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依托良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德国通过"精心选拔教师、精细设计培训"的特色教师培养体系,打造出了一支"敬业、专业、职业"的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我们应借鉴德国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经验,有政策、有组织、有计划地打造一支适应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2.
就基本性质而言,学校是"教学机构"。学校是随教学文化和书本知识应运而生的。近代《教育学》所指的狭义"教育"是一种价值影响,它主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形成"教养"的基础上,成为道德高尚、身心健全发展的有教养的人。在"教学"之外,有必要辅以"学生行为管理"与"训育"。在"以教学为主"的意义上,仍可把学校归结为"教学机构"。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中的重点学校现象:多视角的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促进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有必要从哲学方法论、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多个视角对重点学校这种现象作深入的剖析:重点学校背离了我国基础教育当前的主要矛盾是"普及"这一立足点,在学理上缺乏足够有力的依据;它体现了一种精英主义的教育思潮,在实践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教育不公平,同时也降低了社会和个人的教育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活动的主权还给学生,让校园充满勃勃生机"是"基础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这个教育理念指导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也为"升旗仪式"注入了生机。学校每一周举行的升旗仪式,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集体教育等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了解国家大事、学校新闻、学生风采的重要舞台。  相似文献   

5.
"学校发展诊断与建设"是旨在大力提升地震灾区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项目,其基本出发点是帮助正在发展中的地震灾区学校,尤其是灾区薄弱学校诊断办学中的实际问题,找准推进学校发展的突破点、增长点和创新点,并在诊断学校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学校办学的改进意见,使学校建设的效率与效益皆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大学体育现状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体育面临的诸多问题,理念上的"重技能、轻人文",课程实施"有体无育",大学学校体育"竞技化"等现象都制约了大学体育这一课程的人文教育层面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文章着重分析了影响其存在的文化根源。并且对体育教育中的人本文化缺失进行了反思,着重强调运动中也积淀着文化,让体育回归教育才能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90后”大学生党建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后"大学生有着时代背景下特有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当前"90后"大学生入党意愿强烈,对党员的先进性定位明确,但学校党建工作存在着党员系统化教育不够;学生党支部活动形式陈旧,创新性不够;学生党支部作用体现不明显,党组织感召力下降等问题。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工作方式,利用好网络和职业规划教育平台;加强党支部建设和党员先进性教育,坚持他教与自教相结合,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等是有效开展"90后"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浅议独立学院人事聘任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立学院作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形式,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独立学院独特的聘任机制也给学校的管理层以及社会以众多的思考。从分析"铁饭碗"制度的利弊和现代独立学院的用人机制着手,对社会如何打破传统"铁饭碗"观念,树立独立学院的奉献精神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而学校承担着教育人、培养人的主要任务,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主阵地在课堂,课堂的和谐与否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10年,上海市率先试点了"中高职贯通"这一全新的教育培养模式,在全市7所学校、4大专业范围内小规模筑起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的桥梁,意在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中高职贯通实行由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化学变化"后形成的五年期学制,学生在学习合格后可取得高职文凭,毕业后可就业,亦可继续升学。  相似文献   

11.
雷阳书院兴建于明崇祯九年即公元1636年,它填补了当时雷州地区书院教育的空白,是振刷文风、挽救雷州地区文教颓势的一次尝试。雷阳书院"名始于元"的说法是对古籍文献的误读。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从未将"减负"作为首要目标,结果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本文从教育功能的视角分析学校"减负"遭遇的问题,认为教育功能被夸大与泛化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学校"减负"只有以国家为主体,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及功能,把"减负"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董仲舒“大一统”理论以先秦儒家思想为主体,同时兼采诸家之长,吸纳、融合了墨、法、阴阳等家的思想,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时代特征。“大一统”理论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现实,满足了封建统治的政治需要,顺应了百家思想的“合流”趋向,是学术思潮演变的必然结果,由此,在汉代政治初步实现“大一统”的同时,也逐步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相似文献   

14.
“东学”一词是清末学术界对日本思想和学术的较为普遍的称谓。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的迅速崛起,不仅为张之洞在国内兴办洋务提供了事实支撑,也使得日本成为张之洞心目中学习西方文化的首选对象。这种以日本为中介“师法西方”的速成途径,不仅反映出张之洞的功利主义心态,而且对东学根基的误读以及对传统伦理的固守,也使其本人的思想始终没有迈进近代的门槛。  相似文献   

15.
《庄子》与中国小说起源的关系密切,"小说"和"小言"等小说概念出自《庄子》,概括中国古典小说审美精神的"志怪"一词出自《庄子》,《庄子》寓言中含有《山海经》"奇说"式的小说内容,这些使《庄子》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重要源头。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小说》、《志怪》为名的第一批小说专著,是《庄子》对中国小说起源深远影响的必然结果。从出土的先秦小说可看到《庄子》小说内容的历史背景,也显现出《庄子》的独特之处,它是中国小说的理论源头。  相似文献   

16.
今日诸家多将“沉郁顿挫”作为杜甫诗风的整体概括.然而,通过深入分析“沉郁顿挫”一说的出处——《进〈雕赋〉表》,则不难看出:“沉郁顿挫”是杜甫实现自身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思维手段,是其“为文治学”的最高准则,而非单纯诗歌风格.自唐以降,对于“沉郁顿挫”的认知经历了一个历史性的迁移变革过程,“沉郁顿挫”与杜甫诗风的最终结合由清人完成.  相似文献   

17.
内涵发展是教育走出外在目的困局的必然选择,对教育的本质回归有着特殊的价值。当前众多学校所践行的内涵发展存在形式化、模式化、单一化的问题,甚至将其作为"面子"的政绩工程,对教育内涵的定位存在偏差。基于对江苏省30所个案学校的研究与分析,本文提炼出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内涵发展的理念要求教育回归其本质;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是学生生命价值的展现;教育内涵发展不可忽视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教育内涵发展需要厘清学校文化建设的根基;教育内涵发展的重点在于唤醒教师专业成长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18.
莆田书院文化历史悠久,享有盛誉,始于南北朝,发展于唐代,鼎盛于宋朝,巩固于元明两朝,衰败于清末。莆田书院文化起步早、发展快、数量多,成为全国书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莆田书院文化的创立与发展,在当地营造了一种从师习儒的良好氛围,促进了私学、社学的兴起,为官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当地科教文艺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莆田书院教育方式颇具特色,办学渠道多,藏书丰富,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大批人才。莆田书院文化的蓬勃发展,对“文献名邦”、“海滨邹鲁”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所谓"清官",即清廉自律、秉公为政之官。雷州半岛在清代涌现出大批清官,他们重操守,绝苞苴,洁身自爱。痛民痛,急民急,爱民若赤。建学校,育士子,着眼长远。这些清官产生的原因在于科举制度的遴选和清初的几代皇帝在吏治上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汉唐时期,史书数量和门类增多,史学范围逐步拓展,图书分类问题就凸显出来。史部成为独立的部类经过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从汉代的《别录》、《七略》到魏晋的《中经新簿》、《晋元帝四部书目》,从南朝的《七志》、《七录》到唐代的《隋书·经籍志》,史部逐步从其他图书门类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部类。这反映了史部书目在目录学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重视,体现出史学地位不断得到提高的趋势。文章试图从对汉唐目录学经典著作的阐述,分析这一时期史学地位的不断提高和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