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8 毫秒
1.
自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问世以来,它一直被认为是一部内涵丰富,意义深远,艺术魅力可以长久的经典作品。阿Q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可谓家喻户晓。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角度来看,阿Q的"精神胜利法",都与我们密不可分。通过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心理特征、原因的心理分析,进一步认识"精神胜利法"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
"屌丝文化"反映出社会变革转型期的时代特征和精神气质,透视、表征了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屌丝"称谓放大为自我审视的精神符码,其传播具有庶民叙事的特征,网络亚文化由下而上的"话语革命"方式表达了"话语权"的获取与崛起。"屌丝文化"是自嘲中的解构与身份认同中的建构,它意味着青年草根阶层或弱势群体更多地获得了诠释自己生活的角度与权利。屌丝文化所反映的集体焦虑,折射了社会内在的深层次问题,其代表的自嘲韵味是解构文化中的快感和胜利,这和阿Q精神有着内在传承性,网上的"愤青"往往是现实生活中的"屌丝"。"虐骂"和"求虐"心理是屌丝文化集体喷射的快感。  相似文献   

3.
阿Q精神是一种时代的精神,阿Q形象更是那个时代小丑的形象。代表着封建理念下的广大中国人的愚昧、落后、自私、麻木等等特点,封建思想把人摧残的不像人。鲁迅先生就是希望通过《阿Q正传》这篇文章能唤醒麻木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4.
名人名言     
张峰 《老年人》2009,(6):15-15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到城里打过工。肉体的阿Q无疑是走出过未庄的,但精神的阿Q却从来没有走出过未庄。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天下事物,哪怕是一张凳子的取名,也还是未庄的好。  相似文献   

5.
庄子的"逍遥"独具其浪漫主义情怀,其可启示人们思考"无待"途径,追求超然物外,物我两冥,寻找心之所向的"乌托邦"。但"逍遥"的结局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如果不看清"无待"的结局,只是表面地认识"逍遥",就容易沉浸"阿Q精神胜利"的愉悦中。实际上达到"无知无欲、忘我忘世、化蝶化物"的境地,不是物理上的"死亡",就是精神上的"幻灭"。  相似文献   

6.
假如我们中国人连一点“阿Q精神”都没有,个个都变成疾恶如仇、见义勇为、临危不惧的人,好多人就不能活,成千成万地死去。假如有人说你有点像阿Q,不要怕,倘若能做到三点,就算长了出息,乃至大大长了出息  相似文献   

7.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分为三个层面: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潜意识也称为"无意识",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与本能有关的愿望。无意识与人的本能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可以透过无意识下显露出来的本能来揭示人物的隐秘心理,从而更深刻的理解人物。本文主要针对阿Q无意识的两个主要方面进行论述研究。  相似文献   

8.
弗莱在《批评的解剖》中论述了悲剧性讽刺中典型的牺牲者形象,本文以弗莱的讽刺性替罪羊角度着手,试图分析《祝福》和《阿Q正传》中祥林嫂和阿Q悲剧典型形成的根源,并阐释时代精神或作家笔下替罪羊的象征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自面世之日起,以其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独特的叙事风格一直受到国内外读者的赞扬和喜爱,而其英译本的研究更是长期为学术界所关注,研究成果屡见不鲜。本文运用改写理论,通过对《阿Q正传》四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探讨意识形态和诗学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未庄出书热     
鲁迅先生的一篇《阿 Q 正传》,使阿 Q 成了红得发紫的名人。出书、演讲、剪彩、任名誉董事长、做广告——阿Q 是“要什么有什么,喜欢谁就是谁”——不仅住上了小洋楼,还与一位当红歌星谈起了恋爱——听说快要结婚了。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著名作家王蒙在复旦大学文史讲堂开讲《语言的功能与陷阱》。在谈到语言决定美丑和成败时,王蒙以阿Q为例说:我要和你困觉!阿Q表达爱情的方式多么恐怖啊!如果他当时能深情地  相似文献   

12.
或许可以说,汉民族是世界上最讲辈份的民族了。君君臣臣接着便是父父子子,表示老幼尊卑是决不可以颠倒的。辈份大,再穷再践也该多几分尊重;辈份小,再富再贵也得谦让几分。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被人打了就想到不过是儿子打了老子,于是心理平衡,精神胜利。北方人骂人“儿子毗!”“你真是孙子!”以抬高自己辈份来藐视对方,西洋人恐怕难理解。江浙一带长辈对晚辈称“某弟”便是规格最高的爱称,也反衬出辈份的份量。再极而言之,那些最粗最脏的秽语里也包含了华份的意思。因为上学早的关系,我大学毕业到机关工作刚21岁,感到头一样占…  相似文献   

13.
李丽琼 《职业》2014,(20):191-191
阿Q和堂吉诃德这对精神兄弟是鲁迅和塞万提斯笔下的两个艺术典型。二者均是时代的摒弃者,为当时的时代所不容,他们在各自的时代都被看成是疯子,但疯子也有渴望有自己的爱情,对爱情充满了追求,然而时代和性格却注定了他们的爱情最后都以悲剧告终。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以他的才气生养出了“阿Q”,现在想来也该是Q子Q孙成行,“Q”成大观了。这次借世界杯足球赛的机会,国人的“Q”病真就大大地发作了一回。中国足球队兵败世界杯,这本在预料之中。冷静看待、客观宣传,方显大国大家之气度,可让阿Q的后人们做到这一点实在是太难了。  相似文献   

15.
盛卓静 《职业》2011,(35):125-125
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人物形象塑造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篇小说的艺术价值。因此,塑造个性独特又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人物形象成了小说家的追求。许多经典小说都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支撑,如《阿Q正传》中可怜又可悲,惯于精神自慰的阿Q;《守财奴》中惜金如命的葛朗台;《红楼梦》中多愁善感、孤傲自尊的林黛玉;《三国演义》中多谋善断、忌妒孔明的周瑜;等等。这些经典的文学形象以其不可重复性显示"这一个"的独特,若说到爱慕虚荣的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制度化结构体系下的社会心理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试图通过社会学的社会结构研究方法,探讨当代中国社会的制度化结构体系与基本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的关系,分析深层制度与深层价值、次级制度与社会心理特征的关系,从而从社会制度结构分析的角度,解释当今我国社会心理变化的特征及其对制度结构的影响。文章认为,社会深层制度与深层价值是导致目前我国社会心理复杂特征的深层原因;改革以来利益格局的变动带来了利益觉醒和社会活力,但原有次级制度规则与市场规则的冲突则导致了一系列的消极社会心理特征与社会不满。社会心理的合理分化与整合应是中国社会结构现代化中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7.
论文以《阿Q正传》为文本,通过对鲁迅作品横向对比手法,从现代性的视角对鲁迅小说进行研究。文章写作角度主要有三个方面:主题的现代性、写作手法的现代性和叙事的现代性。《阿Q正传》的主题具有强烈的批判性,语言运用白话文进行书写,写作手法采用了意识流、象征主义等写作手法,叙事上运用了全知视角多重视点转移叙事,这四个维度的编织,使得鲁迅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8.
鲜鲜视野     
你嫌我不是章子怡,我还嫌你不是李嘉诚呢。——夫妻最好少开这种玩笑阿Q向吴妈求婚为什么会失败?我认为是太直接了,如果阿Q轻声地对吴妈说:“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惊异,更无须欢喜……”吴妈一定受宠若惊,像文学青年一样  相似文献   

19.
曾经在婚姻与爱情的祭台上独领风骚几千年的"贞操"观已渐没落,"第二次贞操"这一概念开始被人们所关注。这并非矫情,也并非抱着退而求其次的阿Q精神。或许,这是对爱情的另一种尊重。年少轻狂、激情难挨、爱情失意,又或者遭到意外的性侵犯,都可能成为女人在  相似文献   

20.
士者为鉴     
俗谚有“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的戏谑,而如让作为知识分子的唐僧也照照镜子,尽管他总是自我感觉良好,结果也未必就是“人”。免冠之后,能见几许青丝?照人而不照己,几乎是知识分子致命的弱点。我们以前常深感于农耕文明的愚昧,虽大字不识几个,礼教却烂熟于心。一般而言,这种俗论固然不错,但这只是知识分子拿着镜子照人家的结果:读了几遍“阿Q”,于是你是阿Q,他是阿Q,岂不知自己正是世界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