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没有上海就没有张爱玲,同样,没有香港也就没有张爱玲。张爱玲居留香港的时间虽然总共不过六、七年,但对她的人生和创作却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和地理阻隔,张爱玲在香港生活的岁月不太为内地朋友所知,有关张爱玲的一些传记亦是语焉不详。特整理在撰写《香港小说史》过程中搜集到的有关材料,以供业内朋友参考。  相似文献   

2.
没有上海就没有张爱玲,同样,没有香港也就没有张爱玲。张爱玲居留香港的时间虽然总共不过六、七年,但对她的人生和创作却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和地理阻隔,张爱玲在香港生活的岁月不太为内地朋友所知,有关张爱玲的一些传记亦是语焉不详。特整理在撰写《香港小说史》过程中搜集到的有关材料,以供业内朋友参考。  相似文献   

3.
施叔青的香港题材小说,以女性特有的视角,用舒缓有致的笔调演绎了香港百年沧桑的历史巨变。其中,以女性的经验消解历史、以女性的视角探讨两性关系、注重民间立场与贵族精神构成了其作品独特的叙事方式。作者以不断变换的女性视角表达了女性对生命特有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其独特的眼光来观察香港繁华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实景。  相似文献   

4.
施叔青在长篇小说<香港三部曲>中,从多个维度展开对香港百年历史的叙写.殖民和物质是施叔青看香港历史的两个关键词,在对历史进程的把握中,又从文化和人性的角度拓展开来,增加了历史叙写的厚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5.
在女作家叙写香港的作品里,出现了一系列被物化的人物形象,显示出早期殖民地香港作为一个商业城市与欲望都市对人性的摧残与践踏,也从另一方面展示殖民地光怪陆离的现代都市生活情境,和挣扎在欲望与尊严中的都市私人命运特征。  相似文献   

6.
混杂之美──读张爱玲的香港传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小说中描写香港的故事虽然只有几篇,但影响很大。其成功之处在于,她描写了该地中西混杂共生的世相,同时写出这种生存状况下恒常的悲剧,主要是女性的悲剧。张爱玲擅用比喻,其艺术处理也是一种混杂的手法。张爱玲说故事的方式同样混杂了主观叙事与客观叙享,她采用了一种混声回响的转述方式,值得再品评。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与张爱玲的作品风貌相去甚远,然而他们却有着近乎一致的文学审美追求——"传奇不奇",即在看似传奇的人物和故事中书写永恒的人生和人性。这在沈从文的作品中表现为一种神话的建构,而在张爱玲则表现为一种人性神话的解构。  相似文献   

8.
只从题材的角度研究张爱玲的作品,是一种浅尝辄止的社会历史分析方法。如果转而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观察,则会发现张爱玲讲述的其实是女性与男性关系的故事,并在二元对立的故事结构之下,隐藏着一个关于女性再生的神话,构成故事下的故事。张爱玲的作品揭示出,在生存勇气、智慧与创造文明方面,女性高于男人,从而显现出女性的巨大人性之光。突破题材限制,进入故事结构层面对张爱玲的故事进行叙事分析,是打开了其作品的第一层意义。进而突破到故事下的故事,看到那个现象的再生的故事是如何影响与制约着张爱玲的叙事活动的,方打开了其作品更深一层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是各种欲望的综合体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多是处于欲望、社会文化环境与人格的冲突之中 ;在小说中 ,张爱玲从显型与隐型双方面揭示了人的欲望 ,并且通过一系列女性形象对女性生存问题进行了探索 ,是“五四”以来“人的发现”的深化和具体化 ;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欲望的束缚、个体为了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需要而带上的人格面具 ,也都是张爱玲小说中的表现对象  相似文献   

10.
作为女性主义作家,丁玲和张爱玲以女性体验书写女性欲望,探讨五四运动以来女性的困境及突围策略。但她们对女性欲望的聚焦点不同:丁玲聚焦于女性精神欲望的发展,张爱玲则聚焦于女性物质欲望对于女性生存的本体意义。她们的写作在时间上连续,在内容上互补,共同凸显了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女性欲望化诉求之艰难曲折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1.
吴明 《社区》2008,(35):8-8
张爱玲(1920年-1995年),生于上海,原名张瑛。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之女。不过她的童年是灰色的,母亲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张爱玲对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极为敏感,她曾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张爱玲文本的边缘化、个人化 ,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地位以及历史偶然性等方面分析“张爱玲现象“产生的原因 ,进而揭示这一客观存在的成功与失败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当一群跨界男作家还在城乡之间进行文学往还时,张爱玲实质上已经悄悄步入后来称为"流散写作"的行列。以香港为背景的流散元素,深刻影响着张爱玲的巅峰创作,即通过宗主国边缘男性对中国封建边缘女性的拯救母题,成功摹写了那时代"女/男"、"弱/强"、"中/西"等一系列内在同构关系的剧烈共振下,女性生存的"丛林规则"。张爱玲一贯的爱情悲剧在流散元素之直接影响下,形成"反向对位",增加了新的维度与深度,达到文化人类学与文化社会学叠合的真实。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研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显学”,其众多的研究成果大致可用女性·情欲、婚恋·亲情、市民·家庭、上海·香港、乱世·苍凉、悲剧·生命、红楼·基督、镜子·月亮、通俗·现代等,九组“关键词”予以梳理和归类,由此,更加清楚地观照张爱玲研究中的成绩与不足。  相似文献   

15.
明清艳情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欲望叙事,其内容所呈现出的对于性态度的矛盾性与明清时期特定的知识型构相关,它既受这个时期正统文化和市民文化的双重影响,也受作家群体的心理特征以及价值选择的制约,并最终凝结为诸多文化规则,直接影响到艳情小说的叙事结构和叙述者态度。  相似文献   

16.
香港殖民地社会处于两种文化的交汇冲突之中,存在着身份认同的危机,因此在这种文化环境下写出的妓女传奇,自然包含了对整个集体本身经验的艰难叙述。施叔青小说《香港三部曲》不但塑造了香港百年沧桑史,同时通过对殖民框架的认同和超越,勾勒出一个华洋共处的文化空间。该文通过对施叔青小说《香港三部曲》的解读,揭示出其中的殖民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7.
在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中,身体已经被符号抽空,成为空无的主体.与此同时,无所指的、只在能指链中不停生发的身体欲望,作为资本体系的模范要素被不断生产出来.空无的主体追逐着漂浮的能指,渴望着空洞的能指建构的自我与众不同,然而这种幻像自我不过是资本主义符码秩序结构即能指链的强制,身体所欲望的也只是他者欲望的“欲望”.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因其个人独特的经历,小说思维中融入了电影思维的某些元素,用丰富的意象和影视技法构筑了一个游离于现实和想象之间的全新时空,本文将引用福柯的"异托邦"概念来试析张爱玲小说中的电影化想象.  相似文献   

19.
虽然精神分析学运用于艺术研究自一开始就伴随着批评声,但在这一领域内尚有极大的潜在价值等待我们的发掘,所以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探索“欲望”在当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运用于视觉艺术研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立足于时代转型的角度, 从开放的婚姻观念、自由的婚姻方式、追寻真爱的婚姻实质、走向独身的婚姻趋势等四个方面来阐述张欣小说对都市女性婚恋心态的剖析。论者认为: 张欣成功地展示了 90 年代商业背景下都市女性的生存境遇, 真切地表达了她们面对情感与欲望二元对立冲突的复杂心态和两难选择, 并试图为之寻求新的生存价值, 显示了别具一格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