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民族利益: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在民族理论学界把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因或最基本因素归纳为民族差异,其不恰当之处在于简单地套用哲学上矛盾一词的含义.民族差异只是民族问题产生的潜在因素,对民族利益的关注和维护才是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民族心理承受力是民族成员对某种客观存在的心理适应力、容忍力的强弱程度。不同民族的心理承受力存在差异,我国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比较,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弱。在社会转型和重大社会变革面前,较弱的心理承受力往往会表现为民族心理上的保守性、排他性和敏感性,并导致通过各种社会关系显现出的复杂矛盾,进而对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形成消极影响,这就决定了正确认识、科学对待民族心理承受力差异对于我国和谐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是世界上典型的多民族地区,东南亚国家除泰国之外,均经历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由于殖民者对东南亚不同民族往往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再加上东南亚各国在争取民族国家独立的过程中曾受西方古典民族主义思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种语言"的影响,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独立之后不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宗教信仰的差异等因素,引发了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民族矛盾和冲突,甚至产生民族分离意识.作者认为,在多民族国家里,缩小不同民族的经济差异、消除民族歧视、允许多种宗教和多元文化并存,是促进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途径,也是世界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尊重民族差异就是把握各民族所处的客观实际,体现各民族群众的意愿,这是发展民族和谐关系的基础。维护民族公平就是妥善协调各民族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民族内部矛盾和民族间的矛盾,这是发展民族和谐关系的保障。尊重民族差异,维护民族公平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民族发展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民族和谐因素,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5.
信任和谐的民族关系是民族高校民族团结与稳定发展的基础,是广大民族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校园环境。构建民族高校中信任和谐的民族关系,坚持平等、尊重差异是基本前提;加强沟通,化解矛盾是关键;加强文化引领、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是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6.
"现代民族"的特征及形成的一般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民族”是中外民族理论最为关注的民族类型。依存于近、现代社会制度是现代民族的首要特征,因而“资本主义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是它的基本形态。此外,鲜明的自觉性、政治性和可塑性也是这类民族的特点。近代以来,世界各民族获得现代属性的途径,既因所处国度的社会性质不同而不同,也因各自发展状况不同而有差异。但是,只有当一个国家的少数民族或弱势民族完成了向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的过渡,我们才能说这个国家完成了民族的现代性演变;只有当世界范围内的少数民族或弱势民族都完成了向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的转变,我们才可以说人类社会完成了民族过程上的现代性改造。  相似文献   

7.
民族多样性是一个多层次构念,它会对多民族情景中的个体态度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对民族多样性效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从个体层次民族多样性的视角探讨了民族差异对个体学习绩效影响的作用机制.以243名不同民族大学生为被试,通过行为实验设计收集数据,依据温忠麟等提出的统计步骤分析了有中介的调节效应,得到如下结果:一是民族差异会对个体学习绩效产生显著影响;二是民族认同在民族差异和个体任务绩效之间起负向的调节作用,调节作用需要通过信息分享作为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8.
民族认知结构研究的心理学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静 《民族研究》2004,(6):10-19
民族认知是民族心理学研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人类依靠认知来认识客观世界 ,依靠认知有选择地收集周围世界的信息 ,对客观世界中的各种刺激做出不同反应。具有不同社会生活条件和不同经验、生活在不同社会文化或民族群体中的人 ,其认知必定受其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的制约 ,从而表现出独特的认知特点。研究民族的认知特点可以从民族认知框架、认知选择性及认知方式等心理维度入手。本文试图运用心理学的原理 ,对民族认知结构进行跨文化的诠释 ,研究各民族在认知及其结构方面的特点 ,探讨导致这些特点差异的文化因素、民族因素及历史因素等。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宗教性、文化性等特点,因此,他们的流动兼具跨民族文化的意义。鉴于民族关系问题的敏感性与复杂性,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社会中的适应、融入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且极具现实意义。而融入意愿是流动人口融入流入地社会的前提与重要路径。本文使用2012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基于族群比较的视角,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城市融入意愿差异。研究发现:各民族流动人口对流入地都有强烈的融入意愿;与汉族流动人口相比,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融入意愿更为强烈,而苗族、土家族的融入意愿略弱。这一方面说明,不同族群之间的融入意愿确实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也表明,民族文化因素已不是影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意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藏、回、汉族女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结果表明 :各民族女大学生都有较高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 ,但还存在着种种民族差异。研究确证了文化是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变量 ,具体包括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生态环境等因素。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要求民族地方立法贯彻"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的原则,无论是立法理念、立法内容、立法程序都要立足于民族地方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要求民族地方立法要体现科学性,使民族地方立法符合客观现实的发展要求,民族地方立法工作者要培育法理素质,提高立法的科技含量;科学发展观要求民族地方立法要为民族地方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律支持.  相似文献   

12.
开发大西北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但有些地区由于自然地理、资源分布及历史等的因素而存在诸多问题 ,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困难 ,本文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卡力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文化相对落后、群众生活贫困、自然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 ,并提出了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3.
根据战略部署和安排,2006年起我国的西部大开发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经济开发,法制先行,是世界上多数国家开发落后地区的成功经验.西部开发已由政策指导上升为法律规制阶段,以专门立法促进、保障大规模开发势在必行.本文从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两个层面,探讨大规模开发阶段西部大开发立法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我国的民族地区大多生态环境较差、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劳动者文化素质不高。实现五个"统筹"的重点、难点大都在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蒙元帝国时期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蒙元帝国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论民族关系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切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中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中,消除影响民族关系发展的负面因素,加强民族关系调控工作力度,全方位推进民族关系发展的“强基固本”工作,寻求民族关系发展评估和保障举措的突破,是实现民族关系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切合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民族地区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各民族的努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促使我们反思传统发展观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确立,为民族地区打破传统发展观的束缚提供了理论指导.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在西部开发中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与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联系实际,重点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由来及其内涵,指出西部大开发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西部各省市自治区必须高举十六大旗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地区才能跳出贫困怪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经济竞争和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本文从我国少数民族人才的相关政策,人才对发展,人才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关键作用出发,进一步探讨了人才发展战略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是当今条件下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合理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变迁和人类自身的不断觉醒而逐渐形成的。它要求人们今天的发展要适度,即今天的发展不能危及未来人们的发展。真正的发展是人类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