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将范妮、埃德蒙等人物分析和小说主旨联系起来,并借助当时英国的宗教背景和奥斯丁传记材料,探求《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宗教意涵。《曼斯菲尔德庄园》算不上“福音主义小说”,只是较为温和地回应了英国19世纪初的福音主义运动。奥斯丁并非道德论者,而是小说家,且信仰问题在当时还没有成为一般小说主题,不宜详细讨论。奥斯丁笔下的年轻牧师,往往作为情人去扮演世俗角色;对于牧师的描绘,也多限于社会和家庭生活,并未有意识地深入探究牧师的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2.
在创作后期,奥斯丁意识到了海洋对英国发展的重要性,在小说中加入了大量海洋元素,《曼斯菲尔德庄园》是其中之一,奥斯丁在这部小说中巧妙地表达了对19世纪英国社会政治的洞察和批判。综合奥斯丁的个人家庭背景和经历与小说中关于英国殖民扩张事业的描述,可以解读18-19世纪英国皇家海军、重要港口城市朴茨茅斯和海洋在大英帝国殖民扩张事业中分别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奥斯丁本人对工业革命和英国殖民扩张事业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曼斯菲尔德庄园》里建构了曼斯菲尔德庄园、朴次茅斯和伦敦三个主要空间,小说在空间对比中展现出庄园的空间特性:美好舒适的生活空间、遵礼守制的道德空间、幸福的家园。小说以空间隐喻的方式层层赞美了庄园这一空间,也由此表达了简.奥斯丁最英国的思想: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对英国绅士文化的推崇、对传统家庭伦理观的维护。本文的空间批评视野为理解“庄园”这一简.奥斯丁小说中最显著的空间形象提供了一种有意义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简·奥斯丁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用了较大篇幅来处理戏剧话题,戏剧话题同时也具有叙事功能,具有故事情节的性质,演绎人物性格特征,制造冲突,进行文化批评,等等.奥斯丁以对戏剧话题的卓越处理,为小说叙事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著名的后殖民理论批评家爱德华.赛义德(Edward WSaid)采用“对位阅读”批评方法,从文学、地理与空间、社会与政治、文化与历史的多维视角,对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的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为我们透视出后殖民批评视野中别样的景观。赛义德的后殖民文化批评方法为我们开启了一种新的认知、思考和解释方式。  相似文献   

6.
《曼斯菲尔德庄园》和《简·爱》都采用了家庭娱乐活动作为预示情节和主人公们迂回曲折表达愿望的方式。范妮和简·爱都是小说中的女英雄,她们选择正确的道路,走向成熟,这种力量源于她们保持真我。  相似文献   

7.
《简·爱》和《廊桥遗梦》相隔近一个半世纪,表现了两个不同的婚外恋故事.小说中二位女主人公在婚外恋中充当的角色不同,但是她们都不得已而放弃了自己的恋人,忍受着分离之苦.现代社会在对简·爱反叛的彻底性提出质疑的同时,却非常欣赏弗朗西斯卡的家庭责任感.通过对比不难看出,百年以后的现代人在婚姻道德观和对情感的追求上有着明显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简·奥斯丁的小说《爱玛》中反讽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曼·赫·艾布拉姆斯对反讽的定义和德·柯·缪克的反讽学的理论,结合叙事学的阅读方法,重新观照简·奥斯丁的小说《爱玛》,解读出小说的美学意义主要在于其反讽结构:即通过塑造一个幼稚而自负的女主人公并使她成为一系列反讽的对象(因其自以为是的臆测一次次在现实中遭受挫败),而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并最终获得幸福的女性的故事。同时指出,结构反讽的运用也使读者成为反讽主体而能够积极参与小说的反讽——亦即它的艺术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灰姑娘"式成长历程是女性文学中的经典主题,而简·奥斯汀的《曼斯菲尔德庄园》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更是这一主题的代表作品。围绕这两部小说,分析了文本的情节结构、二元对立的人物模式,以及小说中女主人公通过自身的反抗最终实现了"灰姑娘"主题的超越,旨在阐述不同时期的这两部小说在成长主题上的延续。  相似文献   

10.
《理智与情感》是一部18世纪的小说,《霍华德庄园》是一部19世纪的小说,却都描写了两对姐妹的爱情与婚姻生活。本文通过分析两部小说中两对姐妹的情感与理性因素,旨在指出简·奥斯汀与E.M.福斯特,这两位不同时代的小说家的相同观点,即理智与情感是否达到真正的融合,是决定一个人处事成败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道德建设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建设,因为只有诉诸情感信念的道德,才是现实的道德。传统道德的理性主义特质导致了道德理想设计与道德实践的悖离,实现道德向自由情感的回归是当代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分离也要求用道德情感来消解,塑造人己两利的现代人性;普遍伦理的呼唤在客观上要求建立以基本道德情感为基础的精神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一生创作的6部小说中最著名的一部。作者在这部小说中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势利、愚蠢、虚伪、贪婪自私、傲慢无礼、自欺欺人的讽刺、揭露和批评,宣扬了美好的伦理道德。在奥斯丁看来,真诚、朴实、仁慈、仁爱、仁义、互让、宽容、谦恭、彬彬有礼等高尚的品格和道德修养是人类的行为准则。《傲慢与偏见》以婚姻问题展现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和习俗。  相似文献   

13.
情感教育唤醒功能在高校道德教育中的运用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现代系统论观点,对情感的机能培育、强化会使其功能发生改变.唤醒功能就是对情感的动机、组织与信号等机能进行培养、强化而使其具有的一种教育功能.目前,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迫切要求德育工作者从新的视角,运用情感教育唤醒功能探索高校道德教育新思路、新构想.  相似文献   

14.
情感作为"两课"教学接受过程中最明显的非理性要素之一,对大学生接受"两课"起着强化或抑制的作用,影响着大学生"两课"信念的形成和"两课"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此,"两课"教师要努力构建"两课"教学的积极情感。在"两课"教学时,应注意使用情感教学法,使教学客体、介体、环体情感化,以促进大学生对"两课"教学的内化与接受。  相似文献   

15.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都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期思想的代表性著作,二者都把“生活”作为重要概念进行论述。从作为经济学哲学概念到作为社会批判概念,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生活”的认识经历了从对物质生产活动的重视到对无产阶级普遍贫困生活的揭露,从分析“生产生活”的异化到对“非人性”生活的批判,从“生活的手段”到消灭“非人性的生活条件”的思想历程。人类的历史是人类生活发展的历史。解决人的美好生活如何实现的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活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这对当今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开启一种全新文明的生活形态的高度来理解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才能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单本的《蕉帕记》是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明传奇。它虽然以爱情为主要题材,但俗中求异,表现出有别于其他传奇的独特之处。其表现在:以蕉叶幻化成帕作为定情信物,这是一奇;主题内容囊括甚为丰富,神仙道化、人狐三角恋以及政治斗争三者巧妙地糅合在一起,构成了其主题的多义性,这是二奇;形式上,烘云托月、众星拱月等手法的使用以及场面描写的夸张渲染则体现了表现手法的新颖别致,这是三奇。信物、主题和表现手法三者相互促进,构成了《蕉帕记》的“奇”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电影作品作为文化和思想的载体,能够有效传播各类思想和认知。随着女性地位的不断提升,电影中女性主义思想也愈发显现。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曾在中国一度热播,该片着力凸显女性主义,赢得了广泛的好评。有学者评论称,影片中的父亲马哈维亚无情地逼迫女儿走摔跤之路是男权制的表现,但通过对女性主义的形式和相关理论的探讨,分析电影中两位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发现吉塔和巴比塔身上到处显露着女性主义色彩,她们坚持摔跤生涯是其主观认同和选择的结果,父亲更多扮演的是因材施教的引导者而非父权至上的决策者。影片体现了真正的女性主义思想,这对印度甚至全球女性解放事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亨利·詹姆斯将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在建筑、绘画、园艺等领域中流行的画意书写美学理念跨媒介性地运用到了小说叙事中。以詹姆斯的《波音顿的珍藏品》和《阿斯彭文稿》为例进行比较研究,探讨詹姆斯画意书写的创新之处。研究发现詹姆斯在这两部小说叙事中借鉴了画意书写派常用的透视缩短、色调对比以及衰败古旧的理念,把小说创作成具有双重视角张力之美的、透露着浪漫主义感伤情愫的画作。画意书写是詹姆斯尝试图像叙事的重要表现方式,他突破了传统画意书写以自然景物为中心的做法,转向人文场景,专门探讨人与艺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异动与“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中国近代社会的传统教化体系渐趋瓦解。有识之士更从制度和思想层面对中国社会进行深刻的理性反思,对西方近代意义上的政教制度和学术思想予以极大的关注。由此,美国来华传教士林乐知与光绪进士任廷旭一起合译的《文学兴国策》受到了空前的欢迎,此书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创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从《文学兴国策》对中国近代社会教育体制产生的影响以及其对中、日、西文化交流的互动作了探究,并就其对道德教育的重视思考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澳大利亚当代作家玛丽安·梅·坎贝尔的作品通常致力于挖掘现代社会的种种复杂问题。她的第三部小说《潜伏者》聚焦于女主人公汤姆-汤姆的家庭生活,以倒叙和插叙的写作手法回顾了其四十四年的短暂人生。汤姆-汤姆生长于非核心家庭的伦理环境,缺少父母关爱,在祖母自由式的教育下始终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伦理身份,在组建婚姻和家庭时总是做出错误的伦理选择。她以离婚终止了第一段婚姻,以沉默逃避着第二段婚姻,最后在寻求族裔身份时勇担伦理责任,终于完成了自我伦理身份的建构。通过汤姆-汤姆的人生轨迹不难发现,良好的伦理环境对于个人认清伦理身份、承担伦理责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为当代婚姻和家庭提供了诸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