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易安词新论     
说《点绛唇》归李清照作 《点绛唇》(蹴罢秋千)最早见于明杨慎《词林万选》,作李清照词。后来杨金本《草堂诗馀》题作苏东坡词,陈耀文《花草粹编》题作无名氏词,长湖外史氏《续草堂诗馀》不注撰人姓名,茅(?)的《词的》题作周邦彦词。现在有人据宋元人词选集考证,作苏东坡词或作周邦彦词都是不正确的,并说把此词署作无名氏的《花草粹编》比《词林万选》晚出四十年。因此据一般原则,如无有力的新证,还是应以最早的选本为依据,不应随意否定是李清照的作品。我们认为这个观点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2.
董仲舒上《天人三策》的时间是治西汉思想史的一大关键。但由于原始史料的局限,这一时间问题的考证久未定论,争论至今主要有建元元年说和元光元年说两种观点。文章以《天人三策》的自身内容为主要依据,参考其他史料,对此问题进行考证,分别指出了建元元年说和元光元年说的纰漏,并经过认真求证,提出了董仲舒上《天人三策》的时间当在元光五年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论述苏东坡与常州的情缘,有一个由少年憧憬到科考结缘,后因实地访览而进一步迷恋常州,直至形成情结、终生不渝的历程.阳羡买田,中年两次"乞居常州"、一度恩准居常及晚年终老常州,是苏东坡常州情缘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文章最后指出,苏东坡对常州情有独钟,由天时、地利、人和诸方面因素促成,而人和是苏东坡深情钟爱并乞居、终老于常州的主要条件和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海天琴思录》和《海天琴思续录》是晚清文学家、经学家林昌彝继《射鹰楼诗话》撰写的两部诗话。 林昌彝(1803—1873后),字惠常,号芗溪,别号(石求)(石巳)人、五虎山人,晚号茶叟,福建候官(今福州)人,道光十九年举人,林则徐族人,魏源挚友之一。其主要著作,除上述《诗话》,还有《三礼通释》、《小石渠经说》、《温经日记》、《小石渠阁文集》、《衣(讠隐)山房诗集》、《砚(来圭)绪录》  相似文献   

5.
作为两周铜器铭文研究重要组成部分的楚国铜器铭文研究,已经历了北宋至清初乾嘉、晚清、民国以及新中国以来至今4个时期,其中涉及的7件铜器铭文的相关问题仍有深入探讨的余地:《楚屈叔沱屈□之孙戈》的器主以往认为是屈叔沱,实应是其子之器;《楚屈子赤目》中的赤目一人或认为是屈瑕,实应作子朱看待为宜;对王孙其人的诸多考证,目前还暂时难与文献记载中的某人对应,应阙疑为是;《秦王卑命钟》的时代、铭文释读,学术界众说纷纭,通过铭文释读顺序的调整,并与吴入郢、秦援助、楚复国等大事联系起来,应将其铸作时代定在吴入郢之后数年;《王命铜龙节》铭文器主身份不是封君一级贵族所有,持有者可能是统领为楚国服役的苦力的小吏;《之金》剑中的一地,或多认为在河南新蔡,然而根据该地不产铜这一事实,应认其可能是今安徽繁昌地;《之倌环》中的"倌"字,以往多作"家臣"解,实应是庶人在官者。  相似文献   

6.
长河 《新天地》2011,(12):28-29
"只有敢说真话的人,才可能成为我的挚友"1955年,22岁的张良在电影《董存瑞》一片中饰演主角。后来,这部影片让张良名扬全国。1956年  相似文献   

7.
董仲舒天人三策应作于建元元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仲舒在汉代为群儒之首,他的天人三策奠定了西汉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考定它的写作时间是一个重大问题。《资治通鉴》编年在建元元年,而《汉书·武帝纪》载元光元年五月贤良诏策后说:“于是董仲舒、公孙弘出焉。”这就布下了疑团。后世学者又提出了建元五年说,元光元年二月说等等。一九四七年九月一日《天津民国日报》刊载了史念海先生的考证文章,主建元元年说,标题:《董仲舒天人三策不作于  相似文献   

8.
扁鹊与印度古代名医耆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扁鹊是中国古代的一位神医,他与印度古代名医耆婆一样具有“隔墙见物”的高超医术,而且二者的医术都是神授予的。二者的名字,一为鹊,一为鸟,都与生命有关。从佛经的传说来看,中国扁鹊的故事,与耆婆名医的神话,实不无瓜葛。《仪礼》一书中有许多关于周代职官的珍贵资料,但却不太为人所注意。本文仅就散见于《仪礼》中有关宰的记载,对周代宰的职掌进行探讨,发现不仅周天子有宰,诸候及其卿大夫、士亦各有其宰,这些宰尽管尊卑不同,权力的大小和行使职权的范围不同,但他们的职掌则大体相同。通过这一探讨,可以从一个侧面丰富我们对于周代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补白     
《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卷一三六《李光弼传》附白元光传载:白元光字元光,其先突蹶人。父道生,历宁、朔州刺史。……  相似文献   

10.
王刚 《山西老年》2020,(3):57-57
苏东坡17岁时奉父母之命,与进士王方芳龄15岁的女儿王弗结婚。婚后二人恩爱情深,从多年后王弗病逝,苏东坡作的《亡妻王氏墓志铭》中就可以得知。苏东坡写道:"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  相似文献   

11.
《论语》中的"人"、"民",在不同情况下,含义有所不同。前者多半泛指一切人,有时特指统治阶级;"民"则多指庶民百姓。两者具有种与属的关系。人中的"君子"、"小人",是对个人品德、学养的评价,指无定则。文章对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论语新探.释人民》一文,把"人"、"民"分别归属于"奴隶主与奴隶"两个阶级的观点进行了批评。与此同时,对《论语》中与"人"、"民"相关联的教、诲、爱、使等词语的含义分别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苏东坡突围》是余秋雨撰写的《山居笔记》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充满了余秋雨关于苏东坡的认知.不仅如此,余秋雨先生更将自己的亲身感受融入到了文章的撰写过程中,使得文章情绪饱满,每当读者阅读鉴赏《苏东坡突围》时,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余秋雨笔下的苏轼心胸开阔,豁达,笑对人生,给现代的人们以很多积极意义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晚清学者桂文灿编撰的《经学博采录》,是清代重要的经学史著作,长期以来,该书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始终未能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文章由"其人与其书"、"荟萃与实录"、"汉学与宋学"三部分组成,作者认为该书作为学案体的经学史著作,收录了乾、嘉、道、咸四朝的汉学传习活动,较之江藩的《汉学师承记》内容更为详实丰富,全面地展示了晚清汉学研究的延伸与演变的基本脉络。该书既是晚清学术语境中的集中体现,也是他归依汉学的真正祈向所在。桂氏的某些见解未免失之偏宕,有欠圆通,但是都显示出桂氏对传统经学的人文关怀,有利于现在的学者进一步了解晚清经学研究的实态。  相似文献   

14.
《渑水燕谈录》记载这样一则小故事: “贡父(刘攽)晚苦风疾,鬓眉皆落,鼻梁且断。一日与子瞻(苏东坡)数人小酌,各引古人语相戏。子瞻戏贡父曰:‘大风起兮眉飞扬,安得壮士兮守鼻梁。’座中大噱,贡父恨怅不已。” 读了这段文字,我们会忍俊不禁。对苏东坡的戏语,除了幽默的戏语令人捧腹发笑外,我们人都自然想起了刘邦在著名的《大风歌》中写的诗句:  相似文献   

15.
极数十九经历了实虚反复转化的漫长演变过程。从先秦《左传》重耳出亡"十九年"的实数,到《庄子》内篇演变为反复出现的虚化极数;又由《史记·平原君列传》的"十九人"的可虚可实,到《汉书》苏武拘禁匈奴的"十九年",以及玄奘取经"十九年"(一说十七年),又回到实数;复从鲁迅《孔乙己》中所欠的"十九个钱"的虚化,似乎又是对《庄子》的回应。平原君的"十九人",又在唐诗与以后诗中演变为虚数。先秦—战国—汉代—唐代—鲁迅演变的四部曲,基本呈现由实到虚的回环往复。从而形成了虚数与实数共同带有极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古屋昭弘通过作者的生活年代,推断泉腔韵图《拍掌知音》成书不会晚于1700年。然而《拍掌知音》存在"赵"字收入"娄"韵的现象,洪惟仁将此现象解读为《拍掌知音》晚于《汇音妙悟》(成书于1800年)的表象。文章通过考察泉州地区"赵"字的读音情况,认为"赵"字收入"娄"韵并不影响《拍掌知音》的成书年代。  相似文献   

17.
吴敬梓《儒林外史》中写过一个擅长“精选三科乡会墨程”、被人视为“文章山斗”的马二先生。这位马二先生,是个很有趣的人物。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马二先生字纯上,处州人,实即全椒冯粹中,为著者挚友,其言真率,又尚上知春秋汉唐,在‘时文士’中实犹属诚笃博通之士,但其议论,则不特尽揭当时对于学问之见解,且洞见所谓儒者之心肝者也”。就是说,这马二先生的模特儿是作者生活中的挚友,所以剖析起来就让人  相似文献   

18.
晚宋郑清之、林希逸、刘克庄、胡谦厚等人的《文房四友除授集》,向来因其为游戏文章之总集,而不受人重视。其中,郑、林之文作于淳祐六年(1246),刘克庄之文作于淳祐八年,胡谦厚文约作于淳祐十年或之后。伴随其时的政局动荡,以及郑、林、刘三人的仕宦起伏,还有胡谦厚困于场屋的境遇,四人同作此类除授文字,其意非仅在于游戏,更在彰显词翰才华,同时透露各自不同的政治考量。宋本《文房四友除授集》中存录林希逸、刘克庄及胡谦厚序三篇,陈垲跋一篇,是极其重要的文学文献。  相似文献   

19.
《新天地》2007,(11)
曹云莲是位师职女军官,是我的挚友,也是《老人天地》的挚友。在创办《老人天地》的过程中,我们和她及她的老伴李德生将军,共事22年。李德生曾是党的副主席,德高望重,但他公务繁忙,有了云莲的参与,两人参加我刊的活动机会更多。我们这些当时还算年轻的老人,互相支持着,鼓舞着,着实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地奋  相似文献   

20.
黄式三(1789-1862),字微香,浙江定海紫微人,晚清著名学者.《论语后案》是他的代表作,在晚清、民国期间影响甚大,其实事求是、不主汉宋的学术贡献获得李慈铭、章太炎、程树德等人高度评价.该书共有叙记五种,其中清道光二十四年活字印本有"黄式三《论语后案弁言》"一种,光绪九年浙江书局刻本有"黄式三《论语管窥叙》"、"黄式颖《论语后案叙》"、"黄式三《论语后案自叙》"、"黄以周《后记》"四种.据此五种叙记,可大略认识《论语后案》的版本源流、思想特质等问题,故试予以点校整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