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效率面前,麦客已经不属于这个时代,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机械一茬茬收割殆尽。笔者所做研究目的其一在于谱写"回乡麦客"群体的生活史,凡是平民百姓,在历史之中甚少留有痕迹,或是雁过无痕,或是留有只言片语,但是草根历史恰恰是我们社会生活的最真实状态,笔者所做不在于其他,只为证明"回乡麦客"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地区,曾经以那样的方式,真实地存在过;本次研究目的是从组织学的角度出发,了解"回乡麦客"的自组织行为,分析"回乡麦客"群体组织内部的运行方式、沟通方式、不同组织之间的沟通方式等,为"回乡麦客"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在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分类研究时,提出了著名的格栅,群体图式.论文通过分析道格拉斯的相关著作,分析格栅和群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嬗变,以及道路拉斯等学者在对格栅/群体图式不断修正和完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并检视这一图式如何从仅仅作为一种文化认知方式上升为一种文化理论的.最后,论文探讨了这一图式所具有的解释力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蚁族"形容的是低收入聚居群体.在社会经济两极分化越发严重的今日,针对"蚁族"这一群体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国内外针对蚁族生活现状所进行的讨论研究,主要涉及蚁族群体的心理、住房、创业、职业、教育水平等方面.本文从中国梦视域下蚁族群体面临哪些问题入手分析,在厘清问题中提出缓解蚁族现状的有效措施,并总结蚁族促进中国梦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二战之后,西方各民族国家中产生了大量外来移民群体.这些外来移民群体和其他少数族裔群体不断从内部向西方各民族国家提出权利要求.这使西方各民族国家不得不放弃"单一民族"的民族国家建构模式以及同化政策,转而采取更为宽容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以满足各族裔群体的权利要求.此举引起了很多人对民族国家会走向衰微和终结的担心.但事实上,民族国家并没有走向终结.其原因在于,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本身就是民族国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重新建构的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少数群体的权利要求,促进了多元文化国家内部的整合,使得民族国家的建构更为深入.  相似文献   

5.
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是从迪尔凯姆和韦伯解释社会所依赖的路径和视角之不同来看待他们在方法论上的差异.而笔者认为,尽管迪尔凯姆和韦伯在社会学的整体方法论上迥然不同而导致各自解释"社会"的范式也有明显差异,但他们终因"社会学"的学术范畴走到一起.因此,本文拟在分析二者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沟通二者的桥梁,为避免新时期社会学方法论走向两个极端提供一种理论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瑶族崇拜社王,有较悠久的"做社"(祭社)历史."做社"是一种民间宗教仪式,同时也是宣讲习惯法的一种方式.广西金秀郎庞瑶族在20世纪50年代停止举行"做社",至80年代末恢复.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对"做社"活动的描述,讨论现代化进程中瑶族习惯法的保留与变迁,分析现代化对瑶族习惯法的具体影响,探讨现代化变迁中瑶族习惯法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汉人社会的"减肥瘾"的表征特点,呈现"减肥瘾"者可能遭受的身心健康损害.通过对比"减肥瘾"与厌食症的异同,剖析"减肥瘾"的成因及"减肥瘾"者的群体特征.最终在于说明中国的各种减肥现象依然源自古典的"自然"观,却终因个人与群体的内在心理与外在实践之"整合",产生了地方人们认可或不认可的多种身体文化展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西北弓村"转灯"仪式的实地研究与描述,分析了仪 式在社区社会资本创建中的意义,认为社区民间仪式促进了居民之间的交往与沟通,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参与、合作水平和自组织能力.文章同时指出,社区仪式的衰退会造成社区社会资本的缺失,只有通过仪式创新或创建其他形式的组织或活动,才能从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缺失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考古类型学是考古学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与地层学构成了中国考古学的两大理论支柱.类型学研究主要在于能够找出物品形态变化的逻辑过程,找到蕴藏在这些差异中的文化意义.运用类型学方法不仅仅可以区别物质文化表象的差异,更重要的还在于运用它可以把握住文化内在的有机联系,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分析归纳到综合提高的认识过程.考古学是用看得见的实物资料研究看不见的内容,即"透物见人",而类型学在存在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之间充当着桥梁作用.然而,在解释某种器物所代表的具体历史意义、古人的审美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社会制度等问题时,类型学也有它的局限性,要借助于历史学、民族学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史进行补充.随着理论与实践的逐步发展,类型学也面临着改革与调整,要做到在充分肯定其价值的前提下使类型学理论与方法得到更好地发展,与"人本主义精神"相结合,为研究人类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民间口头叙事是一个群体在特定历史情境下所建构的一种历史记忆与历史表述.它是群体对所记忆的历史事实的理解和阐释,是为强化群体认同和巩固群体凝聚而进行的策略性表达.本文通过对一个彝族撒尼村寨世代相传的地方性传说的文本分析,揭示了月湖村人对本村寨历史的集体记忆和革根阐释,进而说明"小地方"的口述吏不仅隐藏着"大社会"的宏大历史叙事,而且表达了村寨共同体以及家族力量时村寨象征性资源的争夺与平衡.  相似文献   

11.
藏品和观众是实现博物馆社会功能的两个关键性因素,讲解是搭建两者沟通桥梁的重要媒介.好的讲解服务应该是建立在对藏品信息的深刻认识和全面解析的基础上,对观众群体进行科学的划分,并选取适合的讲解元素和方式,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服务.本文从讲解所涉及到的藏品与观众等博物馆学基本理念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结合笔者在本馆的讲解工作实践经验,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详细说明和论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澳门历史演变过程来展现中西两大文明碰撞、交融的真实情景,说明澳门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不同文明、不同民族和平共处的典型,即澳门模式.澳门模式的存在有力地证明了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实乃难以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13.
"雍仲"符号文化现象散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来,学界对“雍仲”符号的叙述有不少文章论著可资参考。根据笔者所掌握资料,国内对这一符号进行较全面研究、罗列资料较齐的论著当推王克林先生发表于《文博》杂志1995年第3期上的《“”图像符号源流考》一文。除王先生的这篇文章外,笔者在其他书刊杂志上也翻阅过一些材料,但都没有像王先生这篇文章内容全面,论证严谨。本文结合上述有关材料,尤其是结合反映于藏族文化中的有关这一符号的材料,拟对雍仲符号在藏族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一次尝试性的探索。其目的在于抛砖引玉,求得今后对这一符号较为客观真实的探讨与解读。…  相似文献   

14.
生存的"焦虑",即个体无以实现其目的同时又不能放弃对这一目的的追寻的状态,是卡夫卡小说的基本主题之一.并且这种生存的"焦虑"与后来的存在主义哲学所探讨的"焦虑"是相通的.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个体,定然总是感到孤寂、烦恼、痛苦、焦虑的.但是,卡夫卡对主人公的这些情绪与感受并没有做任何的直接描写.通过此一方式以及非全知全能叙述视角的选取,卡夫卡造成了读者期待的未被满足与心理失衡,让读者产生了类似的"焦虑"情绪体验与心理反应.读者外在、显露的"焦虑,,体验与心理反应又激活了主人公内在的、隐伏的"焦虑"情绪体验与心理反应,并使后者以一种无声无言的方式更清晰地凸现出来为我们所体验到.它取得了一种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5.
"嚼酒"民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嚼酒"是人类利用唾液发酵的原理来做酒,是最原始的做酒法之一.在中国历史记载中,只有魏晋南北朝时的勿吉族和自明代始台湾岛的原住民使用这种独特的造酒术.本文在材料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嚼酒"民俗的产生、发展至湮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南岛语族"起源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岛语族"的起源课题在中、外学术上都有很长的探索历史,西方学者主导的太平洋跨界民族史学研究主要着眼于"今南岛语族"人群的语言学视野,而从所谓"今南岛语族"生存的空间范围去寻找"原南岛语族"的文化起源,忽视了现今已经消亡的、但在壮侗语族和闽、粤等汉语方言中尚保留浓厚的"古南岛语底层因素"的华南地区的材料.我国学者主要是在中国民族史的学术框架中探讨"南岛语族"的文化来源,站在华南百越民族史的学术视野上,充满华南大陆向海洋单线传播、扩散的观点."南岛语族"的起源研究,必须从包括华南在内的亚洲东南海洋地带土著文化史的宏观格局中认识,从历史学、史前考古学、民族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等多学科视角的综合考察,才能得出接近历史真实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文语境的"族群"与"民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族群"、"民族"等术语在中英语境中使用的规定性问题.有关术语的使用,在不同的场合规定性有所不同.所以,对它们的理解和对译不仅应考虑到术语发展的历史和学术脉络,而且还应看到是谁在使用和操作它们.因为,在学术场合和在公众话语里,它们的规定性差别很大.虽然许多人类族体认同的核心内容都是某种"原生"的叙述,它只能说明人类需要某些精神上的东西来加强群体内聚力,而与族体的恒久性毫无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的研究中,格萨尔是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一直是众多学者所争论的问题.而且,在藏文史书中,对格萨尔又有几种不同的称谓.为了寻根究底,追溯历史依据,笔者查阅了手头仅有的部分藏文历史著作.现将其中有关格萨尔的记载摘录出来,供大家作为研究的资料,同时也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分析.一、藏文史籍中的格萨尔1、敦煌藏文历史残卷中的格萨尔  相似文献   

19.
土族是全国56个民族中人数相对较少的民族之一,"班斯纳得那"是土族民间信仰活动的重要内容.目前,在有些土族聚居地,还保有这一古老的文化遗存.几年来,笔者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思考,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班斯纳得那"的文化蕴含进行了分析、整理,认为现在的"班斯纳得那"中尽管有其他民族文化的成分,但仍保留了大量古老的土族文化成分,对土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家认为,中国古人类学的"多地区连续进化说"是一种意识形态研究,目的在于虚构和想象中华民族的久远历史与当下认同,以致于沦为一种民族-国家建构的官方工具,从而达成对其"去客观化"和"去科学化"的目的.本文对其产生与发展的脉络简要考察后发现,这一学说完全建立在现有出土化石基础上,而且是中外数代古人类学家百年努力的结果.文章最后指出,认为"多地区连续进化说"含有民族主义话语实际上是一种西方对东方的想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