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区域旅游产业模块化发展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大主题,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诸如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文化矛盾、核心地位之争、结构矛盾、利益主体矛盾、供需矛盾等问题和矛盾,它们阻碍了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些矛盾中供需矛盾是主要的,其他是次要的。而造成供需矛盾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旅游信息和利益分配。在旅游信息不对称时,政府应当搭建统一的、通用的信息平台,加强对供给信息的监管,提高信息沟通的充分性,提高素质等。在利益分配不均时,政府应当建立核心利益圈的沟通渠道:增强核心利益圈中各成员参与决策的意识,尤其是对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和人事制度的决策:完善以利益共享原则为准则的核心利益圈的利益分享机制,同时加强管理层的主导、监督和调节作用;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等。  相似文献   

2.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区域旅游人力资源空间协调机制存在一些欠缺,而区域竞争与协作格局的发展有利于这一协调机制的完善。构建区域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需要政府、企业、中介组织正确选择各自角色定位,推进大湘西旅游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  相似文献   

3.
加强区域协作,实现优势互补,谋求共同发展,是湖南"红三角"地区实现区域旅游共同发展的必要途径。在实施区域旅游协作的过程中,政府对待韶山、花明楼和乌石旅游发展所采取的政策应各不相同。对韶山、花明楼自由合作区,采取市场主导型旅游产业政策;而对乌石,则应采取政策扶持和制度创新的产业政策来促进湖南"红三角"区域旅游业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区域利益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一国存在市场发达与落后的空间二元结构下,市场经济体制因而天然存在竞争优势和竞争劣势累积的区域两极分化机制,并最终表现出全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区差距拉大而非共同富裕。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国家通过利益机制、政策制约和信息导向来限制市场机制对区域差距扩大的负面作用而制定的重大战略。该战略有助于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共同利益,达到各地区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5.
6.
论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围绕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探讨了实施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了区域旅游发展的战略,即加强区域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走生态旅游之路,利用旅游产业政策,依靠科学技术及公众积极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民主法制及计划手段的宏观调控,保持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泛珠三角区域法律服务协作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合作区域化的进程,泛珠三角各成员除在经贸合作上取得长足发展外,在法律服务方面也取得了现实的合作成果。然而,目前泛珠三角区域性法律服务虽有潜在的优势,但仍存在客观的不足。对此,应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框架下,纽建律师行业协会联盟和集团型律师事务所,同时,构筑松散的律师合作网络。  相似文献   

8.
区域旅游合作谫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区域旅游合作是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和必然选择。本文针对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分析区域旅游合作的必要性,探讨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形式及区域旅游合作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区域旅游合作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划分区域旅游合作收益空间,借助博弈论,提出区域旅游合作参与主体在各个利益空间内应采取的策略。研究结果显示。区域旅游合作收益空间分为完全不合理、不完全合理、合理区域旅游合作收益空间三类;在完全不合理、不完全合理区域旅游合作收益空间内,区域之间采取“不合作-不合作”策略;在完全合理区域旅游合作收益空间内,区域之间可能采取“合作-合作”策略,也可能采取“不合作-不合作”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中南区域旅游协作战略构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协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南四省地理环境相亲,社会经济发展相偕,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渊源。应加强政府间的积极协作,以旅游企业积极协作为主体,在旅游产品建设、市场营销、科技人才、交通对接、综合环境营造等方面通力协作,共建东南沿海后花园。  相似文献   

11.
关于国际旅游城市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旅游城市的理论研究日益重要。国际上对国际城市的研究较早,成果较多,但对国际旅游城市的研究很少。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了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但对于什么是国际旅游城市、国际旅游城市的标准等基本问题尚不十分清楚。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实践急需相关理论的指导。应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实践的要求,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国际旅游城市的概念、类型、功能、指标体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但并未形成一致的观点,对于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指导理论、国际旅游城市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发展模式等问题的研究尚属空白。  相似文献   

12.
基于能力结构的泛珠江区域合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力结构差异程度将影响地区之间的合作范围与效率。本文从资源配置能力、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技术发展能力、贸易发展能力和经济开放能力五方面综合评价了泛珠江各省区在能力结构方面的现状与差距,分析了在能力结构差距较大的情况下以资源开发为中心的合作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以及港澳地区的直接投资在缩小地区直接能力差距、扩大地区合作范围与深度方面的积极作用,并强调了形成泛珠江区域合作机制和提升不发达地区吸收能力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开展旅游业区域合作的必要性更日益凸现.着重分析了我国民族地区与周边国家加强旅游业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利环境条件和发展前景,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知识论研究的问题与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嘉明 《文史哲》2004,(2):15-17
现代西方知识论研究特别明显地表现了形而上学的特征:哲学家们对知识的研究不是从知识的获得过程和知识的最终形式上探究其中的思维活动内容,而主要是研究知识的基本性质、知识成为可能的条件以及知识表达的形式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这些不仅构成了现代知识论的基本内容,同时也体现了知识论与认识论的不同。在当代,西方知识论发展的一个明显的变化是随着分析哲学作为主流哲学的登场,"形而上学"遭到无情的批判与摒弃。为知识寻求形而上学根据之类的努力,被斥为无意义的东西。哲学、知识论回到经验论。虽然如此,知识论寻求知识根据的努力依然在进行着,只不过这样的根据表现为知识的诸种条件,包括真、确证(理由)与信念等,尤其是"确证"这一条件,构成当代知识论的核心部分。  相似文献   

15.
基于区域贸易联系的国内区际贸易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区域经济核算框架下,通过对我国区际双边贸易量矩阵进行估算,研究区际贸易的流向特征和空间格局,我们发现,区际贸易联系在空间上呈现明显的聚集趋势,并且多数省份的区际贸易都有很强的沿海指向性.考虑区际贸易交易成本高的现状,基于区际贸易联系强度,重新划分区际贸易区,可使贸易区内成员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经济一体化程度更高,这有利于推进区域贸易合作向高级融合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新冠肺炎疫情叠加百年变局之际,中国-东盟区域贸易投资合作逆势增长,双边合作关系不断增强,东盟已超越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特别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正式签署,为中国-东盟区域合作注入新的动能。然而,随着中国-东盟高水平经贸关系的确立,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发展与合作不平衡问题愈加凸显。鉴于此,通过构建中国-东盟金融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各国的金融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及梯度划分;结合不同梯队国家金融发展的现实状况,为后疫情时代的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发展与合作提出符合现实需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区域产业合作的机理和模式研究——以粤台产业合作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产业合作成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合作各方通过劳动力、资本、信息、技术等的跨区域流动,在资源重新优化配置中实现了福利的增加。本文首先在理论上对产业合作的机理和模式进行研究,从发生基础、必要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区域产业合作的机理,并研究了产业合作的三种不同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粤台产业合作的实证研究,提出了推动粤台经济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的产业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8.
当前,在国家试点推行的联盟式共同配送过程中,利益分配是联盟企业首要考虑的焦点问题。试点城市推行联盟式共同配送,能较为有效地解决物流配送中的成本高昂、效率低下、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现实问题。通过制定合理的标准和要求,搭建利益共享平台,吸引联盟企业积极加入。在保证配送服务质量的同时,通过合理优化流程降低配送成本,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联盟作用。注重利益分配模式,制定科学的利益分配方法,将联盟成员的贡献进行量化考核,公平公正解决联盟企业的利益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19.
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定量测度是进一步深入研究产业转移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的技术瓶颈。依据一般均衡理论,构建区域间产业转移定量测度方法和计算模型,通过准确可靠的渠道,大范围地收集我国区域间产业转移的相关历史数据,定量测度我国区域间近十年产业转移的相对数据,分析我国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我国产业转移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20.
从区域合作的理论依据、合作的模式与标准、区域合作的内在动因、区域合作的主体和内容以及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的制度性保障等方面对德中两国的区域合作的理论与实践作出比较,并根据以上讨论,提出改善我国区域合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