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的语境下,传统村落的经济、权力、制度等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传统音乐与村落社会结构血脉相连,村落社会结构的变化让传统音乐有了新的功能与内涵。本文以村落社会结构的角度研究重庆市彭水县鞍子苗歌,由此探究苗寨的社会变迁,厘清苗歌的变化发展,从而为新时代语境下鞍子苗歌的传承寻找契机,为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西北地区具有典型性的甘肃天水伏羲庙会和青海花儿庙会为例,分析了庙会这种不同于纯粹宗教和仪式的活动特点,并将其对当代社会治理的价值做以阐述.  相似文献   

3.
以"庙会传承"为主题词搜索选取中国知网2005—2019年的研究论文进行分析,发现对"庙会传承"的研究主要从"功能与机制""传承对象""传承主体"的角度进行,具有以个案研究为主、当代性、反思性与实用性的特点,但还存在研究视角不够宽广、思考不够深入、类型研究或比较研究较少的缺陷.未来,在进行个案调查的基础上,对庙会的传承...  相似文献   

4.
科举与传统客家村落社会--以闽西武北村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往的村落社会研究中,很少见到有关于科举的论述.而以往的科举研究也很少涉及村落社会,且多从文献出发,缺少田野调查的资料.本文试图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历史文献,以闽西武北客家村落为例,就科举与传统村落社会的诸多关系做一考察.文章认为,科举对传统村落社会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举凡传统村落的乡塾村校、社会结构、对外交往、社会观念、社会风俗都打上了科举的烙印,渗透着浓厚的科举色彩.  相似文献   

5.
远去与归来构成了一种方法论,这种方法论超越了乡土社会研究的村落传统.村落从来不是局限在村落的范围内的,通过行者的远去,村落的边界得到了跨越.同时考虑到归来取向的村落研究与远去取向的跨村落研究,一种田野民族志的方法论才堪称完整.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西北地区具有典型性的甘肃天水伏羲庙会和青海花儿庙会为例,分析了庙会这种不同于纯粹宗教和仪式的活动特点,并将其对当代社会治理的价值做以阐述。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性与乡村地方性的交融中构建出的村落秩序一直都是乡村问题研究关注的焦点。作为村落社会行为主体的乡民,其行动能力一致性的程度成为村庄秩序构建的基础。这就使得对乡民的统一规训与宰制成为村庄秩序构建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个集体化村落乡民行为规训手段的描述与分析,探讨村落社会整合与秩序构建的动力机制。从类型学意义上讲,这种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再集体化"乡村社会场景中村落秩序与社会控制的讨论,有助于我们在构筑村落社会秩序时多一些理性的思考与判断。  相似文献   

8.
刘朝晖 《民族研究》2005,1(3):94-102
本文回顾和反思了社会学和人类学对村落研究的经验,检讨了其中的理论得失和方法论上遭遇的挑战。文章认为,已有的村落社会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于村落社会的民族志以及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来的“问题意识”和理论对话。笔者认为,民族志研究要秉承三个原则,即民族志的“问题意识”、民族志的时空构架以及民族志的“人本问题”。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未来对村落社会的研究应该在“超越乡土社会”的基础上,走向更高层次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对话。  相似文献   

9.
在嘉绒藏族的原生态文化中,独特的姓氏制度可以追溯每个家庭及其成员的父系来源,实现父系继承关系,这是姓氏制度的内在功能;以"房名"为血缘特征的姓氏文化和联姻形成的姻亲关系,成为村落社会中的二元亲属关系,通过亲属关系结成了村落社会的互助网络,这是姓氏制度的外在功能.在传统的村落社会中这些具有原生态的文化特征作为嘉绒藏族的文化认同现象,迄今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变迁和人口流动影响下,蒙古族村落社会富余劳动力群体婚姻家庭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由男女比例失调引发的男青年结婚难、彩礼飞涨等现象已成为当今蒙古族村落严重的社会问题;结婚成家者也面临婚姻质量低下、离婚风险大等问题.这些问题对民族社会良性运转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藏北牧区过去不存在村落的形态.在经历了新的社会组织体系的建构和草场使用权由集体到户的权属继承关系的推进,使原有的定居点出现清晰的行政和草原边界,从外部整合形成村落.当牧民以定居为常态,固定的房屋完全取代帐篷的居住模式后,原有的定居点与村落有了明显区分,同时村落社会的礼仪和公共仪式建构,增强了牧民的"我村"意识,从内部整合形成村落.藏北基层在内外整合下完成了定居点向村落的嬗变.  相似文献   

12.
村落是中国社会结构的细胞及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的载体。中国村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与源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魂,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虽然传统上的人类学研究大多也以一个社区或一个村庄为研究区域,具体到中国的实际,尤其是当下我国西南省份的传统村落已纳入到住建部等部门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民族地区特色村寨已纳入省级保护绿色发展道路之背景下,对村落的研究就有了特殊意义:其核心是保护传统文化,根本是保护人。为此,本研究立足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基于社会人类学与新近之文化熵和弗兰肯斯坦鹰理论,论证中国西南所赋予村落人类学研究的区域性、必要性与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奥拉是甘肃N县半农半牧区藏族传统村落社会内生的、轮流当值的一个功能性组织.其在藏族传统村落中参与宗教及世俗事务的各项管理,从而形成了一个在国家权力保障下的村落内部“双轨制”管理模式:世俗事务的管理模式村长-奥拉-群众;宗教事务的管理模式阿奈-奥拉-村民.为此,奥拉便成为藏族传统村落里村长与阿奈权力的实施者,村规民约的执法者,集体活动的组织者.为维护当地社会秩序,规范社会道德,增强村落成员间的凝聚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土族村落的空间结构及土族的空间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村落景观是文化观念的物化表现,它受到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本文对土族村落空间结构从村落与村落之间、村落内部、庄廓及其内部三个层次进行分析,最后讨论了村落的同心圆结构。村落空间结构存在的一定意象可以让我们用与其相对应的“语言”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5.
以内蒙古巴林右旗2007年农历6月15日庙会为个案,对当前内蒙古藏传佛教庙会的民间仪式进行了描述.说明庙会中民众的行为并没有单单建立在私人信仰的层面,而是建立在对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愿望的实际欲求中;正是民间信仰塑造了为生存需要支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间;人的社会行为是理性的,人为实现目标的最大化而不断做出的理性选择,使他们不断地形成新的目标,构成新的行为,从而影响了社会变迁的发生;在对仪式的研究中,西方人类学家有神圣与世俗的划分.作者通过田野调查,得出的结论不是神圣与世俗的剥离,而是神圣与世俗的关联.  相似文献   

16.
李超  蒋彬 《民族学刊》2018,9(3):16-24, 97-103
为及时分析与总结当前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采用分述法和比较法对现有文献综合梳理,发现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对西南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特点与价值、时空分布、保护与发展、保护与旅游以及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村落保护模式与机制等诸多方面,涌现出如羌族传统村落呈现“高密低疏”的特点、保护的实质是对传统村落发展的干预或调适等众多研究成果,但当前研究在针对村落的主体性研究、运用学科交叉理论和凝练普适性保护理论与方法等研究方面仍有待深化,而传统村落安全研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及交叉学科研究等有望成为未来西南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7.
典型村落经济社会转型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多年来进行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典型村落调研为基础,对1978年以来典型村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特征、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认为村落经济社会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是可行的,其最终建立的是各村落协调发展社会和谐的经济格局.  相似文献   

18.
从仪式角度实地研究少数民族体育,在我国体育科研中可谓是一项创新研究.这是一种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不足和相关研究的成功经验中得出的"自下而上"的研究思路.通过对瑶族长鼓舞的历史渊源、活动内容与结构、文化特征的分析,重点论述了仪式性少数民族体育在构建和谐村落中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一个安置在广东的三峡移民村落白村首任村长上任、下台的调查与分析,探究了移民村落的乡村权力"博弈"过程,以及这种乡村权力与移民适应的关系,指出帮助移民获得适当的社会资本是帮助移民更好地适应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20.
村落建筑文化遗产的开发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在政府管理者自上而下的建设下,作为公共生活空间的村落传统建筑遗产在功能上呈现历史性的转变。本文以浙江省金华市澧浦镇琐园村个案为探究对象,对比了该村村落公共建筑从传统的"祠堂"到现代的"文化礼堂"的功能变迁,并在"乡村旅游"和"遗产运动"的大环境下,反思村落建筑遗产的主体性,从而为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