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每个年龄组的死亡人口都来自两个出生同年群。例如,0岁死亡人口D_0就由当年出生当年死亡人口 D’_0和上年出生今年死亡人口 D”_0组成,即 D_0=D’_0+D”_0。在涉及人口死亡的各种人口指标的计算中,通常由于无法将这两部分死亡人口分开,只好利用一些公式以获得近似的数据。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登记了死亡人口的出生年月和死亡年月,为将死亡人口既按死亡年龄又按出生年度汇总提供了可能。本文拟就昆明市对1989年7月至1990年6月(普查时点前一年)死亡人口进行双重分组及初步应用情况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 中印两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同属亚洲且地理上毗邻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两国在自然、历史等方面都很近似。自50年代以来,两国都面临着因人口规模大且增长速度快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为此,两国政府都先后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以期解决由人口增长过快而带来的各种问题。但由于社会经济制度不同,两国所经历的道路不一样,因此两国在人口与经济的发展方面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把中印两国人口与经济的发展作一比较分析是很有意义的。‖一‖自50年代以来,中印两国都经历了迅速的人口增长过程,印度则更快一些。1951——1987年间,中国人口由5.63亿增加到10.92亿,36年人口净增加94.0%;  相似文献   

3.
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道路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指出 ,新中国成立50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 ,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 ,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 ,使生育水平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 ,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 ,有力地促进了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对稳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积极贡献。这是党中央、国…  相似文献   

4.
中印两国同为世界人口大国,分别居第一、二位;同属亚洲国家,且地理上毗邻;同是经济上的发展中国家;同是人口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国家。同时,两国在政治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及风俗习惯上又存在着一系列的差异性。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两国的可比性基础。就人口城市化方而而言,两国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对其人口城市化的发展加以比较分析,是有意义的。本文从三方面加以探讨:一、中印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动态比较;二、中印人口城市化的内部结构比较分析;三、影响中印人口城市化因素的比较观点。  相似文献   

5.
2006年9月18~29日,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考察团赴韩国和日本进行了为期10天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专题考察。此行使考察团成员对韩日两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历史和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两国在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方面的实践给考察团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从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作为东亚邻邦,历史地看,在文化、地缘、种族、人口发展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韩目两国在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新阶段我国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无疑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为此,本刊向委科技司特约本文,以飨读者。——编者  相似文献   

6.
在人口普查中,人口死亡容易发生漏报。文章分析了中国人口死亡漏报的社会原因,利用两次普查的人口数据证明了人口死亡漏报确实存在。为了估计出实际的人口死亡水平,对两次普查的人口数据质量进行了推敲,根据登记的人口和死亡率数据的不同情况,提出了相应的修正方法。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男性的预期寿命为67.97岁,女性的预期寿命为71.34岁,均比人口普查登记资料算出的结果小1.5岁左右。  相似文献   

7.
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提供了一批准确性比较高的人口数据,它是研究我国人口生育、死亡、生命过程的基础。为了进一步利用它来研究我国人口的年龄分布,死亡规律,死亡模式以及生命发展过程,并把静态数据变为动态资料,我们编制了适用于我国人口特征的分区模型生命表。本文着重阐述了四川分区模型生命表在编制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美两国可持续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国际论坛的主题。本文首先分析了中美两国人口、资源、环境状况 ,然后通过对两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数据进行现代统计分析 ,揭示出两国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异同点 ,并建立统计模型对中美两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进行比较 ,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人口大国,1989年4月,总人口已达11亿之众。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截至1988年1月1日,美国人口总数为244百万。中美两国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4以上,对世界人口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中美两国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各异,分属东方和西方两大文化体系,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显著。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宗教等的区别,使中美人口呈现不同的发展特点。比较研究中美育龄妇女婚姻状况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对于我们把握人口发展规律和我国控制人口,无疑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继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后,国家统计局又组织了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称小普查)。两次调查的问卷上,都列入了有关死亡人口的项目。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公布后,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信息处理室计算了全国及各省1981年生命表,发表在《人口研究》1987年1—4期。1988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987年1%抽样调查结果,包括了1987年年中分年龄人口数和1987年上半年分年龄死亡人口数。根据这些资料,我们可以估计出1987年全国生命表。然后,将1981年和1987年生命表加以对比,分析出我国自1981年至1987年间人口死亡水平从死亡模式的发展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一、人口预测模型的探讨我国1990年的普查,提供了可信的人口性别、年龄构成资料,如果忽略国际迁移,祗须以生育序列、死亡序列的参数,就能用队列要素法(Cohort component Method)预测未来人口的规律与构成。90年代,我国人口死亡率已进入低水平时期,两性平均预期寿命分别达到67.7和71.2岁。因此,影响未来人口趋向最重要的因素是生育模式。为分析  相似文献   

12.
解放后,从1954年开始我国历年都对死亡人数做过统计,基本反映了我国人口死亡率一般变化情况。但对死亡率的深入研究还是很不够的。一是对死亡人口年龄调查的次数太少,二是调查的范围只包括部分地区,不够普遍。1982年普查时,对1981年全国分年龄死亡人口数字进行了全面调查,这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普查结果表明,普查统计的1981年死亡  相似文献   

13.
人口转变类型的概念国际上早已提出,近年来国內发表的文章中也常见到但均系、定性概念,即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三个类型。由于没有数量指标概念,不好具体应用,不能分析某一国家人口已转变到何种类型,也不好比较国家与国家之间人口转变所处的不同类型阶段。因此,有必  相似文献   

14.
评我国三十年来人口理论的研究徐雪寒 社会科学辑刊(辽宁).1982年第1期再论共有的人口规律—五论“两种生产”曹明国 人口学刊(吉林,下同不再加括注)1982年第1期物质生产适应人口生产定量关系的探讨孙以萍 人口学刊‘1982年第1期认真学习人口理论自觉抓好两种生产吴炳顺 人口学  相似文献   

15.
中国婴儿死亡率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儿死亡率是综合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死亡水平、卫生保健状况及生命素质高低的重要人口学指标。建国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婴儿死亡率水平迅速下降,对我国人口总死亡水平的降低和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因此,要全面、客观地了解我国人口发展的过程与规律,科学地认识我国人口的现状与特点,对在死亡率变化中占有突出重要地位的婴儿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与印度未来人口实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中印两国未来50年人口变动趋势,在劳动力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即劳动力人口与非劳动力人口的比例变 化以及人口素质等方面,进行中印两国的人口实力比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六普人口资料,分析各地死亡人口年龄综合指标,探索我国31个省区出生时预期寿命及经济人口社会变量,与2010年人口死亡率的关系.方法: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技术和相关回归分析拟合技术.结果:我国普查调查人口死亡率低于当年登记的人口死亡率,各地区人口死亡率全面低于全国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登记误差主要发生在我国农村,及西南和部分西北地区.结论:2010年我国人口普查中,死亡人口、死亡率漏报率为18%左右,死亡人口漏报数量可能与外出人口数量,农村基层管理等有关.而出生时预期寿命,65岁以上老人比例等指标对于该地区人口粗死亡率有着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两次普查的人口数来估计我国实际的死亡水平。在这方面,目前国内外有些方法,本文进行了简要的讨论,认为它们用于中国数据时尚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中国人口数据的情况是:在学龄前人口数报告有误,在学龄后人口数报告基本正确,但在婚育高峰年龄上年龄报告有误。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的做法是:先按两次普查的间隔时间进行年龄组合并。根据两次普查的人口数,求出学龄后两次普查对应同期群的留存率,通过与模式生命表相比较,用模式生命表中学龄前的存活率来估计我国学龄前存活率。由此作出两次普查间的生命表,并把它作为两次普查间的平均死亡水平,估计中国人口死亡的漏报程度,在此基础上,再估计上次普查和这一次普查时的死亡水平。  相似文献   

19.
劳动力资源,一般地说是总人口中处在劳动年龄的那一部分,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们实际上进入劳动年龄和退出劳动年龄的时间也不一样,本文中以20—54岁为考察区间,55—56岁的人口,作为过渡性劳动人口来对待。 劳动人口既是总人口中的一部分,所以,一国人口再生产的趋势就决定了劳动人口的变化趋势。现在有的劳动人口数,取决于已往20—54年间的出生水平和历年的死亡水平,而20年后的劳动人口数,又由今天的人口增长状况和往后20年的死亡水平决定。  相似文献   

20.
中国、印度人口转变过程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印两国50年代初同处于人口转变的初始阶段,总和生育率和平均预期寿命基本相同,但经过40多年的发展变化,结果却相差甚远。本文将从两国目前所处人口转变阶段的不同来分析两国人口转变过程的差异、原因及其对今后人口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