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字》是美国作家霍桑的代表作。它创作于19世纪初,作品以宗教、女性为主题,巧妙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刻画了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的经典形象。电影《浓情巧克力》改编自作家琼妮·哈里斯(Joanne Harris)的同名小说,创作于20世纪。同样是一部以宗教、女性为主题的电影,它与此类作品中的经典《红字》相对比,有相同之处,亦有反差与创新。本文拟就两部作品的相同与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
《红字》是霍桑最著名的代表作品。这部小说以期丰富的隐义和微妙的表现手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评论。霍桑象征主义手法的娴熟运用生动地展现在作品的每个细节。本文借助象征主义理论来探讨《红字》中字母、名字、以及森林等实物的多重含义。  相似文献   

3.
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生态女性主义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它所体现的是在生态学的角度上进行的主义观念批评,同时,它也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以女性主义为中心的形象。在很多时候,它所阐述的都是女性和生态所结合的结果。纳塞尼尔·霍桑是美国较为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早在当时,他所创作的《红字》就备受人们的关注,其中除了讲述了两性之间的关系,还着重介绍了两性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生态学角度下的女性主义思想,进而指出和谐社会与其存在的关系,提出新颖的观念。本文将对《红字》这篇小说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对生态主义视角下的《红字》进行具体的解读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德伯家的苔丝》与《红字》两部作品是英美文学历史上的不朽之作。两位优秀作家托马斯·哈代和纳撒尼尔·霍桑栩栩如生地描绘再现了当时的社会。分析和对比两部作品,从多角度剖析两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相似的悲剧命运和悲剧成因,引发后人揣摩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美国长篇小说《红字》讲述了一段发生在17世纪北美殖民时期的爱情悲剧。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两位主人公的信仰和命运的分析,从而去了解小说作者霍桑的道德观和宗教观。  相似文献   

6.
《红字》是19世界美国著名的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主要以其独特的象征意义而被世人喜爱。本文将主要探讨字母"A"、两个主要人物以及几个主要场景这三个部分的象征含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巨著。  相似文献   

7.
妖怪的起源,现在已无从考证,所以妖怪究竟从何而来,从哪里来,估计没有人能够说的清楚。中国文学作品中有不在少数的妖怪,中国的妖怪起源于战国时代的文献《山海经》。日本文学作品中的妖怪来源于中国。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关于妖怪的形象,犹为具有代表性的是"人性",即这些妖怪身上大部分都具有"人"的精神、意志和品德。日本文学作品中的妖怪更多的是其"妖性"。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女妖形象与日本文学作品中的存在较大差异。日本文学作品中的妖怪形象呈现多元化发展,相信中国在不远的将来妖怪形象必定会赶超上去。  相似文献   

8.
新年伊始,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组织出版的“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推出了两本新著:《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和《日本韩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这两本书是中国外文局承担的2005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对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设计”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列入了2006年中国外文局外宣重点图书出版项目,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9.
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助于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和发挥国际影响力,实现自身发展利益。基于此,本文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金字塔报》、《利雅得报》和半岛电视台这三家阿拉伯世界具有代表性的媒体,以"中国崛起"和"人民币汇率"问题为考察点,解读中国在阿拉伯媒体中的国家形象及其形成过程,并阐述其形成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中国改善和加强国家形象构建的六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受家庭背景和社会趋势的影响,霍桑对清教主义的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以家族的清教徒观点为传统,致力于探索道德和邪恶问题;另一方面,受超验主义及其个人经历的影响,清教徒的压迫和对人类的破坏又令他感到厌恶。霍桑认为,犯罪应该并且可以通过人们的努力来清除,人们可以获得救赎和追求幸福。但与此同时,他又批评传统清教主义中的极端主义,并坚持对持不同政见者采取更宽容的态度。因此,霍桑建立了自己的清教主义,这种清教主义以传统的清教主义为基础,受到超验主义和个人经验的影响。在《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象征主义的使用中,都可以看出霍桑的清教主义。  相似文献   

11.
小说《年轻的布朗先生》是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的一部经典短篇小说。作品中梦境的描写,不仅营造出故事的神秘性、戏剧性、而且深化了人物与主题。  相似文献   

12.
1月20日,《2014~2015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旅游绿皮书》)在京发布。绿皮书指出,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形成受到至少四方面力量的抑制。绿皮书强调,目的地旅游形象的"集体构建"与"心理构建",在接受形象客体主动"说服"与各种"诱惑"的同时,往往也避不开形形色色的"路障"甚至"阴霾",容易出现形象生成的种种怪圈与乱象。而中国国家旅游形象的形成同样受到至少四方面的抑制:  相似文献   

13.
在《西游记》文本中,作者塑造了丰富的龙王形象。这些龙王不再是人们传统意识中的具有威严的龙,而是带有世俗化、充满了民间气息的特征。龙王的多种形象源于社会现实、文人创作等影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龙王形象在《西游记》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马克思企业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企业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学者们的看法大同小异,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程恩富认为,由于西方正统经济学家采取学术封闭的态度,盲目排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因而认为在科斯1937年发表《企业的性质》一文以前,没有形成关于企业起源和成长的理论。可是,所有读过马克思《资本论》的正直学者都会承认,即使不谈其他著作,也完全可以说《资本论》早已形成了关于企业的起源、  相似文献   

15.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作为一名文化女性主义者,她的作品清新明快,人物刻画逼真精细,尤其擅长对女孩的描写,细致入微,在西方文学史中占有特殊地位。而在中国文学史中,《红楼梦》是描写女性形象较多的作品之一,其形象各具特色。本文就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娃娃屋》中女孩形象与中国古典名家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作了对比,阐明了女人笔下的自己与男人笔下的女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的革命文学中有许多关于复仇形象的主人公,《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与《铁流》中的郭如鹤都是佼佼者。但由于时代与环境有所差异,因此少剑波与郭如鹤的复仇形象也存在许多异同。本文将从复仇动机、复仇方式、复仇模式三个方面来探究两位主人公在复仇过程中的种种异同。  相似文献   

17.
李聆汇 《现代交际》2014,(10):68-69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一个用理智来克制情感的少女形象,而在《红楼梦影》当中,婚后的薛宝钗形象则不如少女时代的薛宝钗令人印象深刻,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即是原著中刻画薛宝钗形象的作者是男性,从男性的角度来理解、刻画薛宝钗这样一个人物,自然有符合男性审美的心理特征。在《红楼梦影》当中,顾春对薛宝钗形象重新刻画与建构,使一个封建大家庭当中的少妇形象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神话的古籍中有许多关于神人的记载,而西王母是对后世发生影响最大的一个神话人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西王母的形象在其流传过程中经历了三次重大演变,由《山海经》中的“怪神”化为《穆天子传》中的“人王”形象,再到《汉武帝内传》中的丽人神仙.本文将沿着西王母形象的演变轨迹,对中国古代神话世俗化演变的基本趋势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电视媒体的发展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主持风格是其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主持的过程中,主持人要形成独立的个性并实现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主持人塑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不仅表现了自己的魅力,同时也建立了自己的形象。本文主要通过不同时代、历史的发展变化,分析杨澜在不同类型的节目中的主持风格特点;以《正大综艺》《杨澜访谈录》和《天下女人》为例,进一步探讨杨澜在节目中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20.
伊丽莎白和简·爱分别是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中的女主人公,她们都是经典爱情模式中的新女性形象。本文试图通过两者身世背景、性格特征、爱情婚姻观的比较,来揭示两个主人公的形象差异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