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蔡朝辉 《天府新论》2007,(5):136-139
普列汉诺夫是俄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其文艺批评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影响了中国一代最早的无产阶级文艺家,是当时中国革命文艺理论建设的重要理论资源。他的某些理论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冯雪峰,不仅提高了冯雪峰的马克思文艺理论水平,也为他提供了现实主义理论建设上的思路和方法,这在冯雪峰的文艺革命功利观和现实主义批评中得以鲜明体现。同时冯雪峰对普列汉诺夫的理论接受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冯雪峰对普列汉诺夫的理论理解与运用上呈现出实用主义的特点,由于盲目跟随时代潮流,对普列汉诺夫做出了不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高翔 《人文杂志》2006,2(5):88-94
普列汉诺夫的文艺生态学思想是在马克思唯物史观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他的“中间环级”说显示了艺术生产的外在流程,形成了富有生命力的艺术链。它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力量体系”,在文艺与经济间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中,他对文艺批评理论的探讨是很引人注目的。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世界的文学艺术进入了堕落时期。标榜现代新艺术的形形色色的唯美派、颓废派风靡西欧各国,也渗入了俄国。各种形式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文艺批评理论对这股反动的文艺思潮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普列汉诺夫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对文艺批评理论所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正是适应了无产阶级同这种反动文艺思潮斗争的需要。由于他所具有的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4.
美学及文艺理论史上的这一桩笔墨官司,是人所共知的。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在自己的理论著作《艺术论》中提出:艺术就是感情的表达。普列汉诺夫在名为《论艺术》的著作中纠正道:“不,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毫无疑问,人们更多赞同普列汉诺夫的观点,因为他对于艺术本质特征的揭示,更符合于客观实际。列夫·托尔斯泰和普列汉诺夫争论的并非无关紧要的小事,恰恰相反,感情(情)和思想(理)的关系是文艺创作的重要规律,因而,情与理构成了文艺辩证法的一对矛盾。  相似文献   

5.
普列汉诺夫是世界著名的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独立地研究文艺问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普列汉诺夫的文艺理论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现代文艺发展史上产生过广泛的影响。第一个把普列汉诺夫文艺思想介绍到中国来的人是任国桢。他翻译了瓦勒夫松写的一篇题为《蒲力汗诺夫与艺术问题》的文章,简要地介绍了普列汉诺夫运用唯物史观研究  相似文献   

6.
一、历来引人重视的问题 “要重视技巧’。这是周恩来同志一九六一年关于文艺问题的讲话中强调提出来的。他批评了一种错误倾向:“现在不敢谈经验和才能,不敢谈技巧,有人一谈技巧,就被说成是资产阶级思想,这显然是错误的。” 周恩来同志的这个指示,是根据文艺生产的规律和提高文艺质量的要求提出来的,对当时的文艺现状有明确的针对性,对当前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重视艺术技巧,这是历来有成就的作家、艺术家的共同经验。文坛上传颂着许多佳话:享有盛名的作家艺术家,不光用自己富有艺术特色的作品给当代和后人以滋养和借鉴,而且用自己创作的甘苦得失和对艺术规律的理论概括给人以启发和指导。无产阶级的伟大作家,十分重视作者尤其是青年作者的生活积累和思想磨炼,同时,也十分重视他们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技巧方面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文艺自由论辩"是20世纪30年代最具理论色彩的文艺论争,不同于同时期其他论争的是,引发者胡秋原和左翼理论家的资源都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但立场观点和理论逻辑却针锋相对.胡秋原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作为分析解释文艺现象的理论和方法,主要依据普列汉诺夫的文艺论述,而左翼理论家则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政治信仰和意识形态,特别推崇列宁开创的党性理论;胡试图辨明的是文学本体论问题,左翼理论则着眼于文学的功能.胡秋原在论辩中阐述了一些合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点,是对左翼文坛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有益补充,促使了左翼理论家的态度反省与理论完善.  相似文献   

8.
孟庆澍 《中州学刊》2003,2(3):82-87
在文学理念上 ,胡秋原历来被认为是“自由主义”者。如果从原始史料出发 ,认真辨析其“文艺自由论”在理论指向性、文艺阶级性、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等多个命题中的复杂内涵 ,可以发现胡秋原理论中鲜明的普列汉诺夫色彩 ,他与 2 0世纪 30年代真正自由主义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格·瓦·普列汉诺夫(1856—1918),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引进俄国的杰出的哲学家、美学思想家。同时,也是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组织——“劳动解放社”的创始人。普列汉诺夫从一八八三年开始著述活动,到他下世,前后共达三十五年。他著述的领域十分广泛。除了哲学外,他还给我们留下了关于美学、文艺理论、文艺思想史以及他那个时代的俄国及西欧文艺思潮等方面的大量论著。列宁以1903年为界,把普列汉诺夫的著述活动划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是他硕果累累光辉灿烂的时期,而从二十世纪初到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他政治思想上走下坡路的时期。列宁的这个区分,也只是就大体而言,不是一刀切。事实也是这样,在他前一阶段的论著里就露出了某些不健康的、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的端倪,而在后一个  相似文献   

10.
陆一帆教授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逻辑起点,对文艺本质问题作了长期的、深入的、审慎的思考,继承和发展了普列汉诺夫关于“文艺与社会心理”的学说,颇有见地地提出了“所有艺术都是社会心理的直接反映”,“社会心理是文艺的直接源泉”等崭新的理论观点。这对于传统的文艺观点,不啻是一个强有力的挑战,堪称为“一家之言”。然而,当我对其《关于文艺本质问题的思考提纲》(下简称《提纲》)进行再思考时,却又觉得有的提法欠妥。 (一) 把文艺本质定义为“所有艺术都是社会心理的直接反映”是否恰当?理由有三:第一,普列汉诺夫关于“文艺与社会心理”的学说,并非探讨和论述文艺本质问题的,而是探讨和回答恩格斯晚年提出的但尚未解决的包括文艺在内的各种意识形态。是由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产生的问  相似文献   

11.
鲁迅对前苏联文学总体拥护的同时 ,对待具体创作、具体流派上又呈现出复杂的态度。在理智层面上 ,他认为前苏联文学为建立中国无产阶级文学所必需 ;在感情层面上 ,他对“同路人”文学的艺术性情有独钟 ,尽管对其思想倾向亦不乏批评。他从普列汉诺夫—托洛茨基—卢那察尔斯基那里 ,而不是从列宁、斯大林和其他正统的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那里接受了无产阶级文艺理论。鲁迅的文艺思想更接近恩格斯 ,而与列宁有疏离之处。鲁迅是从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那里迫近并最后形成了自己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2.
普列汉诺夫是一位比较系统地研究过美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但是,由于他在理论和实践上曾经有过某些失误,列宁同他的错误作过斗争,他的著作虽被列宁称许为马克思主义文献中最为杰出的著作,然而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几十年来,对普列汉诺夫美学思想的评价,不管是在我国还是在苏联,都有极大的分歧,有褒有贬,毁誉不一。不过,无论是褒者还是贬者,都不得不承认,普列汉诺夫的美学思想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东岳论丛》2017,(2):70-77
鲁迅对"第三种人"态度有前后变化。在论辩初期他对"第三种人"敞开了大门,希望他们能够做左翼文坛的同盟军,一道抵抗国民党的专制统治。但"第三种人"对国民党的高压统治没有异议,却不断指责左翼文坛扼杀文艺,并试图借宣扬"为艺术而艺术"以保持中立。鲁迅在学理上并不否认"第三种人"的文艺主张,但他进一步指出,置身于文艺和政治无法分离的时代,文艺工作者反抗专制统治的基本立场更为重要,而"第三种人"执意强调创作技巧,不过是躲进"象牙之塔"以求苟安。  相似文献   

14.
俄国第一个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决美学问题的人是普列汉诺夫。他不仅批判了美学上的唯心主义,而且批判了庸俗的唯物主义。他继承和发扬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先进的美学传统,并把俄国的美学理论推进了一步。在俄国的美学发展史上,他起过承前启后的作用。普列汉诺夫对美学中的许多问题作过研究,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但是他的美学也有不少错误。这些错误是与他的哲学上政治上的错误分不开的。早在19世纪70年代普列汉诺夫就开始了文学艺术活动。他所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从文学、绘画、雕塑到舞蹈等艺术的一切部门他几乎都接触到了,对不同时代不同  相似文献   

15.
李明泉研究员的第 5部学术著作、国家社会科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艺术辩证法》最近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四川省文艺评论家谭兴国编审认为该书“在对文艺的历史和现实的考察中 ,都贯穿着辩证法的思想 ,遵循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善于吸收古今中外的理论成果 ,而又时时注意探讨和解决当今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上的问题。他的见解未必都正确、公允、准确 ,但确有他自己的东西 ,决非四平八稳、人云亦云、‘教科书’式的东西”。文艺评论家吴野研究员指出 :“本书对艺术辩证法的探讨 ,已远远超出了 80年代仅就创作技巧、表观手法谈艺术的辩…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第一次把唯物史观运用于道德哲学领域,深刻而具体地阐发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原理的,则推普列汉诺夫。然而普列汉诺夫理论遗产的独到价值尚未被充分发掘,本文拟对他的道德与利益问题的思想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何其芳虽算不得大作家,但却是一个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着的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和风格的诗人、散文家和文艺评论家。何其芳早期的诗和散文,以其精致的艺术创造享誉三十年代文坛,不仅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对于现代抒情诗和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考察何其芳的创作道路,探讨他的艺术个性(包括它形成、变化的主客观因素等),将有利于探求和总结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必有益处。  相似文献   

18.
郝瑞斌 《兰州学刊》2006,34(10):13-14,20
普列汉诺夫并非天生就是科学无神论者,其宗教思想的最终形成是其艰苦探索的结果。重视培养人的品格,注重学习和钻研自然科学,全面深入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在这个探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他探讨、阐发马克思主义宗教思想时由于脱离当时俄国的实际斗争、忽视自然科学等原因而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正> 五四时期,茅盾一步入文坛,就同“为艺术而艺术”的“超功利”观点划清界限,他抱着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崇高目的,积极提倡“为人生而艺术”——为革新思想而艺术,为滋养中华民族精神而艺术,为激励民气唤醒民众而艺术。他带着广阔而伟大的功利目的投入了新文学运动,起步便是一个进步的功利主义者。尽管他当时尚未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但对新文学功利的看法,颇有独到之处,而且有较完整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形象反映,抑或是对艺术家个人心灵的情感表现?这是文艺理论上引起多次论争的重大课题.艺术反映说和艺术表现说分别代表了一个方面的观点.这两种理论主张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它们的产生是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结合着的,因而组成了一个历史——文化的系统;这两种理论主张也都是对艺术活动过程的说明,因而又组成了一个过程系统.我们下面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论证两种理论观点的适用范围和不足之处,同时通过这一论证来说明我们当前文艺理论研究中的一些偏差,使理论探讨具有现实针对性.恩格斯曾经指出,“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文艺的反映说和表现说也是如此,它们都有悠远的历史传统.文艺的反映说,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那里就已露端倪,他提出过艺术是自然的摹仿的命题,稍后于他的德谟克利特也阐发了这一观点.他们的艺术思想成了当时希腊人对艺术的普遍看法.到后来柏拉图和亚理斯多德分别对艺术提出责难和进行辩护时,也是以文艺摹仿现实的观点为依据的.柏拉图认为,存在着理念、现实和艺术三个不同的世界,理念是永恒的,现实是实在而短暂的,艺术是虚幻的.艺术是对现实的摹仿,现实是对理念的摹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