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在1958年9月召开的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次大会上,美国著名比较文学家雷纳·韦勒克作了关于《比较文学的危机》的报告,被公认为是美国比较文学学派的宣言。报告指出了法国比较文学学派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存在的缺陷,认为比较文学研究,如果按照法国学派的研究路子走下去,那么这门边缘学科的处境“岌岌可危”,“其严重标志是未能确定明确的研究内容和专门的方法论”,而且韦勒克进一步指出:法国的比较文学家们“把陈旧过时的方法论包袱强加于  相似文献   

2.
一、比较文学的“永恒危机论”当代学术发展中,“危机”这个词已经成了比较文学学科的专利,从 20世纪 50年代美国学者韦勒克(RenéWellek)那篇著名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开始,直到近期美国著名批评家米勒 (J.HillisMiller)在苏州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作的关于“比较文学的 (语言 )危机”的报告均持此种观点。可以说,比较文学的“危机”的呼声不绝于耳,似乎这门学科处于“永恒的危机”之中。世界学术史上除了一些臭名昭著的伪科学之外,很少有一门学科有过这种遭遇。我们完全可以模仿《哈姆雷特》中那句名言:“脆弱啊,你的名字就叫…  相似文献   

3.
著名的文学理论家雷纳·韦勒克,凭借《比较文学的危机》一文驳斥了法国学派的理论,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对当时陷入呆滞的比较文学研究起了力挽狂澜之作用。本文立足《比较文学的危机》一文,通过韦勒克的批评视域与对文学性的认知来分析他的比较文学整体观以及对后世文学研究的启示。传统意向的继承运用加上单词复指与修辞学编码的运用,以此来引出具有根本意义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之我观尹允镇近来要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呼声越来越高,固然这是一件好事。比较文学发展到如今坎坎坷坷,多次危机。但每到危机就产生某种理论、方法或学派,使之“死而复生”,真可谓“车到山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综观比较文学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沟通·对话·重构─—王宁教授的比较文学和西方文学研究在当今的中国比较文学和西方文学研究者中,王宁教授所取得的成就是无可否认的。他的成就和建树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首先,在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作为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界最早提倡“超学科比较文学研究”的...  相似文献   

6.
2007年4月20-22日,“跨文明对话———视界融合与文化互动”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四川比较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在中国成都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西南交通大学比较文学与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主办,来自包括来自中、荷、德、美、英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盛会。其中包括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名誉会长佛克马、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曹顺庆、王宁、叶舒宪以及蚁布思、赵毅衡、张法、高旭东、高小康、肖鹰等众多知名学者。与会代表围绕“跨文明对话”这一论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中国学派”与比较文学…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文化多元论与文化一体论并存的状况下 ,中国比较文学面临着新的危机。在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之后 ,中国学派渐渐担当了一个重要角色。当前 ,中国学派应在“对话”的基础上 ,在“文化折射”理论的影响下 ,建立新的相关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自上世纪90 年代以来,比较文学研究陷入了一个悖论式的危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不断的论争中成长.中国学派切切实实推进了全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有学者预测:如果说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主要成就在法国,第二阶段在美国,以东西比较文学的勃兴和理论向实践的复归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段,主要成就很可能就在中国。这至少说明中西比较文学日趋重要。而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要显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是非常必要的。文章就此所涉及到的名称、术语及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比较文学首先是文学研究,需要文学元理论的指导.韦勒克等美国学者将“文学性”即审美价值等同于形式要素,不明白思想性是文学审美价值的主要内涵.文化研究夸大了文学的文化附加值,排斥人类审美共通性的研究,不符合“世界文学”超越统治文化和流行之“美”的性质.重塑美学对比较文学的指导地位,有助于把握世界文学中蕴涵的叛逆激情和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我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研究均受美国学派的深刻影响,普遍认同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研究正处于“跨学科研究”阶段,使得“跨学科研究”成为了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跨学科研究”是一种应用于多学科领域研究的普适性研究方法,缺乏对比较文学研究的针对性,加之“跨学科研究”的范围过于宽泛,从而严重忽视了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性和世界性.基于此点,对比较文学的“超文学研究”进行剖析,对于重新确定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范围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 在西方,对比较文学的研究,开始很早,但近年来已逐渐陷入了“比较文学的危机”。众所周知,以究渊源、查媒介与重考证等“经过路线”为其主要特点的法国影响研究学派,曾对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它的理论基础与指导原则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丹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论和孔德的实证主义论,因此,使他们“压上十九世纪事实主义、唯科学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重荷”,背上了“陈旧过时的方法论包袱”;而一味拘泥于狭隘的有直接亲缘关系的两国文学间的比较,又使之变成对两国文学间“外贸关系”的研究,而陷入了“比较文学的危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宏观的视野研究当今国际比较文学的走向,指出由原先的“三足鼎立”格局(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前苏联学派)正在变为新的“三足鼎立”格局,即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东方学派;东方学派的崛起是人类文化史和比较文学自身发展的历史之必然。  相似文献   

14.
试谈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立魏红珊一、我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回顾中国的比较文学非始自今日,亦非“古已有之”。然而,我们已隐约可见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将屹立于国际学林的淡淡曙光。比较文学在中国兴起的历史渊源,是与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的撞击、交融联系在一起的。起初,...  相似文献   

15.
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曹顺庆:《变异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文章阐述了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各自的研究特点和在研究中面临的困惑;指出了两个学派的理论缺憾以及整个比较文学学科体系缺乏变异性研究的现状。重点指出了比较文学在注重“求同性”  相似文献   

16.
谈论起战后就在欧美广泛兴起的后现代主义,也许这要比问题本身更问题化了。否则,美国学者伊哈布·哈桑先生怎么会在有关“后现代”在国内外旷日持久的论争中要说,“后现代主义这个问题至今仍复杂又有讨论余地”呢?不过可以明确的是它仍介乎难以界定、而行家们又急于界定的状况中。国内已有诸多学者如王宁、王岳川、盛宁等,对此有专论专述,本文就不赘言。对于中国人为何和如何采用欧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评介本国某些文学现象的过程中,探索在跨文化语境背景评论的基本态势及其相关的文学问题,我想这是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和认识问题。后…  相似文献   

17.
《姚君伟文学选论》走出了一条中国比较文学学者正确而且值得推崇的治学之路;彰显了外国文学研究中的“问题与文本”并重的本体意识;展示了作者构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自觉与高度。这是一本学术性高、典范性强且必将为构建中国学术气派而作出贡献的个人学术文集。  相似文献   

18.
真正意义上的法国学派或“影响研究”既非克罗齐的檄文中所抨击的那种研究范式,亦非美国学派所责难的那种狭义研究,而是一种吐故纳新、激浊扬清的呈递进式发展走向的科学研究。换句话说,它通过扬弃与嬗变,不仅化解了重重“危机”,而且始终固守了比较文学之生命线———“文学性”和生存之根———“可比性”,从而既张扬了自身之所长又避开了其它学派之所短。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中期到今天一直存在比较文学"危机论",笔者结合英国学者巴斯奈特与美国学者米勒的观点剖析了这一历史现象.认为这种危机论有合理的一面,也存在不足之处.认为比较文学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方法有缺陷,但是通过辩证的比较思维可以使得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得到明确.同时对于一些片面理解比较文学研究对象与方法的论点进行了批评,提出了新的比较文学学科对象论、比较文学定义与系统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著名法国学者艾金伯勒曾就比较文学说过一句名言:比较不是理由。此话同时也可以理解为,比较不是比较文学的目的。比较文学的目的是什么呢?早期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如法国的梵·第根将此界定为“研究各种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①但如果按照韦勒克的说法,这不过是一种文学的‘补贸”工作。在他看来,真正的比较文学必须在对象上打破国别之间进行文学比较的人为界限,从而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总体的文学观照。此外,比较文学尤其应在观念上充分重视‘文学性”的问题,而不应使比较文学的研究成果成为公众舆论史、旅行报告或民族性格的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