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尝试从生命存在的角度分析列维纳斯对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批评。列维纳斯,法国犹太裔哲学家,早年致力于研究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称赞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但对海德格尔后来倒向纳粹集权政治的立场大失所望,这也促使列维纳斯重新思考个人与他者、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列维纳斯在其代表作《从存在到存在者》中,借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现象学方法,探讨“我-他者”的人生现象学,批判海德格尔存在论中隐秘的形而上学之恩,使海德格尔“存在”的基本范畴,从个人生存的“亲在”、“此在”、及其对于有限的生存的“‘烦恼”、“忧虑”的体验中,转向由“我-他者”共在的现实世界中。  相似文献   

2.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已经提出了无家可归(Unheimlichkeit)这个概念,指出无家可归状态是此在的在世的基本方式。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海德格尔对无家可归状态进行了进一步阐释,把这种状态归结为人与存在的相互逼迫。人作为强力行事者与存在者整体对抗,妄图掌控存在者整体,成为存在的主人,但人却是被存在所迫而强力行事的,存在将此在作为显示自身的场所。在这种对抗中,人变得无家可归、无路可走。显然,这里人与存在的关系是紧张的,海德格尔在后来的著作中试图克服这种紧张关系,为人找回家。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基于基础存在论,展开对存在的追问.在海德格尔那里,审美主体不复存在,而代之以此在.此在是通达存在的必由路径,在本性上,此在即在世界中存在.时间性是此在在世存在的根据,此根据消解于虚无之中."在之中"整体是一种存在建构,其本性是世界的拒绝.由此规定了存在的悖论,即存在即虚无.由此,海德格尔解构了审美主体论,为美和艺术奠定了一个存在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主体中心困境”是近代哲学遗留下来的最为重大的课题之一.对此课题的思考,构成现当代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这方面,海德格尔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认为,这一困境的症结在于漏过了认识主体的存在方式问题.通过“此在生存论分析”,海德格尔揭示了“此在”的“在世”结构,进而将纯粹理论认识活动理解为“此在”在世的派生方式,从而超越了“主体中心困境”.海德格尔的观点极具启发性,将我们引向广阔的实践哲学视阈,一旦我们承认实践活动之于纯粹理论认识活动的本源地位,承认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对于认识关系的优先性,“主体中心困境”便将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5.
胡塞尔现象学将“存在”信仰作为从属于整个内意识之内涵的东西,从而顺从了传统哲学对存在的理解,海德格尔对此在在世的生存论分析,无疑是对胡塞尔及传统的主体性哲学的消解,就此来看,勒维纳斯对海德格尔的误读在于:把存在之思处理成存在概念的思维,武断存在优先于存在者的暴力,仍然是传统哲学的将“他人”还原成“我”的路数。然而,实际上,存在之思是任何勒维纳斯意义上的他者伦理的始源,对于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公正解读,还须深入其“共在”学说,发微其对本真性共同此在的呼唤之微言大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思想到现代性意识的转变过程包含着个人自我确证方式的变化,这一变化可以概括为从"在世"到"创世"的变化."在世"揭示的是人在世界中的存在的基本结构,它把人与世界的和谐相处,作为其基本的要求,在"在世"观念中,世界保留着不为人类语言与心智所能穿透的幽玄本性,拒绝了将人提升为世界的"主体"的虚妄要求.而"创世"则意味着现代立法主体的自我确定中所包蕴着的创造的价值取向或现代性态度,在此中,生产与创造被理解为人的存在本质.  相似文献   

7.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重新提出空间问题,以此为笛卡尔的"世界"分析作"补救"。海德格尔的生存论空间观开启了人类理解空间的新向度。相比形而上学空间观,海德格尔的空间观使得人与世界的关系更加紧密。海德格尔在这本书中将此在的空间性归结为时间性,这对海德格尔始终面对的存在问题来说,并没有体现出此在空间性应有的地位。本文旨在阐释: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性对于此在的意义和时间性同等重要,它们同时规定着此在。而且,只有此在的空间性具备和时间性这般同等的地位,此在的本真存在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8.
1、海德格尔的学说以“在”、“此在”、“在者”为其核心概念。所谓“在”不是指具体的、现成的存在物,而是指抽象的、显示存在可能的和存在的一般过程的在。“在者”指现成已有的存在物,包括一切已经显示出其存在的现实的以及仅仅是观念中的事物、现象。而“此在”却是作为对在的发问者的人的存在。世界的存在离不开此在,世界是作为此在的存在状态的世界。在海德格尔看来,“在”是确定在者作为在者的那种东西,是使在者显示其为在者的活动和过程。没有在,就没有在者。然而“在”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境域和“新”唯物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喜 《文史哲》2003,2(3):110-114
面对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路径 ,一般唯物主义缺乏在世的“存在论领会”,后人对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也存在误解。当唯心论把一切存在者“引回到主体或意识”时 ,却始终不对主体或意识的存在方式进行追问 ,这同唯物论把“存在”或“实在”与物质等同一样 ,在方法论上错失了其存在论基础 ;教科书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捍卫者和他的对手 ,按他们各自的方式 ,将马克思哲学读进了西方形而上学里面 ,而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路子似有可能与马克思主义进行一种创造性对话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在其语言之思中,将语言视为“存在之家”,他在对语言的研究中特别地重视词语,这对语言文学的研究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在海德格尔那里词语创生的是一个世界,在词语中就有着世界的聚集与敞开.将此种词语的聚集性称为词语的关系质.词语和人一样具有关系质,人“此在”着,正如符号“指向”着.人的朝向未来之筹划正如符号之“指向”.由此而来,对词语生成性的分析,即为“词语意象特征'指向,抽象特征本质分析”.  相似文献   

11.
翟岩  张云鹏 《北方论丛》2004,1(4):113-116
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海德格尔开篇就提出了"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的问题.之所以这样发问,是因为他首先深刻地反思了西方从古希腊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形而上学的历史.接着,他又批判了近代哲学用"思"去规定"在",也就是控制论、价值化、世界资源化、利益最大化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他运用现象学的方法论,从本体论出发,以"在者"为起点,吸收了"生存哲学"和"生命哲学"的精华,以时间为视域,来说明"此在",进而领会"在"和"无",从中导出了生命及其意义.推倒了古典哲学形而上学的神像,重开了哲学之思.  相似文献   

12.
尚东涛 《齐鲁学刊》2004,2(4):59-63
歧见纷呈的发展中的技术哲学,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但在"本体"维度无不指向"技术"。对"技术是什么"之设问作应答的"技术是……",作为经验命题仅仅限定于"现象界",谓词"什么"无法企及作为"本体"的主词之"技术"本身。只有排除谓词后的"技术是",才彰显着"技术"本身。旨在充分展示其全面内涵的"技术是"命题,经"技术是技术"达于"技术如何是技术",实现对经验命题主词作前提追问的"自行展开"的命题转换。作为主体的"现实的人",以人的"生命活动"为现实性基础,经"思"与"反思"及其交融,在"技术"是起来"的途中,推进着作为技术哲学"本体"的"技术"的思维建构,为技术哲学奠定着历史展开之基。  相似文献   

13.
张祥龙 《河北学刊》2006,26(3):14-22
海德格尔与孔子都意识到终极真实无法被述谓式地表达,但他们都不认为这种“不可言”穷尽了语言的所有可能。对于他们,艺术、特别是诗,有一种原发的言说能力,或者说是开启真理和显示前述谓的含义的功能。本文先从分析哲学家对于海德格尔的看法讲起,以展示“语言的界限”在当代西方哲学中的不同含义。然后分别分析海德格尔与孔子如何从“终极不可被言”的认知进展到“诗为言之源头”的观点,其中特别着重“无”或“敞开处”对于海德格尔、“兴”对于孔子的关键意义。最后是两者的直接对比。  相似文献   

14.
关于如何把握本体的存在,这无疑是一种哲学智慧的诠释。"在"与"在者"的划界是通向本体澄明之境的首要的一步。"在"与"在者"的划界也意味着哲学和科学的分野。对于"在"的把握,需要注意的是:只有人才能发出对"在者"之"在"的追问,而且由于追问方式上本身的遮蔽性,由此产生了海德格尔所谓的"在的遗忘"。直到近代以后,马克思提出的实践范畴无疑给出了体认本体问题一个全新的诠释路径。  相似文献   

15.
人的感性活动视域中的“有”“无”之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无"之辩是中国哲学中持续不息的主题,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海德格尔也深入地讨论了"有"无"问题。从"人的感性活动"角度看,"有"无"及其相互转化涉及人的感性活动的现实境况、社会化程度的提升和社会空间的扩展、自觉程度的提高、历史传承和历史连续性的加强、民族自觉意识的发展和观念引导,涉及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李芳 《北方论丛》2015,(5):121-124
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符合论真理观,以及真理的本质在于符合的传统思想遭到海德格尔的批判与否定。海德格尔对于物与知的符合提出质疑,并追问符合本身的前提。在这一追问中,海德格尔肯定了真理首先应当是存在的真理,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本体论真理观。  相似文献   

17.
王俊 《兰州学刊》2007,(1):51-53
在对存在的思考中,黑格尔哲学和海德格尔哲学中都贯穿了"无"与"在"的辩证,只是思考的路径不同,导致了对"无"与"在"的不同理解.黑格尔把进入概念的存在看作真正的存在,把非概念化的存在看成无.海德格尔则相反,他认为存在的概念化导致了虚无主义,为了理解真实的存在,必须将被概念束缚住的存在释放出来,因而需要解构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传统哲学.  相似文献   

18.
董学文 《河北学刊》2012,32(3):83-87
马克思对本体论的研究,并未采取本体论和认识论相对立的方法。故把"实践"、"存在"、"此在"等当作本体,把马克思的实践观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相结合,使本体发生"生存论转向",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美学原则的。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对存在的本体论追问。我们可以把他的语言和世界的关系理解为,语言是人存在的家园;在语言所筑的存在的家园,思者与诗人是看家人。  相似文献   

20.
张蓬 《文史哲》2004,1(6):125-130
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哲学的二难问题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当代哲学必须面对的哲学问题;当代哲学的主题是如何走进"存在"本身或"是"本身。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是在"无之无化"和"沉默"中走进"存在"本身或"是"本身的。马克思的哲学在时间上是历史的,在意义上却是当代的,他关注着人类存在的意义;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就在于面对康德的问题,在"实践论转向"中,让我们从哲学的"言说"走进现实的"感性生活",在"社会批判"中创造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意义就是"改变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