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杰昌 《社区》2013,(1):30-30
经费、场地长期制约着“托老所” 在老人们对社区“托老所”一片叫好声的背后,社区“托老所”的发展正遭遇着资金尴尬。  相似文献   

2.
张宝珠 《社区》2005,(9):6-10
近几年,在许多大城市里,拔地而起了一些青年“白领社区”,对于来自全国各地,正处在创业初期的年轻人来说,“白领社区”无疑是他们的最佳选择。然而,“白领社区”似乎也不是永远年轻,很多年轻人的父母在享受着与子女相聚的喜悦之后,开始尝到了在这里生活的苦恼:社区中没有老年活动场所,没有健身器材,没有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氛围。在这里,老人们似乎变得有些多余,可儿女们却希望他们不要离开。对于“白领社区”适合老年人的文化体育设施、活动场所的配置,法律没有明确规范,开发商的设计理念中并不包含老年人,这究竟错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3.
周宁 《社区》2011,(4):14-14
“这份文件的出台,真是及时雨,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大家快来看看!”近日,在杭州市南星街道紫花埠社区,社工们抽出午休时间聚在一起,相互间热烈讨论着,交换着彼此的想法,各抒己见,情绪高涨。《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的公布,引起了不小的“骚动”,喜悦中,更是透着社工们对社区建设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相似文献   

4.
张大维 《社区》2005,(13):29-30
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曹家林社区是远近闻名的“穷”社区。曹家林社区“穷”,并不是说居民收入低,经济“穷”,而是说曹家林社区居委会“穷”。他们既没有可供支配的公共资源及可创收的项目(如公有门面房租金收入,公有居住房租金收入等),街道办事处和上级职能部门拨给的办公经费也很少,曾经还没有办公用房,就只有书记主任一肩挑的“铁娘子”带领着3名女青年开展社区工作。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穷”社区,“娘子”们凭借着“亲民”的政策,竟然打开了社区工作的局面。“志愿服务”捞筹码“‘穷’社区,志不穷,我们还有31名有奉献精神的直管党员,这…  相似文献   

5.
徐曙光 《社区》2004,(6):25-25
社区主任们之所以被居民们称为“小巷总理”,就是因为这些“小巷总理”们与大国总理一样,他们“事事关心”,并以自己柔弱的双肩撑起了社区工作的一片蓝天。的确,“社区工作无小事”,大到社区建设,小到婆媳拌嘴,都属于他们的工作范畴。所以说,社区工作不仅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稳定器”,更是政府联系居民的一根根敏感的“末梢神经”。然而,又有谁知道这样光彩照人的“小巷总理”们,竟然也有着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后顾之忧。今年1-1期的《社区》杂志就披露了这样一个很具代表性的社会问题。社区主任刘丽芬在下户走访的时候,被犯罪分子抢劫并打成…  相似文献   

6.
张强 《社区》2012,(3):24-24
最近,家住湖北省宜昌市八宝塔社区的吕玉兰心里有了一丝安慰,家里的生活困难已由社区的党员们帮忙解决了。社区党总支开展的争做“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把创先争优活动变成一件件为民办的实事,温暖着社区百姓。 社区居民的需要,就是党员服务社区的内容。2011年以来,党员们按照社区党总支开展的“五带头”活动的总要求,成立了包困难户、包治安巡逻、包环境卫生、包邻里和睦、包青少年教育的志愿者队伍,并向社区群众公开承诺“有困难找党员”,  相似文献   

7.
吴文清 《社区》2008,(6):20-21
“喂,是社区服务队吗?我是2号楼202门的马阿姨,我想麻烦你们给我买2斤鸡蛋,5斤大米,还有1斤韭菜。”“好的,您就在家等着,一会儿我们就把东西给您送去。”马阿姨求助的社区服务队是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街道西洼地社区的党员义务购物服务队。自从服务队成立以来,不辞辛苦地为老人们服务,老人们再不用为买菜、购物发愁了。  相似文献   

8.
彭书会 《社区》2012,(10):39-39
人常说:“家有老,是一宝”,作为一名社区民政专职工作者,面对占社区人口1/3的老人们,我感觉自己好像走进了社会资源的宝藏库。社区是个大家庭,我戏称我们社区的老人为“社区宝”。在与老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常常被社区老人们发挥余热的事迹和精神感动,其中有几件小事,总是让我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9.
李文静 《社区》2014,(7):41-41
“赵大爷,您买菜去啊!”“王大妈,您吃了吗?”“李阿姨,卫生通知贴了吗?”“刘姐,舞蹈队的活动可别忘了。”……每天上下班的路上,我总是一边走着路,一边跟大爷大妈们打着招呼。到司空社区工作将近一年了,我与居民们越来越熟悉,每天都感觉是那么亲切。社区的工作很平凡,很琐碎,然而就在这平凡和琐碎中,有很多值得体会的、有趣的、温馨的故事,让我感到了责任和幸福!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被当作“骗子”的经历。  相似文献   

10.
范晓璐 《社区》2013,(3):48-48
这位被居民们称为“健康守护神”的老同志叫叶如陵,他和雷锋是同龄人。31年前,他克服了一切困难坚持在西藏工作,把整个青春献给了西藏的百万翻身农奴和医疗卫生事业。2000年10月,他又怀揣着“老西藏精神”退休回到了北京,回到了自己居住的社区——一朝阳区香河园街道西坝河西里社区。看到北京各大医院里像他这样的医生有很多,而社区里较少,叶如陵下定决心,要留在社区,做一个社区志愿者和社区保健医生,为社区居民免费看病和咨询。  相似文献   

11.
祁建 《社区》2008,(12):12-15
2007年,北京市许多社区居委会的宣传栏悄然发生了一个变化。居民们发现宣传栏里“片儿警”公示牌的旁边,挂上了一块“片儿医”公示牌。上面不仅印有社区全科医生的照片,还写着医生手机联系电话,并注明24小时开机。  相似文献   

12.
楼下贴了通知:“周末组织老人们去郊区蔬菜大棚参观,希望有车的邻居提供帮助。”落款是“××社区”。我赶紧报名,老公笑我:“你手那么‘潮’,敢去郊区吗?”我说:“算你说着了,给你报的名。”我很乐意为不认识的邻居们服务,因为志愿者是传递温暖的天使,他们让社区成了温暖的家。  相似文献   

13.
说起社区里的“老娘舅”人们就会想起那些居委会里的“婆婆妈妈”们。她们经常扮演矛盾调解员的角色,极尽苦口婆心之能事,直到双方重归于好。可是,如今的“老娘舅”们却不再是过去的那番婆妈了。这也许归功于近年上海市对社区管理干部的培训。经过培训,老妈妈们的工作方式可是越来越讲究了。  相似文献   

14.
王新会  宋平  魏敏 《社区》2010,(4):19-19
在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龙山路街道荣华里社区,听到居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有困难,找社区党支部”。居民们为什么如此钟情于社区党支部?社区党建与居民生活脱轨的现实问题,在荣华里社区是如何解决的呢?  相似文献   

15.
小陈 《社区》2013,(4):30-30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时时处处发现“微”的字眼,“微电影、微语录、微评论、微小说、微视频、微幽默”。跨入“微时代”,社区的角色也悄然发生转变。2012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北干街道中誉新城社区开通了“北干街道一中誉新城社区”新浪微博、社区QQ群和社区博客,让居民们能实时了解到社区的各类活动和相关的法规政策,也进一步加深了社区与居民之间的沟通了解。通过一年的努力,“社区微博”受到了居民们的欢迎和好评。  相似文献   

16.
李鸿军 《社区》2013,(31):27-27
在湖北省丹江口市的社区里活跃着一支网格服务队伍,他们大多是从丹江口市近两年应届或往届大中专学生中遴选出的社区工作人员。因为天天与社区居民打交道,他们被居民亲切地称为“社区格格”。他们承担民情调查、政策宣传、矛盾排查等职责,只要群众有困难、邻里有矛盾,队员们第一时间赶到解决问题。这种“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的格局被老百姓欣然接受,并从中享受着网格化管理带来的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17.
杨炳珑  周永 《社区》2009,(16):16-17
“为了鼓励10岁的残疾儿童满海涛小朋友鼓起勇气,战胜自我,75岁的王开明老人在淄博市社区志愿者协会现场会上把自己精心制作的一件艺术瓷盘赠送给了他。”看着刻有“身残志坚”字样的艺术瓷盘,小海涛的妈妈含着眼泪对记者说:“谢谢这些志愿者们一直以来关心我们,帮助我们……”这是记者在山东省淄博市社区志愿者协会现场会上经历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18.
社区的微温     
吟秋 《社区》2006,(15)
社区布告栏贴了通知“周日组织去香山登山赏梅,费用自理,大约××元”,上班前看见这个通知心我里觉得很温暖,大家喜欢有组织的活动。每每看到这些通知,就会想起去年夏天社区里组织的那场“联欢会”。那天晚上小区花园中热闹非凡,飘着气球、插着红旗,横幅上写着“社区消夏联欢会”,男女老少围了好几圈。有女声合唱,木兰扇、长剑表演,还有小朋友滑轮比赛,老年人太极拳表演……演员们都是半熟睑的邻居,虽然水平一般,但掌声热烈。  相似文献   

19.
胡跃忠  贾云  邓丽娜 《社区》2014,(12):15-15
“小桥流水人家”是姑苏古城的特色,但也是社区建设的瓶颈,因客观条件所限,江苏省苏州市17个街道171个社区中能在办公场所、硬件建设达到“三星”标准的委实风毛麟角。多年来,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们“居斗室而理万机,步陋巷而慰百姓”,但关注他们“小场所、大作为”的社区实践,也就解密了姑苏社区建设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20.
童秀萍 《社区》2012,(21):52-53
会跳舞、能耍拳、爱收藏……有一技之长的居民别藏着掖着了’赶紧到浙江省诸暨市暨阳街道望云社区秀秀自己的绝活,那里的“草根文化传播室”已经正式对居民开放了。市民学校、社区人口学校、老年学校、社区科普站、社区图书站、多媒体活动室、远程教室以及2000平方米的三角广场都是草根们展示自我的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