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艺术审美和民俗文化都源自于社会实践,且都经历了一个符号化的过程,二者之间具有某种一致性和同构性。对闽南民俗文化的艺术审美价值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将会大大有助于改变传统美学对民间艺术、群众性艺术的漠视状态,使美学能够得到来自民间审美经验和大众审美经验的启发,从而弥合美学与草根文化之间的裂痕,为美学理论的现代发展做出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阿诺德·伯林特提出的"一种美学还是两种美学"难题是关乎环境美学学科建设的根本性问题,但他本人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却不尽如人意;审美参与和审美静观应成为环境审美和艺术审美各自主要的体验类型,避免以其中某种模式解释一切审美现象的企图;环境审美和艺术审美包含共同的体验类型,这决定了涵盖环境审美和艺术审美在内的一门更具普遍性的美学学科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美学重建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是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当今的中西方美学界可谓共同出现了一种"审美"转向。在美学对象问题上,如果说从古希腊至今的西方美学经历了一种从美,到(纯)审美,到艺术,再到(泛)审美的演变,那么建国以来至今的国内美学研究,则经历了一种从美与艺术到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的美和艺术,再到以审美活动为主导的审美论的更为错综复杂的历程。我们的美学重建也正是以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起点。坚持以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可以防止那种预成论的美学观,可以使美学研究更具有包容性,也可以更好地克服美学研究上的主客分离的二元论。但美学的重建工作并不能仅靠转向审美"活动"来完成,而且还需要对"审美"概念本身进行反思和重塑,以期重构一种更具整合性的、能对各种审美活动包括自然生态审美、日常生活审美、身体审美、艺术审美等,既具有解释性,又具有批评性、构成性的美学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4.
环境美学研究已经明显地扩展了审美理论。环境具有交融性、包容性、动态性等特征,它促使我们采取一种比体验艺术时更直接、更有力的欣赏体验方式。这种新观念既对艺术欣赏提出了挑战,也对审美理论提出了挑战,促使我们重新反思传统美学中的审美静观说与审美无功利概念。环境美学能够作为一座桥梁,将审美欣赏的传统形式与其他领域的审美价值密切联系在一起。如果自然美学、环境美学和艺术美学能结合在相同的理论框架中,那么我们就必须发展一个充分开放的结构,既尊重三者各自独特特征,又适应各个领域,从而重新改造美学学科。在对审美欣赏的尊重中,我们能够尊重地球及其所有栖居者,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因而走到了一起,美学与伦理学也因此而达到了根本契合。  相似文献   

5.
唐代艺术实践的高度繁荣,促使当时的美学研究从本体玄辩而转入对审美实践的情理把握,因此围绕审美鉴赏活动的基本问题,当时的美学家们见仁见智地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本文选取了唐代美学和艺术实践中对审美鉴赏者心理修养这一问题的看法,主要从鉴赏者的审美能力、审美心境和审美鉴赏的心理方法三方面进行了评析.唐代审美鉴赏理论的发展,表现了中国美学的高度自醒。  相似文献   

6.
王朝闻美学研究60年是一个否定和重构的历程,他的美学思想始终贯穿着对主体和客体分裂的形而上思想的批判,这种批判表现在三个领域,即艺术创造、审美欣赏、理论研究,而他的美学思想就在批判中建构。总的说来他的美学思想有四个方面的内容: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关系;艺术的古今关系;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关系;艺术雅俗的关系。而这四个方面的关系研究又主要以审美关系中的主客体的研究为中心展开,基本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分别以艺术创造、艺术欣赏、审美关系、审美人生为研究的重心。而这四个时期始终以审美主体的存在为核心内容,分别探讨了典型与典型环境、欣赏者和艺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艺术和生活等内容,强调人和人、人和世界、人和艺术的差异中的和谐关系。王朝闻探讨的审美关系最终落脚在生活中,其美学思想贯穿着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具有哲学的高度,与人生、时代、传统紧密联系,对当代美学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的审美文化研究的兴盛与全球审美化浪潮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对中国现代美学危机的回应,是中国学者试图走出美学困境的一种努力。现代美学的衰落催生了审美文化研究,审美文化的勃兴又使美学的转型成为可能。美学从以艺术为中心转而面向生活世界,从追问美和艺术的本质转而探求审美文化与非审美文化转换的机制,从普遍性的抽象思辨转向具体现象的形态学分析。美学的转型是美学研究对象和美学基本问题转换的结果,但美学的哲学性质并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8.
沙画是一种风靡全球的新视觉艺术形式,其风格对艺术创作具有重要意义,计算机沙画艺术方兴未艾.以图像滤波为基础,并尽可能准确地保持图像的原有细节与主轮廓,设计了一套自动化的沙画风格化算法框架.分别引入双边滤波、桑原滤波、中值滤波、各向异性扩散等四种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可视化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框架可行有效,使用不同的图像滤波算子都基本能生成具有沙画风格的结果图像.定量分析也证实,与已有方法相比,双边滤波、各向异性扩散取得了更佳的客观评价指标分值,更适用于沙画风格化.此外,算法所需的时间耗费也可以满足实时工程应用.总体上,所提出的方法能获得有效的生成结果,可以为计算机沙画艺术自动创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强调审美和艺术的政治介入,展现了一种包含了审美现代性批判的美学乌托邦的理论取向。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不仅仅意味着美学转向政治思想,它强调审美与艺术是文化改造和政治主体形塑的重要力量,既突出审美的意识形态功能,更强调超越意识形态的“感觉共同体”或“审美共同体”的建构。当代美学和艺术正在不同程度地遭受工具理性的影响,美学和艺术存在着成为单向度思维工具的危机,因此需要从当代美学的政治转向中吸取“下行通道”的思想资源,其目的是将那种学理和思辨层面的美学真正转化为文化的批判力量和理论的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克罗齐的直觉理论和艺术论 ,为解决审美和艺术活动的特殊性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强调了审美和艺术创造中的文体性 ,有力地推动了后来美学和文艺的发展。这是他的美学的积极方面。克罗齐否定了艺术的社会作用 ,他又否定科学方法在美学和艺术领域的运用 ,不利于美学、文艺的深入探讨。这是消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绘画是反映现实和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感情的艺术,它通过光、色彩、线条等等独有的视觉语言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其中,"色彩"作为最具有感染力的视觉艺术语言,在我们欣赏绘画艺术作品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人山水画是中国艺术体系中最具文化气息和民族气质的绘画派别,它的主体基本上是失意的文人或有一定文化素养且具有文人意气与情趣的画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文人画家逐渐地将文人之长———书法和诗歌,融入画卷之中,形成了笔情墨趣的绘画语言与诗歌般意象无穷的境界,使得文人山水画具有了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形态,这不仅增加了山水画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使其成为文人画家寄情写意的游心之所,从而确立了文人山水画田园牧歌般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人山水画是中国艺术体系中最具文化气息和民族气质的绘画派别,它的主体基本上是失意的文人或有一定文化素养且具有文人意气与情趣的画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文人画家逐渐地将文人之长———书法和诗歌,融入画卷之中,形成了笔情墨趣的绘画语言与诗歌般意象无穷的境界,使得文人山水画具有了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形态,这不仅增加了山水画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使其成为文人画家寄情写意的游心之所,从而确立了文人山水画田园牧歌般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园林艺术是我国极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与绘画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且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山水画与园林有许多相通之处。“入画”的观念便是其审美特征的缩影,园林与绘画对艺术形象的构建方法异曲同工,绘画意象经过反复、断续等方式呈现于园林之中,这种联系是由老庄亲近自然的出世思想为桥梁的。  相似文献   

15.
绘画的空间表现问题是艺术创造以及艺术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绘画主体在具体的视觉对象与个性化审美心理的基础上运用多重绘画技法实现对"空间事物"的艺术再现.为此,本文对绘画的多重性空间表现的论述,不仅有助于深化空间表现理论的理解,也有益于空间意识和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现代工笔人物画造形大多采用西方素描的再现方法,忽视了我国传统绘画的意象表现。本文从绘画理论和美学思想方面探讨了我国工笔人物传统绘画重意轻形的美学理念;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真正做到创新和发展我国的绘画艺术。  相似文献   

17.
当前的中国画创作追求盲目仿效与率性革新,忽视了艺术最本质的特征与中国画一以贯之的艺术精神。重谈中国人物画的选材问题,无疑对匡正当前画风、警示国画美学品格的异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佛教是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艺术审美方式与趣味的演变也就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阶段性进程,其中又以传统山水画创作的表现最为鲜明形象,也就是说,传统山水画中所展现的悟道方式既折射了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也传递出了佛教,尤其是禅宗思想对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绘画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理解与追求,文人画是绘画中一个重要的风格流派。文人画是文人创作的画,这些文人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独特的精神追求,不同于院体画与风俗画的画家,他们不注重所画物体的外形,只重视主观情感的表达,这就使文人画具有了特殊的美学内涵。我国古代文人画家利用各种美学原理,表现他们对"美"的独到见解,在画作中构建了文人画的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20.
中国悠久的传统艺术具有强固的承续力量、持久功能和相对独立的性质。鲁迅一生与画结下不解之缘,现代小说和绘画作为两种不同艺术样式的亲和与连结始终成为他审美取向上的刻意追求,绘画色彩在鲁迅的文本中得以充分地艺术展现。绘画因素之于鲁迅小说具有适应性,鲁迅小说之于绘画因素具有选择性。鲁迅小说纳绘画因素为内质,正是因其要呈现出丰饶多姿的综合性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