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段慧群 《人才瞭望》2014,(12):90-90
在我国古代,最早是把“鸳鸯”比作兄弟的。南朝《文选》中《苏子卿诗四首》的第一首写道:“骨肉绿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辰……”意思是说:“兄弟的亲密关系就像树叶长在树枝上,朋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相亲。  相似文献   

2.
阿虎 《人才瞭望》2009,(7):50-50
偶读清人胡澹庵编辑的《解人颐》一书,其中收录了三首有关人生欲望的趣诗,文浅意深,意韵绵长,颇耐寻味。 一首是《不知足诗》:"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相似文献   

3.
<正>唐曦兰(Anastasia Podareva),俄罗斯青年诗人、翻译家、画家、自媒体UP主。唐曦兰出生于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故乡——梁赞市,自高中在俄罗斯的孔子学院接触到汉语和中国文化后,便对中国产生了向往,18岁来到中国求学,在浙江理工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唐曦兰对中国哲学、文学,特别是对诗歌情有独钟,“曦”“兰”二字便是取自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她先后用俄语、英语和汉语写了200多首诗,创作了《唐曦兰的诗》《夜梦》《幽兰凝香》《金色的雨后》四本个人作品集。此外,  相似文献   

4.
舒欣 《人才瞭望》2014,(5):74-74
说到数字诗,就不能不说宋朝理学家邵雍(康节)的《蒙学传》:"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寥寥几笔,就使乡村宜人的景色展现在读者面前。这首诗把十个数字嵌入诗中,可以说是开了"十字诗"的先河。现在小孩子学习从一到十,还经常背这首数学科普诗歌。清朝的乾隆皇帝,特别喜欢作诗。  相似文献   

5.
约翰?济慈是19世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灿烂的星》是他为爱人范妮?布劳恩写的一首表达爱意的十四行诗。本文以文体学理论为基础,对济慈的《灿烂的星》这首诗从音韵、修辞和意象方面进行分析,加深读者对作者和作品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欣赏济慈带给我们的诗歌盛宴。  相似文献   

6.
历代文人笔下曾留下不少妙趣横生的诗,规劝人们莫吸烟,今日读来仍不失其艺术魅力。 清代康熙皇帝认为"吸烟能耗人精气",所以他自己带头戒烟,并颁旨禁止酗酒与吸烟,一时颇有成效。当时著名诗人、山西绛县令汪沤亭,曾作《戒烟诗》一首,以赞戒烟。其诗云:“碧碗琼浆潋滟开,肆筵早已戒深杯。瑶池宴罢云屏敞,不许人间烟火来。”  相似文献   

7.
丁尼生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诗人,其笔下的《鹰》坚毅中带着孤寂和悲伤,为了挖掘诗歌的美学价值,作者一改以往对这首诗歌的研究分析仅仅偏重音韵美的角度,而从这首诗的音韵美、意象视角、修辞三个方面的文体特征以及这些特征所产生的文体效果进行分析,解析诗人如何塑造出鹰的形象并探寻诗人塑造鹰这一形象的目的及其价值所在,旨在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这首诗的创作特色以及内涵。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语言、意境和象征意义几个方面简单分析了一下华兹华斯的《黄水仙》。主要是表述了自然和这首诗的关系。自然在华兹华斯的诗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人才瞭望》2011,(10):113-113
马金梁河南省郑州市人,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文联签约画家。他的画中西合璧、气韵生动,像诗和音乐一样优美,与天地对话,用色彩抒写了一首首抒情的诗画。油画作品《骊歌》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评为一等奖,《上海里弄》荣获世界华人艺术大会特别金奖。  相似文献   

10.
正The sun along the mountain bows,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You will enjoy a grander sight,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这是一首诗的英文译文,这首诗便是流传千古的唐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作者王之涣。而这音美、意美、形美并且  相似文献   

11.
胡适于1949年4月27日离开大陆到纽约侨居,一直到1958年4月8日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这9年通常被认为是胡适一生中的暗淡岁月。其间从195年7月1日到1952年6月30日,胡适担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近年出版的众多胡适的传记和专文中很少涉及,因此这段历史鲜为人知。早在1943年到1946年,胡适卸任驻美大使后仍住在纽约,从事《水经注》的研究。他经常向美国国会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及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借阅有关《水经注》方面的书。胡适非常惊讶地发现,葛思德图书馆藏有20册赵一清的《水经注…  相似文献   

12.
英文藏头诗     
中文有藏头诗,即每句诗的头一个字连起来,暗藏着意思,如“平湖一色万顷秋/湖光渺渺水长流/秋月圆圆世间少/月好四时最宜秋。”(明·徐渭《游西湖》)头四字连起来是“平湖秋月”。英文也有藏头诗,只不过中文藏的是字,英文藏的是字母,即每行诗的头一个字母。把玩英文藏头诗的高手,通常也都是文人作家,比如美国作家爱伦·坡。坡写过不少藏头诗,最有名的一首就叫《一首藏头诗》。  相似文献   

13.
戴望舒是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代表作《雨巷》称得上是中国现代新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首诗既追求古代诗歌的意境,又借鉴现代诗的象征艺术,在抒情上含蓄蕴藉,无论是诗情内容上,还是艺术表现上都透着一种迷惘幽深的美。从古至今,若即若离的朦胧美是中国文学的永恒追求。《雨巷》一诗,在隐晦、有暗示性的象征手法下,给予读者丰富的审美感受与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4.
真相 《人才瞭望》2011,(9):38-38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游子吟》,是最为通俗、最为人称道的古诗之一。许多人解释这首诗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时认为:这是一位生活贫困、辛勤劳动的母亲,亲手用针线为将要远行的儿  相似文献   

15.
艾米莉·迪金森的《我为美而死》写于1862年,正值她隐退初期,是她600多首以死亡为主题诗歌的首推。诗中绝妙的意象、突破传统的韵律、跳跃的标点,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迪金森的独特诗风。此诗意境悠然,两位为追求真和美的斗士终可以在另一个世界无拘无碍地彻夜长谈。而不被世俗社会承认的迪金森终有真和美相伴余生。《我为美而死》是诗人隐退的宣言,是诗人对真和美的咏唱,也是为诗歌奉献了自己一生的迪金森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6.
啰嗦诗     
在《古今谭概》里,记载着这样一首诗: 秀才学伯是生员, 好睡贪鼾只爱眠. 浅陋荒疏无学术, 龙钟衰朽驻高年. 读罢此诗,不禁莞尔.此诗每句都是重复啰嗦——“秀才”“学伯”“生员”是同一概念;其他三句也都是啰嗦重复.  相似文献   

17.
不遇     
乘兴而来,却没能见到想见之人,应该是一种遗憾。不遇,其实也是一种美,第一次发现这种美,还是在小学时,学贾岛那首《寻隐者不遇》。隐者自怡悦,或白云生处,或水穷尽处,不遇是正常,而因此不遇,却留下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点染后人的心境,所以说是一种美。  相似文献   

18.
选题一: 经典: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出自《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表面的意思是说,别的山上石头可以作为砺石,用来琢磨玉器。后喻指他人的做法或意见能够帮助自己改正错误缺点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王贞虎 《人才瞭望》2016,(19):74-74
宋代诗人张舜民曾在其《画幔集》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联语脱胎于律诗,其中也不乏色彩鲜明,别具韵味的图画。  相似文献   

20.
旅美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感叹明朝以来中国落后于西方列强,提出了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缺乏数量化管理,大家说话喜欢清谈,喜欢含含糊糊的和气。胡适先生更是直接说,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差不多先生”,或者叫“圆通大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