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出"后教科书时期"、建构当代形态的关键路径在于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性质。深入把握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性质,需要把"唯物主义"历史观与"人道主义"价值观相互结合的机制问题具体化对为"物"、"人"以及"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等核心概念的考察与分析,即由马克思物质观的基本特征出发,在存在论层面上理解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马克思的物质观是"实践人学物质观",它以实践观为首要观点,以一般性的社会存在物为基本对象,以异己物与人的对抗性矛盾及其扬弃为主要内容,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主题。马克思哲学以"实践人学物质观"为存在论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与人道主义价值观的统一,奠定了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性质。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实践人学超越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人学和感性人学。实践地把握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根本方法,也是它与传统人学相区别的主要特点。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创造性实践。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依然具有当代性,这可以从两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在世界观层面,从实践和交往观点出发,马克思揭示了人的社会化机制及人的个性的实践本质;而在历史观层面,从生产和交往观点出发,马克思科学地说明了人的发展规律,并对异化现象作出了全面评价.准确把握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辩证思维方式,是发展其当代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论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创造性地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点全面审视和考察人,正确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第一次对人及人的问题给予了完整科学的理解,是人学理论的革命性变革.实践地把握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根本方法,也是它与传统人学相区别的主要特点.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创造性实践.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通过对传统理论人学的系统批判,变革了以往认识人、解释人的逻辑与方法,开创了实践人学的新领域,推动了人学研究的革命.其人学革命具体可表述为"理论人学"向"实践人学"的范式转变,跳出了先验预设的形上实体陷阱,完成了实践哲学路向的本体论,也即感性生活的实践生成本体论.因此,揭示马克思人学道路的转向,对于真正厘清马克思的人学观,准确把握马克思实践生成本体论的基本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池忠军 《学术论坛》2003,1(5):11-15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贯穿于马克思思想的始终,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不同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是人道主义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而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的人学思想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人的全面发展内涵了科学的人道主义。因此,把马克思主义等同于人道主义或视为反人道主义的都是错误的。当代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依赖于人的全面发展之生发。  相似文献   

7.
以往国内学界对马克思"实践哲学"思想的理解中,比较多地关注其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把马克思的思想变革阐释为一种"实证科学"意义上的社会发展理论.这一理解方式严重遮蔽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道德内涵.我们认为,只有从伦理和正义视角,才能把握马克思批判现实社会、构想未来社会形态的真实思想旨趣.也因此,马克思"实践哲学"包含有丰富的"政治"意蕴.本文通过重新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平等"思想,呈现其"实践哲学"的思想实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伦理思想的研究历史表明,对马克思思想中的科学与伦理(人道)关系的不同解释是同人们对马克思哲学总体性质的不同理解直接相关的。只有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做出合理的判断,才能合理地解释马克思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同人道主义的关系,也才能合理地解释马克思思想中的科学尺度同伦理尺度的关系。唯物主义与人道、科学与伦理的内在统一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特征。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不同于西方传统的旧唯物主义,同样,马克思哲学中的人道思想也不同于西方传统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真正实现了对人的完整的理解 ,从而使人真正作为哲学的出发点 ,进而展开了人学的合理的理论建构。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就是人学 ,同时马克思的人学具有一种开放性和原创性品格 ,它给当代人学的深化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给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示和实践引导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实践人学是对传统人学理论的革命性变革,它扬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理性人学和费尔巴哈的感性人学;它以"实践"为基石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个体与社会的统一;马克思实践人学的思想内涵及其人学研究范式在当代具有不可超越性;它与"以人为本"实现了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按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论述,唯物主义有三种形态,这就是客体的唯物主义、直观的唯物主义和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从中可以看出,对事物、现实和感性即客观世界,从客体的形式去理解的唯物主义是客体的唯物主义,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唯物主义,从实践(或人的感性活动、主观方面)的形式去理解的唯物主义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显然,马克思对客体的唯物主义和直观的唯物主义是持反对态度的,他所主张的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客体的唯物主义主要指十七世纪英国霍布斯以后的唯物主义和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对这种唯物主义,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作了卓越的分析和批判.他说:“唯物主义在它的第一个创始人培根那里,还在朴素的形式下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物质带着诗意的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但是,“唯物主义在以后的发展中变得片面了”,“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了”,“物质是一切变化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人学思想是关于人的起源、人的本质、人的存在和发展的理论,它首先指出劳动创造人,人在社会关系中生活,人的活动创造了历史,所以,人的本质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要科学地说明人的问题,不能离开社会关系,特别不能离开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人学理论无论是从历史的起点,还是历史的终极意义上,都把个人的存在和发展视为一切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价值尺度,最彻底、最充分地肯定了个人的存在;马克思人学的落脚点,在于关注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人学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互为条件。当今中国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同时,也丰富发展了这一科学思想,使它深深地植根于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人学现象学思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站在现象学方法的高度,对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进行现代解析,可以发现马克思人学的崭新实质。马克思通过对自然主义人学的批判,对人的本质的现象学还原,对人的本质的意向性结构和主体间性的分析,以及对人-自然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实现了哲学史上对人的本质探讨的一次革命。马克思在本体论上第一次把对人的存在的研究提升到了现象学的层次,而在方法论上又暗含着后来由胡塞尔等人阐发出来的一系列现象学思想。我们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社会性与“先验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三个方面,可以看出马克思的人学现象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点和不足.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路径是:萌芽阶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阐述的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理论;真正确立阶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系统提出的"实践"观;而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则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论述的实践的主要形式是"物质生产".正确认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路径,对于我们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世界观,谓之为"新世界观",谓之为哲学革命,在于它所实现的变革既是根本性的,也是总体性的与全面性的.称它为根本性的,在于它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转换;称它为总体性的与全面性的,在于它将全新的哲学思维方式辐射于人与世界全面性关系的每一个方面,而不仅止于社会历史领域或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方面.解读马克思新世界观的革命性变革,不仅不应遗漏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相反还应将它视作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革命的逻辑的重要结点,以及理解人与世界的全面与总体性关系的逻辑起点.当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或"实践的唯物主义"对"对象、现实、感性"诉诸一种感性实践活动的理解时,它内在的也是在诉诸一种社会性的历史性的理解.可以说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自然观,因而也是一种社会性的与历史性的自然观.实践的、社会的与历史的等概念在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的逻辑运思中,是圆融与互通的.  相似文献   

16.
学界对马克思人学思想来源的讨论还鲜有涉及赫尔德开创的表现主义人性新观念,但事实上.这种人性新观念通过德国浪漫主义和黑格尔哲学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从表现主义人论来看,马克思人学革命既是对表现主义人性观念的继承,也是对它的超越和发展.继承方面,马克思人学思想与表现主义人性观一样,认为人的本质是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历史地生成的,破除了人具有先验本质的预设.在超越和发展方面,马克思将表现主义人性观的“表现活动”进一步规定为具有历史性的感性实践活动,真正揭示了人类活动的本性,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人的自由及人与自然的和解问题.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是说明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基础的核心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人学空场"是对马克思实践观的误读。只有以整个西方哲学为背景,从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即实践唯物主义的历史进程出发,才能充分揭示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本真内涵,凸显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人文关怀及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建构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试图对如何建构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体系提供一种设想:在把实践理解为人的自由自觉生命活动的前提下,首先确立实践唯物主义的感性活动的基础,把它的出发点放到"有生命的个人"上来;其次进入到这些个人的关系即社会历史领域,这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原理部分;最后是方法部分即唯物辩证法,不论是历史辩证法还是自然辩证法都是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人学辩证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以往对马克思"空间"思想的研究,忽视了马克思关于"实践的空间"思想的内涵与意蕴。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视阈下,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空间"思想,其新唯物主义"空间"思想的哲学理路发生了根本转变。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在马克思看来,时间"和"空间"具有一致性;"空间"是实践对象化的——"人化自然""人类社会"和"改造人"的空间;"空间"是实践构建的"人—自然—社会"否定性统一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共性化理论的个性化理论,可以称为"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足.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路径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阐述的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理论,是实践唯物主义的萌芽;<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系统提出"实践"观,标志着实践唯物主义的真正确立;<德意志意识形态>则系统论述了实践的主要形式--"物质生产",实际上应该被看成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正确认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路径,对于我们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