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古代起代代相承生活在草原上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哈萨克族是一个世代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他以草原文化为依托,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马文化"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本文以草原文化为依托,以"马文化"为线索,从民族传统文化、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以及文化变迁三个不同视角对哈萨克族"黑走马"进行了分析、阐释。  相似文献   

2.
草原和马作为草原民族的文化象征,常常以自然意象出现在草原民族题材电影中,形成了草原民族题材电影中具有特色的草原和马文化.主要探讨作为意象,草原在影片中采用的常见的叙事手法以及马在影片中体现的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3.
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地方民众的集体性格、共同气质,具有薪尽火传的内在生命力.中华大地上农耕民族的春节体现了农耕民族守秩序,讲道德的特色,而草原上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则体现了他们与马的关系,诠释了草原民族对力的追求.通过横向比较他们的节日,探讨节日背后的文明内涵,透视区域经济、民族性格、文化特色等,我们能真正体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相似文献   

4.
民族院校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重要阵地.在高校如何打造"情感深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与时俱进"的民族团结进步文化,三峡大学民族学院的特色探索和实践,给予了很好的阐释. 近年来,该学院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以"团结包容,共荣共进"为主旨,围绕"创新包容、文明生活、健康成长"主题,以"上好五节课"为抓手,以开展"校园里的民族风" 主题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文化引领和服务"为延伸,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与构建和谐校园有机结合,有效拓展了校园文化的育人途径,探索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思想教育新模式,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素有"马背民族"之称,以马为载体和象征的蒙古族马文化渗透在蒙古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更是融入了蒙古人的精神世界。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产生变化,蒙古族马文化也不例外。本文将以蒙古族马文化为研究对象,探讨蒙古族生产生活变迁下的蒙古人与马的互动变化,试图指出以马文化为代表的蒙古族传统文化逐渐趋于减弱或消失的原因、影响以及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6.
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地方民众的集体性格、共同气质,具有薪尽火传的内在生命力。中华大地上农耕民族的春节体现了农耕民族守秩序,讲道德的特色,而草原上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则体现了他们与马的关系,诠释了草原民族对力的追求。通过横向比较他们的节日,探讨节日背后的文明内涵,透视区域经济、民族性格、文化特色等,我们能真正体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大庆市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其文化主要有三种形态:一是土著文化,即草原文化;二是移民文化,即农耕文化;三是工业文化,即近现代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大庆市在发挥工业文化主导作用的同时,要重视农耕文化,尤其要研究和重视草原文化的民族特性,从蒙古族所处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文化、民族特点等实际出发,依托和借助于地域的和民族的载体与形式,使草原文化不仅在传承中发展,也能在与农耕文化、工业文化的交融中更新.  相似文献   

8.
"乌日贡"大会是以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为背景,以表现古今赫哲人生产生活为主题,集民族民间文化体育项目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节日.在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逐渐成为濒危文化遗产之际,"乌日贡"大会无疑承载着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任.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调研"民族娃娃"产品和借鉴知名公仔玩偶产业开发模式的基础上,对"民族娃娃"原有发展模式进行优化,提出"民族娃娃"产业化综合发展模式,即依托云南本地区的文化资源、社会资源以及自然资源优势,以"民族娃娃"为主体产品,在产品品牌的强力推动下,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通过广播影视产业、云南旅游产业以及其他消费衍生品的带动,探索出一条特色产业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土族是全国56个民族中人数相对较少的民族之一,"班斯纳得那"是土族民间信仰活动的重要内容.目前,在有些土族聚居地,还保有这一古老的文化遗存.几年来,笔者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思考,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班斯纳得那"的文化蕴含进行了分析、整理,认为现在的"班斯纳得那"中尽管有其他民族文化的成分,但仍保留了大量古老的土族文化成分,对土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独特的生活环境,造就了独特的草原文化系统,作为草原骄子的蒙古民族深受环境的陶冶和启迪,在承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系统的基础上,经过本民族长期的开拓和实践,创造出灿烂的富有草原色彩的文化.阐述了蒙古族木制工艺产生的社会环境、种类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面临经济发展的困境,凤县政府提出"弘扬羌文化、回归羌族故里"的旅游业发展思路,并出台了恢复居民羌族身份的新规定,引起了当地民众和外部媒体的广泛关注.这其实是在民族国家框架内地方根据国家政策导向所作出的逆政策思路的一种应对.中国的民族政策根本上是以民族文化为载体,通过政治身份合法化、经济发展倾斜化,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国家整合.而这种作为设计结果、构想产物的政策一旦实施,随即就变成了一种诱因,推动着非少数民族地区寻找文化依据,来建构历史根源和外在表征,变成一场由"情境论"驱使的挖掘文化"根基"的地方性运动,以此获得政治资源与经济资源.  相似文献   

13.
饮食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是研究各个民族或群体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食生产、食生活及相关的文化现象,包括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涵,应用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跨学科综合性地研究人类生活的饮食和饮食行为.草原饮食文化是站在饮食人类学的视野中,研究草原地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饮食生产、饮食生活、饮食行为、饮食理论、饮食相关的文化现象等,将之上升到学科的角度,这样更有利于把握和系统地研究.草原饮食文化的研究,将有助于推动饮食人类学学科的发展,并对人类学的中国化研究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还会深化对草原文化的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14.
赫尔德的"文化民族"或民粹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赫尔德将复数的文化观念引入德意志的思想体系,并且将语言、文化、历史与民族等相互关联的问题勾连成一体.他成为处于两条分水岭之间的人物,一条是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运动的分水岭,一条是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分水岭.赫尔德对民族文化,尤其是民歌、史诗,一生眷恋,文化意义上的民族被他视为真正的社会实体.这使得他的理论在其身后复杂的历史环境中被涂抹上政治色彩,"文化民族"逐渐被演化为激进的"民族主义".这一结局有违赫尔德的初衷.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作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构建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态格局,是历史存在,也是当今的现实状态;它更是中国文化艺术在全球化背景下朝着"存同求异"、"各自实现"、"求异创新"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性、重点强调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当下,民族地区真正原生态的审美活力与审美形态的文化艺术元素,已成为现代人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的独特性特征和不同生产形态是造就蒙古族审美文化模式的母体元素,是草原游牧民族审美理想的最终归宿和不竭的艺术创作源泉。蒙古族的宗教信仰、语言、风俗、习惯、生活等民族文化因素,是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得以成型并且固化外显和承传的重要载体和土壤。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各族人民都为创造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元代以后 ,数十个民族一直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大家庭里。少数民族间 ,以及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有的民族间的关系可以说渊源流长、影响深远 ,蒙古族和藏族两个民族的关系就是这样。蒙古族和藏族在中国历史上都是起过重要作用的民族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历史悠久 ,有高度发展的文化。蒙古族可以说是我国北方广大草原的悠久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 ,是草原游牧经济文化的代表 ;藏族是世代繁衍生息在青藏高原的民族 ,是高原农牧结合…  相似文献   

17.
香格里拉四川片区不仅具有世界级的旅游资源,而且还是罕见的多民族聚居区和文化汇集区.人们在普遍关注该区域的生态旅游资源时,却忽略了该区域独具魅力、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资源。那么,如何挖掘和展示该区域丰富的多民族文化资源呢?笔者认为:通过开发该区域的旅游产品,以多民族文化为依托,分步骤分阶段有条不紊地来展现,不失为一计良策。  相似文献   

18.
试论青海民族文化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思想是青海民族文化的共同特征.我们应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吸取其积极成分,并与先进文化相融合,形成合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9.
乌兰牧骑,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为开展牧区的民族群众文化工作、活跃民族群众文化生活而设立的综合性基层文化事业机构。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这个文艺群体逐渐成长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担当了光大草原文化的积极推手。乌兰牧骑最初是"内蒙古自治区创立的旗县综合性的文化工作队,以演出为主,兼做宣传、辅导、服务工作。乌兰牧骑坚持深入农村牧区最基层,在农牧民中间扎下了根,受到各族群众的热烈欢迎,被誉为‘草原文化轻骑队’。"  相似文献   

20.
"南岛语族"起源研究中"闽台说"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南岛语族"起源研究中,语言学的实践多局限于今南岛语族族群分布范围,忽视了华南上古百越这一重要的古南岛系统文化.最近的民族考古学研究又将"原南岛语族"文化说成是闽台沿海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的大坌坑文化和富国墩类型,与百越一南岛一体化的民族文化格局和我国大陆东南到东南亚、太平洋群岛间土著民族考古文化的统一性不相吻合.将富国墩类型之后东南沿海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昙石山文化等说成是"南岛语族"文化的终结、"汉藏语族"文化的开端,更割裂了东南史前、上古土著民族文化发展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