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历代诗歌赏析评论中,对诗歌声律作详尽分析的尚不多见,偶有论述,多作“配角”,而诗歌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色恰又在于它的声律谐和多姿,特别是我国的诗歌,更是以声律严密、齐整、谐妙见长. 苏轼评柳宗元诗歌的特点:“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黄雨在《新评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编陈婉俊补注)中评柳宗元《江雪》诗时  相似文献   

2.
经例 诗有诗人之意,有编诗之意 《周南·麟之趾序》云:“《关睢》之应也。”(《疏》云:“此篇本意不为有《关睢》而应之,太师编之以象应,叙者述以示法耳。”) 诗有作诗之义,有引诗之义 《孟子》:“‘肆不殄厥愠,亦不殒厥问’,文王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季父季刚先生云:上二句固为文王作,下二句则非为孔子作。盖引诗断章,不必如本,《左传》已明言之矣。)  相似文献   

3.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起句,诸家均作“城阙辅三秦”,唯《文苑英华》录此诗时注,“(王勃)集作俯西”。清人蒋清翊《王子安集注》于此句诗后注明“杨本作俯”(指杨炯编纂作序的《王勃集》),可见原  相似文献   

4.
《文艺论丛》第十二辑载殷海国同志的《马致远及其<汉宫秋>》,认定《汉宫秋》是马致远的晚期作品,不确。元代诗人元淮在元朝至元二十四年(1287)秋到至元二十七年(1290)、二十八年(1291)间,在任溧阳路总管时期所写的诗中,就曾袭用《汉宫秋》的曲词。其中有一首题为《吊昭君》的诗,(题下小注:“马智远词。”无疑“智”为“致”的笔误。)有“环珮影摇青塚月,琵琶声断黑河秋”两句,就是袭用了《汉宫秋》第二折[贺新郎]曲,“怎下的教他环珮影摇青塚月,琵琶声断黑江秋。”只是把“黑江”改为“黑河”而已。(见刘世德:《从元淮的几首诗  相似文献   

5.
柳宗元在《亡友故秘书省校书郎独孤君墓碣》中,自称是“河东解人”(《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10月出版,277页),在《杨氏子承之哀辞》中,也自称是“解人”(同上1081页);在为叔父所写的《故殿中侍御史柳公墓表)中,又明言他的家族“邑居于虞乡”(同上312页).在认定柳宗元祖籍的问题上,后人存在着两种看法:一是据柳宗元自称是“河东解人”的说法,认为是在现今山西省运城市的解州镇;二是据“邑居于虞乡”之说,认为是在现今山西省永济市的虞乡镇.在近二十年来的有关出版物中,持后一种看法的是绝大多数,但持前一种看法的也有几家.《零陵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发表了周庆义先生《柳宗元家世与籍贯考》,再次提出了柳宗元的祖籍应是唐时解县即今运城市解州镇的说法,批评了“抓住‘邑居于虞乡’五字”认定柳宗元的祖籍是虞乡是一种“歪曲的记载”.由此看来,柳宗元的祖籍究竟是在今运城市的解  相似文献   

6.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与佛教的关系如何看待,学术界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柳宗元“崇信佛教”,“受佛教迷信毒害之深”,“终其一生没有解脱佛教对自己的精神束缚”,“客观上做了一种最愚妄、最落后的思想宣传的工具”1。另一种意见认为:“柳宗元是无神论者,唯物论者,不可能真正信佛。”2上述两种说法在笔者看来都和柳宗元完整的思想体系有矛盾。第一种说法与柳宗元写作《贞符并序》、《断刑论》、《非国语》、《天爵论》、《愈膏肓疾赋》、《祭吕衡州温文》、《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以及《天说》、《答刘禹锡天论书》、《天对》等…  相似文献   

7.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此诗为李绅撰《悯农二首·其二》 ,几无异议。近读《全唐诗》 ,发现编者对此诗的注释 ,似有画蛇添足之嫌。《全唐诗》把“锄田日当午”四句作为“绝句”分别放在李绅、聂夷中名下 ,又在聂的《田家二首》的“锄田”四句下注“此篇一作李绅诗” ,而在李绅《古风二首》这四句下却未加注 ,令人扑朔迷离 ,大惑不解。那么 ,此诗究出谁手 ?主出于聂手者主要根据是 :一、清代著名诗论家吴乔在《围炉诗话》中如是说 ;二、宋·陈景沂撰《全芳备祖》将这四句《田家》诗作为聂夷中作品辑入该书赋咏…  相似文献   

8.
《尚书·尧典》是我国最早的文论论文。《尧典》中已有“诗言志,歌永言”的提法,诗与歌可以看作是我国最早的文体区分:诗与歌。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对“诗言志”、“歌永言”两句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9.
汉代乐府《长歌行》,是我国古代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诗的开头两句是:“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这里的园中青“葵”为何物?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解释为“向日葵”(上编第一册第406页,1979年第一版),汪济民、段德森等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新编》持同样的看法(下册第133页)。  相似文献   

10.
刘长卿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卿是唐代“诗国”里的“名家”之一。同时人权德舆说:“彼汉东守尝自以为‘五言长城’。”(《文苑英华》卷716《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诗序》)稍后的皇甫湜说:“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阮籍为老兵矣。”  相似文献   

11.
宋代江西诗派诗人徐俯的诗集宋后已佚,南宋陈思所编之《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一四《东湖居士集》选收徐俯诗二十五首,句二联,远非完帙。今人所编之《全宋诗》第二十四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1月版)以《东湖居士集》为底本,另做了辑佚,将徐俯诗合编为一卷(第一三八○卷),惜仍有遗逸。现将本人所见略作陈述,以补《全宋诗》“徐俯卷”之阙。《红梅》:“紫府与丹来换骨,东风吹酒上凝脂。”《吕右丞挽词》:“补衮家风在,名门不乏公。”无题散句:“芙蕖漫漫疑无路,杨柳萧萧独闭门。”“昼暖坐迎日,夜寒眠见星。”“沙边真见雁,云外醉观星。”“明…  相似文献   

12.
南宋魏醇甫《诗人玉屑》说:“东坡《海棠》诗,辞格超逸,不复蹈袭前人。”此诗共四句:“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据《明皇杂录》称:“上皇尝登沉香亭,召妃子,妃子时未醒。高力士从侍儿扶掖而至。上皇笑曰:“岂是妃子醉耶?海棠睡未足耳’。”此诗借用唐明皇在这里形容杨贵妃睡态朦胧的话,来比喻迷茫月光下柔媚合闭的海棠花,确实别具一格。诗的头两句,描述海棠在微风轻拂中容光焕发;可是,在花香飘忽的夜雾里,月亮已经转过回廊,夜色已深了。故末两句说,只怕花儿要  相似文献   

13.
王安石的集句诗颇负盛名,集句词亦堪媲美。要注释王词,为其集句一一查明出处,殊非易事。《全宋词广选新注集评》(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选王安石集句词(共7首)3首,其注释尚有未尽或未当处,试补订如下。一、《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单衫短帽垂杨里。今日是何朝,看余度石桥。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集评”中点明为集句,注释中仅首句出刘禹锡《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五句出韩愈《南溪始泛三首》。其实尚有可补者:三句出韩愈《次同冠峡》诗:“今日是何朝,天晴物色饶。”四句出宋之问《灵隐寺》诗:…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七八年《文学评论》第一期刊载了唐弢同志《谈“诗美”》这篇文章。本人对于美学是门外汉,的确没有发言的资格,不过在《谈“诗美”》这篇文章中,有两个问题,我不同意唐弢同志的意见,提出来和唐弢同志商讨。第一个问题:《谈“诗美”》说。记得过去读相传为沈约《四声谱》里所说的“宫羽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心里想:既辨四声,又主调节,大概真的是为赋诗作文而写的吧,但和歌唱的音韵难道就没有一点关系了吗?  相似文献   

15.
六臣注《文选》曹植《七哀》诗题下吕向注:“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也。”李善注意到王粲的《七哀》诗当排在曹植作品之前,吕向当然不会看不到这一点,在解题时必然尤其注重王粲之作。我认为,吕向的解说很可能由概括王粲《七哀》(西京乱无象)而得。他据开头两句,说诗人痛国家不幸、愤贼臣为患;据三、四两句,说诗人感于乱离、怨离京华而走远郡;据“出门无所见”至“何能两相完”一段,说诗人因耳目闻见而哀;最后六句被视为“口叹”、“鼻酸”之  相似文献   

16.
元稹《杂思诗》五首之四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是一首悼亡诗,“曾经沦海” 这两句,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传颂的名句。这两个句子本有出处,它的原型出自于《游仙窟》。《游仙窟》题宁州襄乐县尉张文成作,文成是张(族马)的字。张(族马)大有文誉。当时有人称赞说,(族马)文辞犹青钱,万选万中,因此被称为青钱学士。《游仙窟》是用第一人称写传奇小说,描述假想的恋爱故事,作者用“余”  相似文献   

17.
读诗札记     
李白有《戏赠杜甫》一诗,李集不收,最早见于孟棨《本事诗》、《旧唐书、文苑、杜甫传》也涉及到,都说是对杜甫的讥刺。关键在三、四句:“借问别来太瘦生,总是从前作诗苦。”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别出新解,说这两句中前一句是李白发问,后一句是杜甫作答,并无讥刺之意。但他也觉得题目的“戏”字有碍,于是便断定为后人所误加。我看,没有任何证据,仅仅为了要助成己说,而把“戏”字除掉,这未免近于武断,绝不是科学的态度。李白和杜甫是心心相印的朋友,彼此之间开开玩笑,有何不可?杜甫自己也说过:“颇学阴何苦用心”,“新诗改罢自长吟,”便可看出他  相似文献   

18.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这是唐初陈子昂《感遇》诗中的第二首。对于开篇句“兰若生春夏”,人们一般解释为“兰草和杜若生长在春夏”。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也持此说。我认为这样解释是欠妥的。因为:(一)兰草开花在秋天,屈原《离骚》中就有“纫秋兰以为佩”句;而杜若却是春天发生、夏季开花的。若此,“生春夏”意则只与杜若合,而与兰草花开时间不符。(二)诗的后面四句是“迟迟白日晚,袅袅秋  相似文献   

19.
以苦吟出名的晚唐诗人贾岛,诗中颇多警句,其最为人所称道者,当推“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对此二句,作者尝云:“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但也有人提出异议,以为这二句与全诗联系起来看,却算不得佳句。该诗题作《送无可上人》,诗云: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终有烟霞约,天合作近邻。 清人施闰章在《蠖斋诗话》里说:“余谓此语宜是山行野望,心目间偶得之;不作送人诗,当更胜。”今人潘述羊也说:“既是送人诗,而且似乎还是送别诗,就不该写和尚‘独行’与‘数息’。”(《写作掌故杂谈》) 《送无可上人》为送别诗,送别之作,说被送之人“独行”、“数息”当然欠妥。而问题在于这“独行”、“数息”是否如前之论者所言,是指无可上人。鄙见以为,这二句并非指无可,而是写送别无可上路后,作者自己独行野望、徙倚徘徊之情的。  相似文献   

20.
叶梦得《避暑录话》说:“(韩琦)席间赋诗,明允(即苏洵)有‘佳节屡从愁里过,壮心时傍醉中来’之句,其意气尤不少衰。明允诗不多见,然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如《读易》诗(应为《送蜀僧去尘》)云:‘谁为善相应嫌瘦,后有知音可废弹。’婉而不迫,哀而不伤,所作自不必多也。”这段话颇重要,指出了苏洵诗的特点:在数量上,“明允诗不多见”;从内容上看,“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从风格上看,意气风发,“婉而不迫,哀而不伤。”一苏洵以散文名家,他的诗作传世不多,一般都不甚重视。通行的十五卷本、二十卷本《嘉祐集》仅存诗二十七首;双研堂十六卷本《苏老泉先生全集》多《香》诗一首,亦仅二十八首。最近从宋残本《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上发现了其他版本皆失载的二十首苏洵佚诗(见《文学遗产》1982年第3期刘尚荣《苏洵佚诗辑考》)。此外,散见于苏轼诗集,实为苏洵所作,又为以上诸本所不载的还有两首(《老翁井》、《水官诗》)。这样,苏洵的存世诗总计共有五十首,比较宋代其他诗人确属不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