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翻译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层面的转换活动,而是被提升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翻译活动中的文化建构成为跨文化语境下搞好翻译工作的关键,因此翻译工作者必须要了解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及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在翻译实践中运用跨文化的思维,转换翻译视点,准确传达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论英汉翻译过程中产生误译的几种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翻译是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和交际活动,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把原语言的内容忠实地表达出来,减少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的误译,是每个翻译工作者应该努力的方向。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英汉翻译工作者,了解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容易产生误译的四种现象,对减少在英汉翻译实践的误译会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概念语法隐喻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从概念语法隐喻的视角出发,通过原文及其译文的对比分析,讨论了概念语法隐喻对文学语篇英汉翻译的启示,同时,结合张谷若所译的《德伯家的苔丝》对此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概念语法隐喻对文学翻译有重要的启示:直译不顺时,译者宜借用概念语法隐喻手段,进行"去隐喻化"处理,在具体的翻译策略中体现为词类转换、信息的增加、视角的转换。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浮生六记》的英译,展现了在东西方双重文化影响下,译者的翻译总是处在两种文化意识的博弈中,试图在两者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既能有效地传播东方文化,又能为西方读者所接受喜爱。在这两种文化意识影响下,对原著和原作者的责任、对目的语读者的责任以及东西方语言的差异,成为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重要因素。举例考察林氏《浮生六记》英译本对原文文化元素的处理,希望能为强调翻译这种跨文化传递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效果以及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浮生六记》的英译,展现了在东西方双重文化影响下,译者的翻译总是处在两种文化意识的博弈中,试图在两者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既能有效地传播东方文化,又能为西方读者所接受喜爱。在这两种文化意识影响下,对原著和原作者的责任、对目的语读者的责任以及东西方语言的差异,成为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重要因素。举例考察林氏《浮生六记》英译本对原文文化元素的处理,希望能为强调翻译这种跨文化传递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效果以及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6.
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比分析了概念隐喻HONOR IS FACE在中西方文化中的映射结构,并从文化角度对“脸”的认知方式和隐喻化功能进行解读,可以说明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思维机制具有系统的普遍性和文化的调节性。因此,对概念隐喻的跨文化研究不仅有助于跨文化交际,而且对外语学习与研究也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中西文化差异是影响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比较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分析西方文化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渗透以及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西方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有利于归化异化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文化翻译策略在英汉翻译作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翻译技巧与实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翻译技巧是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一些翻译实例的分析,详细介绍了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频率高的九项翻译技巧,旨在重视英汉翻译技巧的实际运用,提高翻译工作者的翻译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9.
语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它不仅涉及到语言间的转换,更是文化的移植过程。本文从《红楼梦》两个英译本对其中隐喻的翻译的对比分析中,探讨了英汉语隐喻中包含的宗教文化差异,文化意象差异,社会文化差异以及物质文化差异;并在分析中讨论了文化在翻译中对译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英汉委婉语虽然存在一些共性,但是因为两者的发展历史不同,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社会价值观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两者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正确翻译委婉语对于实现跨文化的顺利交流非常重要。文章首先比较分析了英汉两种委婉语的差异及其功能,然后从跨文化的角度及"功能对等"的视角重点分析了委婉语英汉翻译需要遵循的原则及翻译策略,以便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英两种语言中动物词文化内涵差异与对应空缺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又从语言与社会和文化的视角来看待动物词文化内涵差异这一特征,并对导致动物词文化内涵差异与对应空缺的原因,从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地理状况、生产活动与经济、思维方式、文学作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这将有助于理解动物词的文化内涵,把握动物词深厚的文化积淀,在跨文化交际中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并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汉语、英语语料对中英“爱情”情感隐喻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种语言的异同,从汉语的角度验证现代隐喻理论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并依据体验哲学理论和中医的阴阳五行等理论解释这些普遍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英译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理论出发 ,以《红楼梦》两部优秀的英译著作为蓝本 ,分析其译作者杨宪益和霍克斯不尽相同的表现手法 ,结合《京华烟云》对红楼之精心摹拟 ,阐明跨文化交际意识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共产党宣言》语言丰饶、言语深邃,喜用铺排、反问、比喻等修辞手法,并将其放置于阶级对立体系中完成修辞的言说功能,呈现出鲜明的文学现象,但其文学性评判历来缺失。《共产党宣言》的文学性信度须从文本生成、多语种比照和翻译史演进等层面加以确证。由于叙事需要,从《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到《共产主义原理》再到《共产党宣言》,是带有教义特征的文本进行科学化、再进行文艺化的过程。从中、英、德文比较看,《共产党宣言》中译本不存在符合汉语言审美的文学化改造,从而疏离德文原文语言质地的现象。从汉译史看,《共产党宣言》精准地反映了原著的思想精髓和语言风格。足见,《共产党宣言》的文学性是可确证的。  相似文献   

15.
《老残游记》在英语世界经历了作品的英语翻译、中国文学史类英语著述中有关作品的一般性介绍、文本的英语研究等多种跨文化传播形式。它们合力提升了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范围与接受效果。《老残游记》的英语翻译为英语世界的读者与研究者提供了直接的文本阅读依据,而中国文学史类英语著述中有关《老残游记》的简要介绍则有有助于英语世界对于作品背景与内容的初步了解。两者构成了作品在英语世界跨文化传播进程中的重要一环。《老残游记》的英语研究为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的多角度解读提供了“他者”的参照视角,反映出英语世界的研究者对于作者与作品跨文化阐释的独特立场,更是作品在英语世界传播进程中逐步深化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6.
文章立足于英汉社交指示语的差别,依据权势和规约理论,从跨文化的角度探讨了有关英汉社交指示语翻译中的信息流失问题.社交指示语翻译中的信息流失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上:语义信息、语用信息、文化内涵和文体信息.了解社交指示语翻译中信失流失现象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源语的有效信息值,确保话语信息的最大限度传递.  相似文献   

17.
名词化是语言形式化或语法化的过程之一。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名词化是语法隐喻的主要来源,体现了语义和语法关系的转化。英汉两种语言名词化的手段及程度不一样。探讨名词化与语法隐喻的关系,以及英汉两种语言的名词化的不同,旨在使译者更加明确两者的区别不同,从而更好地进行英汉互译。  相似文献   

18.
基于刘宓庆的翻译风格标记理论,结合语料库量性分析方法,从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两方面探究白睿文的四部译本是否具有较显著的相同点,即是否具有他个人的译者风格。研究发现,白睿文的译本具有较鲜明的译者风格,主要体现为:译文用词简单常见;译本的遣词造句更能突出英语源语文本的特点;中英文做到句句对应,习惯于拆分长句;主题集中于家愁国难。  相似文献   

19.
近期,国内的西方文论研究开始出现反思趋势,西方文论本身也成为反思对象之一。反思过程中出现了对西方文论的一些误读,原因之一在于部分研究者可能忽略了自身研究奠基于译文之上的事实,将译文直接等同于原文,因而也可以说是翻译视野的缺失。在西方文论研究中引入翻译视野,即意味着基于译本进行的文论研究须与译本拉开一定的距离。翻译视野又包括转换意识、语境意识、差异意识三重内涵。转换意识即意识到译文是语言转换的结果,同时意识到由转换所导致的信息不对称性;语境意识是指意识到西方文论扎根的特定时空的文化形态及理论家的认知形态;差异意识是指对原作与译作所处时空差异的意识。翻译视野促使我们主动去了解西方文论在原语语境中的起源及发展,辩证地探讨其在译语语境中的适用性,有助于我们在西方文论译介热持续上升的今天,真正深入地理解与反思西方文论的内涵,更好地吸取其精华,批判其糟粕,推动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发展,建构中国自己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从汉语文学作品中隐喻的表征结构分析入手,并用等效翻译原则重点分析了汉语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认为在隐喻汉译英时,在追求译文与原文等效的过程中典型地表现为:等译、过译和欠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