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谈《战国策》的思想和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国是中国历吏上思想最活跃的一个时代,纵横家是这个时代最活跃的人物,《战国策》一书所记载的.主要是纵横家的言论,最富有战国文章的时代特征,很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2.
纵横家曾经是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一个群体。战国时,他们纵横捭阖,施展权术与谋略,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秦汉之际,他们再度活跃于政坛,建功立业。然而由于时代环境及自身特点等原因,此时的纵横家出现了融通儒家思想、对君主依附性增强、活动空间由外交转向内政等变化。这种变异让纵横家在短暂的复兴之后便逐渐在中国文化史上消失,但也正是这种变异,使纵横思想能够不断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而影响中国历代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3.
谈谈《战国策》的部类归属问题和战国纵横家的人格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国策》是既有史的形制、规模和意义 ,又有子书成分的叙事散文和说理散文的结合。《战国策》以纵横家为主要表现对象 ,从而展示了其作为战国诸子中异常活跃之一群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4.
合纵连横是七雄并立的"国际"格局被打破后,战国中期军事外交活动的重要主题,并构成战国中期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合纵连横军事外交的成败往往影响着战国中期的历史走向。纵横家作为特定历史阶段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是该阶段军事外交活动的最重要角色,他们对战国中期历史走向仅仅产生影响,而非发挥决定性作用。纵横家提出的许多军事谋略、权变决策艺术,具有深邃性、哲理性、实用性等特点,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结晶,迄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纵横家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游说四方,择主而从,朝秦暮楚,玩弄谋略,握一国之外交于手掌,谋战国之形势于口舌。他们的言行左右着君王思想,对战国的局势产生很大影响。本文试以《战国策》所记载的苏秦、张仪之事为例,探讨纵横家对战国局势的影响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中国早期政治思维在战国完成了从神化到圣化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实现了人类政治思维由感性到理性的突破,而且激发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潮的兴起,促使中国早期政治思维走上人文主义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7.
蒯通、邹阳及公孙騛的游说活动表明了纵横家学说在汉初的复兴。这个时期的纵横家一方面继承了战国末期纵横家擅长“权变”的传统,另一方面又有了融通儒学的新变。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战国纵横家籍贯的分国考察,阐明了纵横家分布的重心在三晋两周。中原文化的长期浸染为纵横家的滋生提供了学术给养;三晋严峻的地理条件,独特的文化氛围,长期讲究攻伐交合的历史实践使其成为连横的重心所在和合纵的策源地。该文从历史文化渊源和地理环境两方面对纵横家分布地域性差异的成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纵横家与纵横家智谋──《七子话权谋》序周积明林川君从清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录出苏泰、张仪、蒯通、主父僵、邹阳、徐乐、严安等七位纵横家的言谈,成《七子话权谋》一书,这无疑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题目。纵横家一派,诞生于战国。这是一个天崩地诉,风卷云起的...  相似文献   

10.
西周时期出现了行人之官,他们起到了沟通上下、维护宗法制与分封制的作用。进入春秋后,行人开始在历史舞台上活跃起来,他们奔走四方,在兼并战争中为各自的诸侯服务。随着社会剧烈的变化,战国时期,行人的外交活动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职业外交家们,即纵横家。本文主要从行人产生、辉煌和衰落三个阶段进行梳理,以此窥探两周时期的社会变化。关键词:西周;春秋;战国;行人;纵横家  相似文献   

11.
战国策士的思维在本质上具有中国水性文化的融通、柔性,更有着隐含的动态和力量.这种特性在战国时代及由此造成的生存和心理三重夹缝的压迫下,激化为湍急的流性思维,具有激进的联系、变化、延伸的特征,以期在各国关系的张力巨网中实现自己意志的决控力,具体表现为泥沙俱下、流无定向、能毁能成、善于抵隙等思维特点,是中国谋略学蔚为大观之时的突出代表.  相似文献   

12.
论文在广泛搜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结合包山楚简、长沙铜量铭文等地下出土文字资料 ,对战国屈氏世系加以考察、排列 ,比以前论屈氏世系者多出十多人 ,填补了以往谈屈氏世系者在春秋末年的屈生、屈申之后即接伯庸(误以为屈原父亲 )的巨大空白 ,纠正了错误。论文也分析了屈氏先世对屈原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天问>中的动物异类相触事象与我国古代氏族集团的联合与冲突相关.动物相亲为联合标志,而动物相斗即冲突体现.  相似文献   

14.
苏洵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中颇为特殊 ,不但功名最薄 ,官阶最低 ,传世文章最少 ,而且杂糅纵横之学 ,取法纵横之术 ,挥洒纵横之文 ,带有鲜明的“纵横”烙印。苏洵文章之所以独树一帜 ,就因为特色鲜明 ,自成一格 ,而最突出的特色便是具有纵横之风  相似文献   

15.
法家以重“法”而称于世。梁启超说:“其发生甚早或竟在儒家前”,其确立则在儒墨道之后[1](p78)。春秋至于战国,其代表人物多直接参与政治,为相于各诸侯国,如管仲、子产、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等。而立言者则有慎到、韩非,又“《管  相似文献   

16.
战国策士的人生理想大都寄于现实进取 ,在很多时间为获取功名利禄抛弃了道德传统。本文探究了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并对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楚国在春秋时代已大量吸收中原文化 ,到了战国时代 ,楚文化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时 ,北方的儒家思想已为楚人所接受。当时儒家典籍 ,在楚国已很流行。秦统一以后 ,实行“焚书坑儒” ,但齐、楚二地 ,距秦都咸阳较远 ,秦控制力不强 ,故古代典籍及师儒多保存于齐楚二地。《汉书·儒林传》中儒生 ,多齐楚人。楚竹书《孔子诗论》的发现说明了战国时楚国儒学之盛。从《孔子诗论》看来 ,它反映了战国中期以前儒家对《诗经》的看法。这种看法虽与后来的齐、鲁、韩、毛等汉代学者有区别 ,但无可否认的是他们都多少受到《孔子诗论》等先秦儒家的影响。其中《毛诗》似与《孔子诗论》的说法最近 ,齐、鲁、韩三家可能由于用《诗》劝谏君主、藩王 ,多少要“断章取义” ,故相去较远。但《毛诗》和《三家诗》基本上都受儒家著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对先秦“文武分职”问题的再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认为,文武分职、将相殊途是战国时期职官制度建设上的重大进展与显著特色。本文则认为,就军政系统而言,文武分职现象早在殷商、西周时期就存在,并不始于战国;就军令系统而言,即使是在战国时期,文武相糅、职事兼摄的现象也在所多有,导致这一局面的深层次原因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治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