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化与日本外交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从文化分析的角度探讨一国外交模式的特点 ,是当前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种视角。分析日本国民性与日本外交的非理性、假想受害的特点 ,探讨日本人交往中的“协调一致”与外交“暧昧”特征以及“amae”心理与日本外交政策的制定之间的关系 ,可从人文层次理解日本文化对外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日语热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雁 《日本研究》2011,(4):113-118
近10年间,中国国内学习日语的人数有了一个急速的增长,进而形成了不断升温的日语热的社会表象。让人回味的是,这种日语热的表象,即日语学习人数的增加、高校日语专业的扩张、留学日本浪潮的峰起,却是在中日关系“政冷经热”的过程中显现的。这一表象的出现,除却了中日贸易关系不断深化等经济动因的引导之外,还深受日本漫画文化传播等文化动因的影响,以及受日本政府的留学政策与日本高龄化社会带来的就职前景等社会动因所牵动。  相似文献   

3.
日本历史上,有关妻子的称呼经过了若干变化.这一称呼上变迁不仅体现在对自己的配偶上,也体现在对他人妻子的称呼上.同时,这一称呼上的变迁不仅有汉字词上的变化,也有日语读音上的变化.当然对妻子的称呼上的变迁,不仅反映了对上司、同僚、友人在亲近、恭敬程度上的变化,也反映了各个时期中日本人心里上的远近、亲疏关系的文化意义上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王岩 《社科纵横》2005,20(5):238-239
所谓非语言行为,即具有传递信息能力的语言行为以外的肢体语言。不同的文化之间非语言行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避免在学习日语以及与日本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摩擦,更好地理解日本文化,我们有必要了解日本人在非语言行为上与我们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2000年以来,日本NHK纪录片中的战败话语主要是从"围绕战略、组织和媒体而展开的战败原因讨论""围绕伤亡、苦难和创伤而展开的战争后果叙述"和"基于宣告投降和审判事件的回溯"三个方面展开,而战败话语传递出来的意识形态的产生机制与表现形式,是理解战后日本历史认知的关键。通过NHK纪录片战败话语的媒介内容分析,可以发现战败话语未能厘清日本的侵略者身份,存在过于强烈的受害者意识,亦未能以事实视角去看待参战各国之间的关系。日本媒体对战败的历史认知中存在暧昧性,对战争的反思存在偏见性,也反映了战后日本社会反战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试论日本饮食文化的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实际上是体现在饮食中的日本文化的特征,它涉及日本人的价值观,但更多的是通过饮食揭示的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日本饮食文化的特征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对食物原初滋味和其季节性意味的纤细感受;二是对食物形与色的高度讲究;三是对食物器具和饮食环境的执著追求.这三个特征大抵体现出了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也反映了日本民族的感觉文化的发达.  相似文献   

7.
廉德瑰 《日本学刊》2007,(3):92-104
本文以战略文化的观点,从“和”的文化开始对日本人的位置意识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日本人文化性格中的上位意识和下位意识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以位置意识为背景的日本战略文化特征及其与大国结盟并努力成为大国的战略思维方式。进而分析了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日本通过建立“普通国家”而再次显现出来的上位意识,即大国意识的恢复。最后通过日本人的对美追随政策和日本人的中国观,进一步讨论了日本人的位置意识和大国意识。  相似文献   

8.
1999年6月11日至12日,香港大学日本研究学系在港主办了“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会议。除东道主外,还邀请北京大学、南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教师、学者共3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的目的旨在交流日语教育、日本研究的成果,探讨今后以北京、天津、香港三地为据点,就日语教学和日本研究更加广泛地开展交流与合作的可能性。会上,北京大学东方学系教授刘金才就“北京的大学日语教育”为题,发表了详细而系统的调查报告。他首先谈到北京各类大学日语教育的概况。北京现有日语教育机构6…  相似文献   

9.
王岩 《社科纵横》2006,(11):173-174
日本文化有着不同于别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交际日语更是有着严密的遵循文化习惯的语言规律。如果不了解语言对象国的文化背景,只以自己国家的习惯和价值观来判断和理解异邦文化,在实际交流中就难免会产生误解和冲突。所以,日语教育中文化的导入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整合前人对日本“妖怪”文化的研究基础上,主要从各种“异类”形象的特点出发,分析了“魔女”、“娃娃”、“妖怪”与“鬼魂(能乐)”四类形象在其各自文化载体中的独特呈现,从中凸显日本人有关“死亡”及“彼岸世界”的想象,揭示出日本民族在其独有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培育出来的美学观念及其在现代社会各领域中的延伸表现。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东方文学研究领域对二战后日本的左翼文学运动有一种出于善良目的的误解 ,这种误解认为日本战后左翼文学对军国主义及其发动的侵略战争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其实 ,这是善良的中国人对那些所谓进步作品引伸想象出来的思想理念。这种理解不自觉地掩盖了其中的错误乃至反动的思想观念。本文主要对日本战后左翼文学运动弱化、失败现象及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错误战争认知理念进行批判研究。一、日本战后左翼革命运动理念、行动纲领和斗争行为存在着严重偏差日本战后左翼文学运动发展软弱及对侵略战争态度暧昧是日本共产党的理论主张、行动…  相似文献   

12.
李沁叶 《社科纵横》2014,(8):139-142
以色列著名作家阿摩司·奥兹的童话《忽至森林深处》以隐喻方式反映大流散过程给犹太人带来的文化同化、身份困惑与身份特征再造诸问题。身处异质文化中的犹太人屡遭迫害,种种迫害就其文化本质而言,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作以不同方式对犹太人进行的诸种强制性文化同化与文化消解,但其结果是在客观上唤醒了犹太人的身份意识、民族意识,推动了犹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被欧洲文化同化后的犹太人将自己视为欧洲文明的一部分,他们有着强烈的身份困惑。对自身多重性身份特征的认可使身居异质文化中的犹太人在"犹太"与"非犹太"间获得了某种平衡,这种平衡对于犹太人寻找文化归属、界定自身文化属性、化解身份困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各国青春电影的影像表达中,青春期的性与欲望成为共同的文化关注和生命关切.在青春电影的文化谱系中,青春期性与欲望往往被本质化为青春生命的文化承载和表征策略.本文以日本青春电影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太阳族电影"、大岛渚和若松孝二等人电影的分析,剖析其表达青春期性与欲望的基本方式,指出青春期欲望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日本对华文化外交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基础上,通过文化手段介入中日关系中的重大历史与现实问题,具有特定的政治目的和战略意图。具体来说,日本通过加强各层次人员交流、吸引中国民众赴日旅游、宣传以动漫为代表的流行文化、推广日语教育等方式加强对华文化外交,试图在中国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心中构建一种和平的、酷的、文化的国家形象,其实质是以文化为手段,渗透其价值观,从根本上为"大国化"目标服务。虽然日本对华文化外交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日本在历史等问题上缺乏真诚的态度,对华奉行双轨文化外交,导致其对华文化外交的成果有限。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日本人的认识观具有多重性。日本文明与天皇制及东亚儒教文化、西 方文明和本土的武士道精神结合起来,形成了不同于大陆国家中国和半岛国家韩国的日本 岛国文化特征。日本也因此形成了不同于中韩两国历史认识的日本人认识的特质。本文从 上述日本文化特质出发,分析了日本人对天皇制、日本战犯远东国际审判和靖国神社等历史 认识问题的层次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6.
自八十年代初。一大批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新一代中青年知识分子,在“重知识,重人才”的浪潮中步入政界,走上各级领导岗位。正象当初每个人跻身政界的具体背景和情形不尽相同一样。如今他们的地位和所获评价也不尽相同。不论是半道失足、中箭落马。还是平步青云、按部就班;是受到称颂、赞许和认可,还是令人失望、遭到非议和怀疑,他们作为知识分子型的执政者和领导者,却始终有着鲜为人知的内心矛盾与苦楚,有着深深的困惑。中青年领导者们虽在困惑中历经了种种磨难和痛苦的超越,然而他们依旧不能摆脱困惑,仍然需要不断超越。坚持真理与实行妥协的困惑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是  相似文献   

17.
语言接触的实质是文化接触。异文化接触产生的文化借贷会产生词汇的借贷。作为日本在和西方的文化接触过程中文化输出的成果,英语中的日源外来语反映了日本文化输入西方的特点:自然障碍和人为障碍导致文化接触不足;加之文化势位低导致日本文化输出不够;若干中国传统文化被以日本文化的形式传入西方。日本文化输出的经验与不足对当前大力推进文化输出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日本文化中的妖怪文化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发展轨迹和历史作用。妖怪文化大体可分为事件性妖怪、超自然性存在的妖怪和造型化的妖怪:事件性妖怪即事件性或现象性的妖怪,如“洗小豆”、“倒天狗”等;超自然性存在的妖怪即为不能解释或控制超自然存在的妖怪,人们将其人格化后,使“妖怪文化”有了划时代的意义;造型化妖怪,即将妖怪做可能化处理,使妖怪形象化,具有固定化的模式,日益成为大众娱乐的对象。妖怪文化丰富了日本文化的种类,“妖怪”这一文化元素渗透到了日本文学、美术、戏剧、装饰、影视等等领域。因此,通过研究和探讨日本妖怪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是有深刻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日本人是什么样的人?日本文化的特征、日本社会的性质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 各种各样的研究从各种不同角度回答这些问题的所谓日本文化论现在极为盛行。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学家倍夫·哈鲁米教授曾指出,日本文化论既是一种大众消费品,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在日本文化论的流行中,文化人类学家起了重要作用,几乎主要的日本人类学家都同它有着某种联系。著名的学者石田英一郎、冈正雄、梅棹忠夫、中根千枝、山口昌男等人对日本文化论影响极大(虽然他们各自的研究角度不同)。但离开了美国人类学家露丝·贝涅蒂克特的著  相似文献   

20.
黄晓娟 《学术交流》2006,(4):188-190
文化是日常生活习惯和风俗,是反映一个国家特殊性的东西,是一个社会综合的缩影。日本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周边地区,孤悬海外,从而使日本形成了吸收外来文化的特性。日本文化又是历代日本人在湿润的环境中以顽强的忍耐力和精神从事水稻栽培所形成的对植物有着特别感情的海洋文化。日本文化还是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又极力维护传统文化的文化。日本与中国、西欧的文化的融合,表现了日本文化既善于接受新文化又极力维护其固有文化的独特性。在世界文化交融的今天,了解一国文化,对于克服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语言障碍,走出单纯语言研究与教学的圈子,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都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