢冒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再次表现在方法创新 ,提出解决新矛盾和新问题的新方法 ,即补充主体、两手同抓、争论与不争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高校大思想政治教育观是高等教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横向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纵向涉及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高校大思想政治教育观从理论解析上体现为"三大"即教学对象大、工作优势大和育人功能大,在实际中要求做到"三全"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思政"教育观的核心是创新。  相似文献   

17.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院校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实践能力,而实践教学则是培养并形成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推拉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关于观念创新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作为时代发展的根本要求已得到广泛的重视,“创新”一词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一书里,出现了343次,是他使用最多的概念。[1]而观念创新又是一切创新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一切思想观念、理论创新中,“三个代表”则是思想观念、理论创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创新的内涵特点及其实现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在社会发展史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广义、狭义、动态、静态四个方面考察,结合创新四个特点,其内涵可表述为: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在以科技为核心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实施的有益于社会进步、无限发展的创造性活动。实施创新还需具备一定条件。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分析传统教育观念在培养人才上的弊端,提出 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路,并强调培养创新人才应从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