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文明经历了游牧民的帐篷文明、农耕社会的村镇文明和工业社会的都市文明。从城市发展的历史与未来推测,城市的发展模式是:城市与区域社会分离到城市与区域社会发展融合的四个梯度——邻域、近域、广域到全域,最终实现城市文明扩及全社会。城市文明超出城市本身的发展范畴,成为了区域社会发展的引擎或动力,带动着社会的全面发展。城市从城区到城外,从近郊到远郊,从中心城市到边缘城市的扩展,都是城市文明向外梯度扩展的表现。欧美发达国家城市的相对均衡发展之路,拉丁美洲国家的过度城市化所导致的城市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脱节现象,为我们的城市与区域社会发展提供了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2.
城市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社会和谐在城市的缩影,是社会文明、社会和谐在城市的集中表现。从城市精神文明的战略价值着眼,深入分析城市精神文明在目标导向、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等方面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家庭是人类社会中最早形成的制度。当人类的历史表现为不同种文明的历史时,家庭的不同类型反映并制约了它处于其中的那个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一种文明中,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是平行发展的,它们在价值观上是一致的。因此,在研究今天中国的家庭时,仅着眼于对家庭自身的内部状况分析是很难彻底说清问题的,必须注意到家庭所处社会的文明特质、家庭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以及在各种文明交互影响的今天,从家庭中显现出的表面相似而实质各异的现象背后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4.
王会芝 《城市》2014,(3):38-41
正一、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生态文明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进步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程度。从人类社会文明体系发展的横向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纵向历程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产生的一种先进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主要表征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强调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形成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以及生产生活方式,是一种可持续的新型文明。生态文明具有多层次和多维度的特点,包括生态制度文明、生态意识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  相似文献   

5.
妓女作为一个人数众多的弱势群体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的产物,其存在历史几乎同人类文明史一样悠久。社会对之表现出的态度,从一个侧面也体现着时代的道德文明水准。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学中,这一群体的存在,已经不单纯是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形象,而更多的是承载着作家对于社会人生的复杂想象与寄寓。本论文试图通过对这一时期中国现代文学中妓女形象的分析,集中展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围绕这一现象,在社会解放、个性解放、人性解放及妇女解放等问题上的一系列思考,指出由于作家社会身份、性别角色及理想追求的不同,在妓女形象描写上所表现出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家具也时刻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家具不仅表现为一类生活器具、工业产品、市场商品、同时还表现为一类文化艺术作品,是一种文化形态与文明象征。家具在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同时,还要满足人们审美需要。  相似文献   

7.
2007年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已在中国圆满落幕。阿拉伯国家对特奥会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来自19个阿拉伯国家的594名运动员和教练员参加了11个项目的比赛,阿拉伯社会正在逐步形成支持、参与特奥,关心、帮助智障人士,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的共识。  相似文献   

8.
时尚现象的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时尚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大众行为方式的流行现象。本文根据作者对南京市民的抽样调查结果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情况,从概念、主客观条件、表现形态、追随者的结构与社会心理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对时尚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作者通过多方面的论证提出,相应于生产力的发展、科技革命的进步和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动,时尚的兴替是社会变迁的微观力量。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文明的繁荣,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系列资源和生态环境危机,这集中体现在“全球问题”的加剧。生态文明是工业社会发展到新阶段必然出现的一种文明形态,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要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作为根本目标,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围绕对待功名富贵与文行出处的态度,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品行描写,进行正反对比,揭示出作者所要表现的真正人才的性质特点。《儒林外史》中所体现的作者的人才观在建立在追求自由、尊重女性、突破封建禁欲等方面的基础上的,因而表现出高度的进步性。吴敬梓的人才观,与当今衡量人才的标准不谋而合,而这种进步的人才观对现代社会择取人才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校是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传播地,承载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重任,大学生文明程度对社会的影响直接而深远。但目前大学生信用现状堪忧,表现为考试舞弊屡禁不止、学术抄袭司空见惯、简历注水花样百出、骗贷逃货不以为然、拖欠学费心安理得、随意违约理直气壮……我们应该直面大学生信用缺失对社会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尽快将个人信用征信体系向高校延伸。  相似文献   

12.
盘筑技艺是门最古老陶艺创作的工艺手段,也是开启手艺劳作的文明演进的重要方式。虽当下社会信息文明高度发达,导致了当下陶艺创作越来越趋向材料技术与综合媒介的表现;但农耕社会形态下的手工盘筑制陶方式,凝聚了"心手合一"、"材美工巧"之自然手作美意,启发了自己去寻找另一种创作陶艺的方式及理念。  相似文献   

13.
道德与法律具有鸿沟和界限。道德与法律的规范范围和特性各有不同,由此产生了历史上"德治"与"法治"的不同治国方略。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源于人性善、恶的二重性,表现出了道德与法律融合、互补的趋势。法律是道德的政治支柱,道德是法律的精神支柱。在二者冲突、融合过程中,发挥着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整合的功能,二者融合、互补,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使建立合理、合情、合法的和谐社会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2007年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已在中国圆满落幕.阿拉伯国家对特奥会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来自19个阿拉伯国家的594名运动员和教练员参加了11个项目的比赛,阿拉伯社会正在逐步形成支持,参与特奥,关心,帮助智障人士,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的共识.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指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社会形态。广义上,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狭义上,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16.
工业文明是现代西方文明社会的本质,它在社会发展、政治建设、人的发展、文化领域有着鲜明的、不同于以往传统农业社会的特征。分析工业文明的基本特征,对于今天建设生态文明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字的魔力:关于书写的人类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对无文字主义人类学的反思,思考文字的通神明、类万物作用及其潜在的对于社会科学论述的启发。过去人类学总是注重研究无文字社会,民族志也多迷失于对文明与野蛮的二分中。用一种文字人类学观点,研究文字与巫术的继承性及文字的通神明、类万物作用,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二者之间的连续性及文明的实质内涵。知识人是文字阶级,这个阶级在文明对原始文化的继承和发挥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其论述无论是神话式的,还是逻辑式的,都含有某种巫术力量。认识这种魔力的存在和表现方式,就是认识话语的拜物教与理性的双重实质。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本刊从这一期开始,增设一个杂感、随笔专栏《社会杂佾》,从社会生活中广泛撷取题材,以短小活泼的形式,抒发有助于两个文明建设的一得之见。文章要求言之有物,篇幅一般不超过千把、两千字。欢迎作者和读者踊跃赐稿。社会杂俎 费老者,费孝通先生之谓也。他是元老辈  相似文献   

19.
精神文明建设如何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相适应或协调发展,一直是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对武汉市两个文明建设现状的系统分析,认为在内部运作机制上,两个文明存在着高度相关的相互依存关系;但在协调状态上,则表现出,一方面,精神文明的各组成部分(教育、科技文化、价值观——一社会心理、卫生、体育)不能满足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没有达到应该达到和可以达到的水平,束缚了武汉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另一方面,物质文明建设对精神文明的各组成部分均投入不足,与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匹配程度低,使武汉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举步维艰。这就造成了一种两难处境——两个文明建设的现状都颇为艰难,却不得不以对方的发展为突破困难的前提,同时又互为结果。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宣告了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崭新课题的标立.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诗意地栖居"应该成为全社会共同追寻的理想.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前所未有地将独特的生态的文化维度带到我们每个人面前.在我们面对生活,探索一切社会的、哲理的与美学的问题时都不可能绕开这一十分重要的文化维度.我们应该基于这样的文化维度来构建崭新的文化体系,建构全新的文化价值观,进而形成一种生态文明的社会范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