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苏萍  张娜艳 《西北人口》2007,28(2):48-50
近年来,知识分子“过劳死”现象屡见媒体,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效应。知识分子“过劳死”现象的产生有其生理、心理、社会性根源,但笔者认为,“过劳死”现象更深层次的是社会文化价值方面的原因。本文试从中国文化的“官本位”思想入手,探索知识分子“过劳死”之根源。  相似文献   

2.
衣华亮 《西北人口》2009,30(1):125-128
“搭伙夫妻”不只是国外独有的社会现象,业已伴随社会转型在国内悄然兴起。其中。打工族“搭伙夫妻”现象尤为典型,理应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社会问题。这种新的群体性现象的产生到底是填充感情还是饮鸩止渴?是无奈还是无情?本文采用社会学理论,从其产生原因、社会影响以及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期引起国内学者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潮流,正呈现出转移途径多样化,并突破“就地转移”模式的趋势。目前,由于受一系列经济和社会因素的限制,这种趋势,还不能进入大规模人口迁移的阶段,而以农村劳动力跨城乡、跨地区的劳务输出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考察劳务输出的社会、历史原因和由此产生的对输出地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而把这一现象放在国民经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龄未婚人口现象存在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界定独身不婚这一婚姻行为入手,通过对中国大龄未婚人口现象的系统描述来认识其存在的特征和后果,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为解决中国大龄未婚人口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笔者认为,中国大龄女性未婚人口现象的存在是和适婚男性非理性的“下娶”相联系的,而大龄男性成婚难则应该归因于适婚女青年理性的“高攀”和跨地区婚姻流动以及自身相对低下的社会经济条件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八十年代末兴起的第一次“民工潮”之后,“民工潮”一浪高过一浪。目前常年外出民工约6000万,其中跨省区流动民工约3000万。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我国“民工潮”现象也是众说纷纭,本文试图对我国“民工潮”现象进行一些透析。  相似文献   

6.
卜玉梅 《南方人口》2008,23(3):44-49
当前,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先生育再结婚的现象。这是对我国传统及现代婚姻-生育秩序的颠覆。这种现象已成为主流文化批判的对象,同时也是现行政策应予以控制的社会问题。本文将其视作一种社会事实,通过对湖南X村的实地调查,采取定性研究的方法,简要探讨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在农村,未婚生育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制度、文化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崔小璐 《西北人口》2011,(5):58-62,68
在男女性别比居高不下。男性人口远远高于女性人口的当今中国,却出现了高知大龄未婚女性婚恋难问题,这一奇特的社会现象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热议。本文认为高知大龄未婚女性婚恋问题主要源于“结构性剩余”,在对高知大龄未婚女性婚恋难问题已有的多角度理论研究回顾的基础上.主要从人口与经济的视角对高知大龄未婚女性“结构性剩余”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入发掘。最后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举措。  相似文献   

8.
衣华亮 《西北人口》2008,29(2):86-89
海外华人“搭伙夫妻”现象不仅是当前媒体关注的一个热点,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社会问题。所谓“搭伙夫妻”,是指夫妻双方或其中一方已结婚,由于与配偶无法团聚,临时与他人结成像家庭般的伴侣关系而居家度日。从孤单寂寞方面的心理原因、异性渴望方面的生理原因、物质条件方面的经济原因、社会压力方面的社会原因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探讨了会产生诸如影响婚姻的瓦解、家庭的和睦、滋生家庭问题和导致犯罪行为、导致华人优良传统和伦理道德的滑坡等方面的社会负面影响,并指出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一现象,以期引起社会的进一步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离婚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分析研究这种社会现象,是了解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婚姻领域发生了三方面变化:一是离婚人数增加,二是离婚的方式由“仇恨式”转变为“和平式”、“友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人们为了探求中国“积弱”的病因和救国良策,对人口问题曾予以关注。曾在西方社会产生轰动效应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在中国也引起了反响,并对这一时期中国的人口思想发展造成了强烈的影响。本文拟就民国时期的人口思想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1.
林丛  石人炳 《西北人口》2007,28(4):65-67,71
作为一种新型的家庭形式,“丁克”家庭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生育观,并对当今社会产生了深远地影响。由此,“丁克”家庭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本文在对国内近几年相关研究论文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丁克”家庭产生的原因及其社会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丁克”作为一种的新兴家庭模式,其内涵和外延都早已超出“自愿不育夫妇”的定义范畴,而以一种下一代缺失的家庭模式与其他家庭相区别。由于主观以及客观的诸多原因,这种家庭模式被更多的第二代农民工采用。另一方面,老龄社会中的独居老人及完全由老人组成的“纯老家庭”已经事实上形成了下一代或者下下代的缺失,从而构成了“老龄丁克”。“丁克”在内涵和外延上的扩大,已经使“丁克群体”成为现代社会中一个逐渐壮大的特殊群体。其对社会结构多方面的影响已逐渐显现出来。这些都需要引起重视,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丁克家庭的出现是一个社会现象,它的发展体现了一种新兴的文化,它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深远。我们用传统的眼光来审视它,用新兴的观点去接受它。我们应该探索这种以核心家庭为主,以丁克家庭为辅助和补充的家庭模式,使核心家庭与丁克家庭形成一种动态的良性循环关系。  相似文献   

14.
马金龙  李莉 《西北人口》2006,(2):19-20,25
中外人口迁移和流动理论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对人口迁移和流动引起的社会变动做出了普遍意义上的理论解释和分析,但关于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特别是人口流动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不多,以宁夏固原市为例,从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加以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流动人口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极高的关联性,区域间人口流动性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优于区域内人口流动。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返贫人口特征分析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扶贫开发,经过七年艰苦奋战,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返贫现象却十分严重。陕西省的返贫人口大致有五类,返贫的根源是人口增长导致生态失衡、人口分布不合理、人口素质偏低、人口产业结构落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  相似文献   

16.
农村人口流迁动因研究评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乡—城人口流迁的动因,历来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研究成果颇多。那么迄今为止,都有哪些关于人口流迁动因的理论和观点?这些理论和观点能否完全解释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农村人口流迁现象?这些众多的理论和观点可以概括为三种:第一,宏观社会结构影响说;第二,生存与发展困境说;第三,劳动力剩余说。这三派观点各自都在自己所限定的范围内从一般意义上较为可信地解释了农村人口流迁的原因,但是由于方法论上的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矛盾等原因,这些观点又有其局限性,因此,我们在借鉴这些观点解释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农民的流迁动因的时候,应持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成卓  陈艳 《西北人口》2008,29(1):108-110,114
西部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就其人口政策的稳定、调整与法制化的战略途径,进行一定的可行性探讨。  相似文献   

18.
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特殊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康芬  许改玲 《西北人口》2007,28(2):85-87,92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而农村人口老龄化不仅规模大且在具体问题上也有别于城市。本文分析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及农村人口流动、社会保障、人口分布、农村收入水平引起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最后提出解决相应问题的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中国对外劳务输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众多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压力:经济发展因此背上沉重的负担,自然环境受到不小的破坏,城镇居民的就业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果把人力资源搞活,鼓励他们短期对外流动,人口压力将变成动力。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劳务输出已驶入快车道,并拥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和潜力。只要发挥比较优势,增强竞争优势,理顺管理环节,深化体制改革,就能通过对外劳务输出,使人口众多这一矛盾朝着有利于中国社会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国外学者对社会关怀提出了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侧重强调关怀者和被关怀者是一种发展关系,第二层含义重点阐释社会和个体关于谁需要关怀,以及如何关怀的认知对关怀资源生产和分配的影响。本文以这两层含义为维度,界定出当前我国学者针对农村留守人口存在着两种关怀:发展性关怀和反思性关怀。发展性关怀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农村人口所面临的困境,但这种关怀依旧处于发展主义框架中。反思性关怀超越发展主义对关怀的限制,追求人本性关怀,从中深刻理解留守人口的境遇,对社会关怀研究的推进与完善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分析发现,留守人口在关怀需求和关怀资源、关怀付出和关怀收获上存在着不对称;一种单一的、齐化的,以经济增长为衡量指标的发展主义意识形态成为判断标准,使得对留守人口的社会关怀不断的理性化、商品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