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日语中的省略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省略在语言中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日语在句子结构与口语中的省略比比皆是。日语中的省略现象是比较突出的,而对于产生这种现象的文化背景却常常被忽略。这里就日语中存在的省略现象及其文化内涵进行一个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俄语成语极为丰富.它们在结构和意义上有什么特征?在语言中起何作用?它们的发展情况如何?本文试图就这几个问题做些探讨.一 俄语成语的基本特征俄语成语的形式既可以是词组,也可以是句子.如:Ловить рыбу в.Мутнойводе(混水摸鱼);вот где собака эарыта!(问题原来就在这里!) 但俄语成语与一般的自由词组及句子不同,它们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二十一世纪日语语法研究的一个新动向是主张把以动词为代表的用吉问题放在句子结构中以及句子与句子的关系中来加以研究,也就是说更加重视用言本身的结合能力,本论文顺应这一语法研究发展的新趋势.从中国人学习日语的角度出发,结合「N に A」这一结构来探讨形容词(A)的语义特征、「A」与「に」和「N」相互关系,同时,更好地揭示「N に A」结构的本质特征,以此来指导日语教学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二十一世纪日语语法研究的一个新动向是主张把以动词为代表的用言问题放在句子结构中以及句子与句子的关系中来加以研究,也就是说更加重视用言本身的结合能力,本论文顺应这一语法研究发展的新趋势,从中国人学习日语的角度出发,结合「 N+に+A 」这一结构来探讨形容词(A)的语义特征、「A」与「に」和「 N 」相互关系,同时,更好地揭示「 N+に+A 」结构的本质特征,以此来指导日语教学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日语存在着形容词移动现象。即,在句子中形容词从修饰名词的定语位置上移动到修饰谓语动词的状语位置上,移动后的句子合乎语法,并且移动前后句子的基本语义不变。日语中关于此语言现象的先行研究,分别考察了变化动词句和非变化动词句下的形容词移动规则。在此对各家先行研究进行综述和总结,并分析了先行研究中的不足,给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研究日语的性别差异时,不仅在男性语和女性语的性别差异上作研究,还有必要研究日语成语的性别差异.为了进一步理解日语的性别差异,拟通过日语成语和汉语成语的对比方式探讨两国语言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中了解成语的文化内涵,达到正确使用日语成语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系结"(係り結び)是日语古典语法中的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这一语法现象在古代日语中被大量使用,而在现代日语中却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文章从语言表达的需要、语法的发展、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等多个角度对日语古典语法中的"系结"现象产生与消失的原因分别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
文章重点论述了在学习日语过程中,常遇到的声调(アクセント)、语调(イントネ一ション)以及逻辑语调(プロミネンス)三者在句中发音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列举了典型单词及句子,通过声调的高低强弱变化、语调的起伏变化,来表现日语语言的特点.更能使学习者加深理解,以便熟练地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9.
日语「N+を+V」结构中的自动词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语法研究的一个新动向是主张把以动词为代表的用言问题放在句子结构中以及句子与句子的关系中来加以研究,也就是说更加重视用言本身的结合能力。这一语法研究发展的新趋势是从中国人学习日语的角度出发,结合词语结构在语言中的实际应用,来探讨「V(自动词)」的语义特征、「V(自动词)」与「を」和「N」的相互关系,揭示词语结构的本质特征,以此来指导日语教学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盛唐寄赠类诗歌中出现以士为主的人物形象,最直接地展示了盛唐人的精神面貌,是对我国古典诗歌表现范围的一次新的拓展.这一现象,与武则天统治以来,人们男女平等意识增强及玄宗时期对才士礼遇的政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时调是韩国古代代表性的母语短诗,过去学术界也曾经注意比较过时调与绝句的形式,但更注重比较时调与韩国本土母语诗歌的形式。不过事实证明,在形式上与时调最近的是中国古代六句体诗(三韵)。这种形式的相似性在理论上提出了这样的可能性:时调的形成过程之中接受了六句体诗的形式因素。  相似文献   

12.
时调与中国古代六句体诗在形式上存在着极为相似的特征,这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影响关系。事实上时调产生的前后,六句体诗歌的创作在朝鲜相当活跃,时调作者也创作六句体诗或以六句体诗翻译时调,这证明在时调的形成过程之中接受了中国古代六句体诗歌的形式因素。  相似文献   

13.
谈成语入诗     
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考察了四字成语直接入七言诗这一事实。认为成语之所以能够入诗 ,是因为发挥了成语在诗中的修辞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国内发行的出版物中,我们经常看到,同样都是汉语表述的文章,在引用日语的词句时,却存在着使用汉语引号和日语引号两种情况。用汉语表述的文章,不管引用日语的是一个词,还是一段话,其引号理所当然地要参照和依据汉语言表述的相关规定或标准而规范使用,当用汉语引号,而不用日语引号。不规范使用日语引号乃是日语引号对中国日语学习者的负迁移使然。要修正汉语表述中日语引号的不规范使用现象,首先必须要清楚汉语的相关规定或标准,并要在心理上克服日语引号的干扰。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英汉习语喻体联想效果的比较,并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历史典故、文学作品、宗教信仰方面探析其联想意义差异的原因,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习语喻体所传承的文化内涵,从文化角度正确把握习语喻体的联想意义,从而准确理解、掌握和运用英语习语。  相似文献   

16.
鲁班是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发明创造的典范,表现中华儿女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亮点,对中华民族性格有深远持久的影响,是实现科教兴国和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本文从数亿字的《四库全书》中,精选与鲁班有关的发明创造、成语格言、诗词歌赋和民间传说等文献,探索鲁班文化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个性化翻译是优秀译者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方面,许渊冲先生有着独特的译诗风格,从而显示了其译诗的个性化.从前后缀类词汇、词汇与短语、句法等三个方面对许渊冲先生古典诗词英译的语言特征进行分类例释,并结合英诗例证,以期阐明许氏成为一名诗词翻译大家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日本汉诗的西传,虽在学界几乎无人染指,但却是体现中日文化互动的一个重要课题。宋代杨亿《杨文公谈苑》中所收日僧寂照诗一首,可谓日本汉诗西文公谈苑》的这首汉诗实现了对故乡的回流。日本汉诗的西传,对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认知意义,自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诗歌中,人称指示词常常被隐匿省略;而英语诗歌中,人称指示词往往不可或缺。因此,英译中国古典诗歌时,译者往往需要补译人称指示词,从而使译文指称明确,再现原诗的主旨和意境。补译人称指示词时,译者既应考虑原诗的创作背景、情景语境和文化内涵,也应考虑译诗的情趣与意境,从而正确地补译人称,达到再现、重构原诗的主旨与意境的目的;有时,译者也可以用恰当的人称指示词来隐替原诗中反复出现、或者不太重要的人名地名、历史典故或者含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从而使译诗文字简洁、意义集中。  相似文献   

20.
与日本学者的交往是叶德辉学术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交往对象既有日本老宿之士,也有后学新进;交往内容则包括诗词唱和、古籍交换、经学探讨等.日本学者对中国传统古学的热爱,对叶德辉博学多识的赞赏,使叶德辉引为同道,坚定了传儒宗衍绝学的信念.同时,通过日本学人,他看到了日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产生了 "东京物望若神仙"的异邦想像,由此折射出叶德辉个人的文化理想以及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多重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