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阅读与作文》2009,(1):62-63
家住莫斯科郊外弗里亚济诺市的奥莉加&;#183;瓦西里耶夫娜&;#183;波尼佐娃认为自己是个平平常常的老百姓,从来都不愿和记者打交道,但自第三次遭遇球状闪电之后,她彻底改变了想法头两次遭遇她认为纯属偶然,但自2006年冬天有个火球闯进她的卧室,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之后,她明白了问题绝不是那么简单,“我有一种不好的预感,觉得闪电还会回来,”奥莉加说,“说不定科学家们会知道它到底要对我干什么?”  相似文献   

2.
列宁是奥莉加·马里扬诺娃的伯父,他没有子嗣,如今仍存于世上的亲人,最亲的要算是这个侄女了。奥莉加是列宁胞弟季米特里之女,列宁逝世时她才两岁,现年70岁,是俄罗斯一间大学的化学和物理系主任,住在莫斯科。至今,她依然以宣  相似文献   

3.
《北方人》2006,(1)
她从6岁的时候就意识到自己具有非凡的美貌和一种使人难以抗拒的魅力;通过著名导演祖劳斯基,她摆脱了“法兰西小甜心”的“美誉”,而她的独立个性、敢言作风更令她成为法兰西电影圈中的一朵奇葩。一方面电影与她的生活融合,一方面她说:“所有那些诱惑,艳情,只不过是在演戏。”她的容貌有一种莫名的完美会让孩子们微笑;她的眼睛颜色却是神秘的绿色,眼神温柔又悠远;她的嘴唇具有无可挑剔的轮廊,激起男人们的无穷想象;她的浓密秀发曾被人描述为“对手指的诱惑”;她是继B·巴铎、卡特琳娜·德诺芙和伊莎贝尔·阿佳妮之后,法兰西的又一朵盛放的玫瑰。这是我第三次采访苏菲·玛索了。前两次是1995年和2001年,都是在戛纳电影节。下午3时,苏菲·玛索准时出现在她下榻的北京东方君悦酒店行政楼层的咖啡厅里。她说话的时候眼睛会直视着我。我对她说,想向你求证——我知道你是一个卡车司机的女儿,一个动物保护者,一个热爱环保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吸烟者,以上这些都准确吗?她笑起来,回答说,“最后一条不准确。因为我戒烟了!就在两个星期前!”  相似文献   

4.
《阅读与作文》2008,(9):7-7
闪电奇闻 在前苏联某个农庄,两个孩子在牛棚里躲雨,突然,房前的白杨树滚落下一个橙黄色的火球,直向他们逼来,一个孩子踢了它一脚,轰隆一声,火球爆炸了,孩子们被震倒在地,但没有受伤。事后,人们才知道那个火球是罕见的球状闪电。在美国昂威尔小城里也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主妇从市场回到家里,打开电冰箱一看,她放进去的生鸭、生肉全都变成了熟食品。科学家解释说,是球状闪电把冰箱变成了电炉,奇怪的是冰箱竟没有损坏!  相似文献   

5.
你从未见过     
“卡塔通博闪电”每小时“放电”280次 “卡塔通博闪电”是一种神秘的、独一无二的自然现象,它发生于委内瑞拉卡塔通博河的河口——马拉开波湖。“卡塔通博闪电”其实就是云与云间的闪电,但它的奇特之处在于:闪电持续的时间非常久。在一年365天中,卡塔通博河口有140至160个夜晚会发生闪电,而且闪电每天持续的时间超过10小时,平均每小时发生280次闪电!  相似文献   

6.
微博绑匪     
马伯庸 《21世纪》2012,(8):80-80
我有一个朋友,她本来是个亲切和善的人,说话慢条斯理。可最近一年多来,她整个人变了,变得很焦躁,说话急吼吼的,一点耐心也没有。我问她到底遭遇了什么天灾人祸,她长叹一声,把手机一晃:“还不是因为它。”“乔布斯?”“什么呀!我是说微博!”  相似文献   

7.
《论语·公冶长第五》中有一句话:“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对此句中的“加”字,自汉代以来就有多种解释.一种说法认为“加”字是“凌辱、驾凌”的意思,另一种说法认为是“施加、施与”的意思.通过考证,我们认为“加”字释义为“凌辱、驾凌”更为符合《论语》中该句的原意.  相似文献   

8.
试谈“台上坐着主席团”的句首方位词或处所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上坐着主席团”这一格式中的“台上”,究竟是主语还是状语,看法历来分歧很大。现在中学语文统编教材认为是状语,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不易接受。我们认为以看作主语为宜。一 1.1处于主语区的方位词或处所词是主语,不是状语。先看例句: ①她转过脸去看着窗外。②她先到厨下,次到堂前,后到卧房。(鲁迅·《祝福》) ③我妈妈还在外头。  相似文献   

9.
家喻户晓     
梁姑姊(zǐ)是汉朝时一位善良、刚烈的女子。一次,她从外面归来,发现家中不慎(shèn)失火,把她家和哥哥家的孩子都困在了屋里“,我得先救哥哥的孩子!”梁姑姊心想。她记得哥哥孩子总躺在外边,所以毫不犹豫地先救走外边的孩子。她艰难地爬出了房子,一看孩子“:哎呀!怎么抱出的竟是自己的孩子?”梁姑姊痛哭起来“:我抱出了自己的孩子,别人一定会说我自私的,这坏名声‘户告人晓’,我还有何颜面见人!”说着,她纵(zòng)身跳进了火海。含义意指家家户户都知道。喻:明白。晓:知晓。出处汉·刘向《列女传·五·梁节姑姊》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10.
我有两个长篇都是应女主角的要求写的。《春梅小史》是一九五五年在台北市《公论报》连载完毕后 ,即由高雄市长城出版社出版 ,到现在已经二十八年了。这本书是根据一位素昧平生的女读者写给我的一封信写的。她是拙作《白雪青山》的忠实读者 ,我很同情她的身世遭遇。她是日据时代的养女 ,公公还是当时的要人。像这类的长篇我都写得很快 ,两个月就脱稿。那里我才四十出头 ,又退休在家 ,虽不作游民 ,但已无业可就。因为那时正兴所谓“青年才俊” ,我既不才 ,也不英俊。当时刚过四十 ,大老倌们就嫌我老 ,现在四十、五十还是“青年才俊” ,还正当…  相似文献   

11.
因为工作的原因,生下女儿悠悠之后,她一直由外婆和阿姨照顾。和外婆还有小姨在一起的时候,她总是很听话,可是每次我下班后去接她,她就会千方百计地和我作对,要么是缠着我不肯好好吃饭、睡觉,要么就是故意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变成了“两面派”的问题儿童。害得我经常抱怨母亲说:“这孩子这么不听话,都是你惯的!”母亲宽容地笑笑说:“她还小呢!”  相似文献   

12.
杜甫《石壕吏》中有“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句子。有的同志认为“妇啼一何苦”是老妇在如狼似虎的役吏面前因害怕而啼哭。对此,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提出来商讨。 我认为,老妇如此痛苦啼哭,主要应是由于她家庭遭遇的深重苦难造成她感情上极度的悲愤所致。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我是个天生的"路盲",而偏偏我是个记者,每天都要天南地北地跑,很多时候借助"丁丁地图"查到了换乘地铁和公交车,但下车以后网上显示的"4分钟"路程常常会变成到处奔波的20分钟,更让人抓狂的是,一番奔波之后我甚至还会迷路。有一次,和采访对象约好了到他家中采访。我下了地铁后,根据网站上所说的方向(我认为的方向)走去。网上说走10分钟就能到,可我走  相似文献   

14.
杨柄同志自一九八一年以来有四、五篇文章都把恩格斯给哈克奈斯信中提出的“充分的现实主义”“看作革命的现实主义”。自杨柄同志这个观点提出之后,近二、三年来又有二十几篇文章都持这个观点,不知是以误传误还是各自的独立观点。但我认为都是一种误解,特提出来就教于杨柄同志和其他同行。  相似文献   

15.
女儿自幼体弱多病,因此对她的培养我选择了顺其自然,“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健康是我最大的期盼。可一转眼,看看身边的孩子,不过大她几个月甚至同龄,却已经迈进小学的校门,而她还目不识丁,自己还是当老师的,心里真不免酸溜溜的,便下决心给她“恶补”一番。我尝试着教她认识点拼音字母。第一次煞有介事地教她学习,她积极性特高,很老实地坐在我身旁跟着我一遍一遍地读。读过几遍之后,我感觉  相似文献   

16.
最近,有同志提出了“赤壁之战”应为乌林之战的见解。其主要理由有二:第一,“赤壁遭遇战”(赤壁初战)与乌林火攻是两次战役,应当区别开来;第二,整个战役的“名称是不科学的,容易引起误会。”其结论是说:“科学的应是孙吴时候的人曾经说过的乌林之战。”我认为第一个理由是很有道理的,对于那种“把赤壁遭遇战当作整个战役”的错误,是个中肯的批评。其余的,还需再探讨。  相似文献   

17.
《红与黑》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名著,这已是没有什么异议的问题。但,关于它的主人公于连·索黑尔,评论界的意见却是大相庭径的。或曰资产阶级野心家、或曰贵族阶级的奴仆、或曰骗子加流氓:正所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这众多的臧否之中,笔者也想参加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不想备一说,不过是参加讨论而已。 一个汝拉山区木匠的儿子,外省神学院的小修道士,出现在巴黎权势与阴谋的中心——德·拉·木尔爵府,竟然引起那么多的惊扰和纷乱。侯爵之子罗伯尔伯爵说:“若是再有一次革命,他会把我们都送上断头台去的。”侯爵小姐玛特儿认为他“是又一个丹东”。这除了说明复辟时期法国贵族的精神力量太脆弱以外,还能不能从于连·索黑尔身上看到引起这  相似文献   

18.
朋友     
我有一位真真正正的好朋友,她能在思想上给我启发,行动上给我引导;学习上给我帮助。她是严冬里的一盆火;她是我痛苦时一声亲切的问候;她是我深陷泥沼中时的一只援助之手。她虽然比我小一点,但却很懂事,每当我心情不好,闷闷不乐的时候,她总能首先看出我的心思,从而和我谈心,我就会把自己遇到的不快,一股脑儿地说给她听。她每次都耐心地听我诉苦,还与我一起分担,同时引导我凡事都要往好处想,也会不时的给我安慰,使我感到了无比温暖。在学习上,她的成绩比我好,尤其是数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可以不摆“架子”。我有弄不明白的题目,就经常拿去…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助词“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构成“定语+之+中心语”偏正词组。吕叔湘等学者都认为“之”加单音节方位词能构成11个或12个“之×”双音节方位词,其实,在这12个“之×”中,有10个是定语标记“之”加“中心语”(单音节方位词),是两个词,而不是一个词。只有“之后、之前”有时能够独立成词,但独立成词的“之后、之前”是时间词,而不是方位词。作为定语标记的“之”有时可以省略,时间词“之后、之前”中的“之”不可以省略。  相似文献   

20.
悼念姥姥     
想念 《百姓生活》2010,(4):18-19
一 姥姥,叫申淑英。这是我上了小学三年级才知道的。有一次,一个跟我玩耍的小伙伴突然问我:“你知道你姥姥的名字吗?”我听她这样问,一下子不知所措,摇着头说:“姥姥不就是姥姥吗?怎么还有名字?”她睁大眼睛.故作惊讶地反问道:“每个人都有名字,姥姥当然也有名字了。她把你从小看到这么大,你怎么连她的名字都不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