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由王国维运用文献学、考古学研究历史的“二重证法”,推衍到现在史学界交错运用文献学、考古学、民族学研究历史的“三重证法”,是治史方法上的一大进步.为此,本文略表诌议.一、文献学、考古学和民族学及三者关系中国古籍文献源远流长,从文字创造发明到书籍产生发展,经过历代学者、文人年年月月的文苑躬耕,集成汗牛充栋的古籍文献.1979年《北京图书馆通讯》第1期载杨殿《谈谈古籍和古籍分类》对现存古籍作了大致估计,认为“可能有十五万种左右”.其中,《中国丛书综录》所收子目计38891种;《丛书综录》未收清以前单刻本、佛经汇刻及新式丛书以及待补入的丛书所列子目,估计有2万多种;孙殿起《贩书偶记》及续编,所收清代以来著述计有2万余种;《贩书偶记》未收的清代著述,估计还有1万余  相似文献   

2.
我国历史上著录最详尽、收集最丰富的古籍丛书目录——《中国丛书综录》(以下简称《综录》)重印了。这对科学研究工作来说是增添了检查的工具,使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近半数可  相似文献   

3.
《苍霞草全集》是晚明叶向高的一部诗文集,天启间刻本,由于内容涉及建州史事,在清初修《四库全书》时列为查禁销毁之书,世之传本极少。谢国侦先生在撰述《增订晚明史籍考})时,只查阅到美国国会图书馆善本书目中伊《续纶扉奏草》十四卷,《后纶扉尺续》十卷”,系全集的零本。谢先生叹息道:“古籍沦亡,考史者无微,可胜法叹!”①但实际上国内图书馆仍有珍稀藏本,福建师大图书馆即藏有一部。近年来,福建省文史研究馆为抢救地方珍稀古籍文献,编辑《福建丛书》,《苍霞草全集》被列为《丛书》第一辑第二种,由杨州广陵古籍刻印社根…  相似文献   

4.
现行十卷本《吴越春秋》考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赵晔的《吴越春秋》在唐以前的史籍目录中,都记为十二卷.宋代开始出现分歧.《宋志》录《吴越春秋》十卷.目前所知《吴越春秋》最早的刊本是宋代汪纲刻本,著录在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中,其后继有元大德十年刻本.这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本子,书中有徐天祜序和音注.后代刻本多以元本为据,一般是十卷本.明清几部重要的藏书目如万历间徐(火勃)《红雨楼书目》"旁史类"、祁承业《澹生堂藏书目录》"霸史类"、高儒《百川书志》"杂史类"等,皆云赵晔撰《吴越春秋》十卷.从《汉魏丛书》起,出现了六卷本《吴越春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汉魏丛书》所载,合  相似文献   

5.
刘氏父子的功绩在于他们在校勘整理古代典籍的基础上 ,创立了撰写叙录、大序、小序的方法 ,编辑综合性分类目录、著录了数以万卷计的图书。此后 ,历代王朝都效仿他们的方法整理图书 ,编撰书目。刘向所写的“叙录”更寓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重大作用 ,成为后世解题目录的开端。本文从刘向、刘歆叙录体的创始作用、方法和发展变化入手 ,分别以不同体裁的三种解题形式为代表 ,揭示古籍目录与古代学术的联系 ,从而说明叙录体的传统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典籍通过中日文化交流的各种渠道传播到日本,曾对古代日本社会和日本文化的发展进步,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中国典籍传入日本后,往往迅速以传钞、翻刻、注疏、释解等形式,进一步流播开来。所以,流传于日本国土上的汉籍,既包括由中国输入的典籍,也包括中国典籍的日本传钞本、注释本和汉籍日本刻本(即“和刻汉籍”),甚至包括部分日籍学者用汉文著作的典籍。汉籍在日本流  相似文献   

7.
王震 《文史哲》2022,(2):116-126+167
《六韬》内容的完成,当在战国时期,与齐国稷下学宫有关,但汉初并无完整的《六韬》,而仅有《太公》诸书中以《豹韬》等为题名的数篇或数组文章以及《太公阴谋》《金匮》等,彼此相对独立,经过彼此交叉和分化重组的演变,直至东汉才渐渐整合。经统计《中国兵书总目》《中国古籍总目》著录信息及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数据库所录条目,并综合出土简牍、敦煌写卷、西夏译本以及《群书治要》节录和清人辑佚的文本,可知今存《六韬》版本接近200种。今将其划分为白文本、注解本、节录本及出土文献四类,根据笔者调查目验并校勘文字的情况,择其具有代表性者逐一详考,并著录其网上全文阅览路径及影印信息,以供学者参用。  相似文献   

8.
日本所藏中国书籍及中国研究著作,堪称世界之最。众所周知的《游仙窟》、《一刻、二刻拍案惊奇》即是从日本传入中国的。日本江户时代汉学家林述斋曾将中国佚失、日本尚存的汉籍编成《佚存丛书》,一帙十册。1924年商务印书馆曾将其影印。然而其中所收恐为极少部分。学校、研究机构、图书馆、博物馆及个人均有所藏,但是要理出头绪极难。这里仅将从古至今收藏中国书籍的主要文库及图书馆按笔划列出,对藏书者、藏书情况、藏书特色、沿革及今日收藏情况作简要说明,相信会对我国学界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古文苑》成书年代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古文苑》一书,世传北宋孙洙得于佛寺经龛,据说是唐人旧藏古文章。由《古文苑》辑录《石鼓文》、《诅楚文》、《峄山刻石文》的情况可知,此书并非唐人所藏,其成书时间大致应在宋代。从现今存世较为完备的宋代四种目录书籍——《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遂初堂书目》和《直斋书录解题》的成书时间和其所录书籍及南宋其他文献记载看,《古文苑》实出于南宋学者之手,其成书时间大致应在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至三十一年之间。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上·纪传类》第61页著录有"《三国志辨误》一卷。清刘履芬抄本(藏于国家图书馆)。《三国史辨》一卷,清叶名澧抄本,叶德辉跋(藏于湖南省图书馆)"。两书版本信息不全。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这两书实为一书之不同钞本,因撰文予以补正。叶德辉《郋园读书志》载"《三国史辨误》一卷。汉阳叶氏钞藏本。此书《四库全书》正史类著录,云‘不著撰人名氏’。《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已印行。而此钞本撰人题  相似文献   

11.
杜泽逊 《文史哲》2011,(5):55-59
王绍曾先生一生从事的学术工作有若干方面,成果丰富,主要成就是目录学,而无论是在目录学,还是在版本学、校勘学领域,先生的成果都主要在史部。王先生1930年入上海商务印书馆随张元济先生校勘《百衲本二十四史》,1932年至无锡国专图书馆后作《二十四史版本沿革考》,理清了"正史"版本源流,1963年经高亨先生推荐调入山东大学图书馆,1978年编出《山东大学古籍善本书目初稿》。20世纪80年代以后,王先生焕发了学术青春,相继出版了《山东文献书目》、《近代出版家张元济》等专著,而《清史稿艺文志拾遗》最能代表先生的目录学成果,堪称史志目录编纂史和清代文献目录编纂史上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2.
史部目录学是打开浩繁史籍宝库的钥匙,是读史治学之门径。史部目录在中国古代目录分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一直影响到近现代。同其他任何科学一样,史部在分类目录中也有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本文想就史部在分类目录中的形成和发展情况作一论述,以求行家指教。(-)我国历史悠久,古籍浩如烟海。为了整理浩繁的典籍,人们把书目进行综合排列、分门别类,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的科学,即目录学。随着目录学的产生和发展,史部逐渐在分类目录中形成。先秦时期,尚未有目录之书。直到公元前一世纪,随着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文化…  相似文献   

13.
十九世纪末,黎庶昌出使日本时,在他的幕僚杨守敬大力协助下,访求辑录了二十六种国内久已失传的极为珍贵的古籍,影印复刻了《古逸丛书》。李一氓同志去年在《论古籍和古籍整理》中谈到孤本、善本复印时说:“是否可以考虑在黎庶昌《古逸丛书》,商务《续古逸丛书》之后,选印《古逸丛书三编》。把不可多得的宋、元本古籍和明刊善本,都选编进去。”(见《人民日报》,1982年1月20日)因此,认真对《古逸丛书》进行研究,对我们今天整理古籍,复印孤本、善本,搜访校订古书,都有借鉴作用。黎庶昌,字莼斋,道光十七年(1837年)生于贵州遵义。〔注〕祖父黎安理、父黎恺,长兄庶焘、仲兄庶蕃都是举人。伯父黎恂藏书宏富,著名硕儒郑珍曾从其受业。莼斋六岁丧父,家贫多疾,伯父、长兄督学甚严,他与次兄每日“并案读,属文必尽夜分”(《黎氏家集·黎庶昌仲兄椒园墓志铭》),又得郑珍指导,自幼即博览群书,长于诗文,讲求经世之学,“意气迈往,不可一世”(《续遵义府志·本传》)。有“思以瑰伟奇特之行,震襮乎一时”的非凡抱负(黎庶昌《拙尊园丛稿·答李勉林观察书》)。曾国藩曾赞叹云:“莼斋生长边隅,行文颇得坚强之气。”(薛福成《拙尊园丛稿序》,又见《续遵义府志·黎庶昌传》)“笃学耐劳,内怀抗希先哲,补救时艰之志,而外甚朴讷,不事矜饰。”(北京图书馆藏《黎莼斋先生手稿》抄曾国藩上奏)  相似文献   

14.
<正> 《阙里颜太史真稿》是清朝颜光献的时文选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将该书归到经部四书类(见经部四书类第三五一八种书),这是极不妥当的。颜光猷,字秩宗,号澹园,颜子六十七代孙,康熙癸丑科(1673年)进士,选庶吉士。著有《易经说义》二卷,《澹园文集》二卷,《水明楼诗集》六卷,《水明楼制义》二卷。《颜太史真稿》即《水明楼制义》,二卷二册。前册书刊刻于康熙甲寅年(1674),是颜猷的同学诸子评选,他的胞弟颜光敏(字修来,康熙进士)参订。书名题签为《颜澹园藏  相似文献   

15.
日本学者藤田丰八博士,于1916年在中国,曾手录《宋会要·食货·市舶》一门,写本今藏于日本东洋文库。关于藤田写本所根据的底本,在中国和日本学者中,都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抄自徐松从《永乐大典》中抄出的原稿。这种说法最早见于1932年汤中所著《宋会要研究》。1936年日本学者江田忠在《徐辑宋会要稿本目录》的序言中,也提出了同样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由于著名藏书家傅增湘之孙傅熹年先生的长期宣扬和多方奔走,由清代名臣翁同和收藏,以后又被带往美国的一批宋刻古籍的祖本、孤本,已被引回故国,编为《常熟翁氏世藏古籍善本丛书》,交付出版.这是多年来古籍整理中的一次空谷绝响.这套丛书,由翁万戈先生供稿,由著名版本专家冀淑英先生撰写“影印说明”,由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题签.为使广大读者比较全面地了解这套丛书,现把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王红蕾 《理论界》2009,(11):118-119
叶景葵一生致力于古籍的搜集与整理,所藏丰富。"名从主人",《卷盦书目》从目录、版本和校勘等多方面反映了叶景葵的藏书思想。叶景葵的学术精神与研究方法对推进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顺利实施具有启发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初在宁夏灵武出土一批西夏文佛经,其中包括西夏文刊本《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批珍贵的佛经文献当年散失严重,出土后一部分文献被掠至海外,劫余之物入北京图书馆,即今天的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藏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当年流失到海外的灵武出土西夏文佛经中的精品,该文献保存完整,属于元代的善本,距今七八百年之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由于日本藏西夏文献一直没有完整公开刊布,国内学者对日本藏西夏文佛经的研究还很少,笔者在对日本藏西夏文佛经文献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比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在海内外收藏的不同版本,试就日本藏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小说(翻译小说与创作小说)究竟有多少?长期没有精确的统计。过去有许多书目虽然也著录过这一时期的小说,如徐维则的《东西学书录》(1899)、小说林社的《小说管窥录》(1907—1908)、顾燮光的《译书经眼录》(1927),但收录数量很少;收录最多的要算《涵芬楼新书分类目录》。该书收此时期的翻译小说400余种,创作小说120种,但据阿英先生说,他所知道的晚清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上,约三倍于《涵芬楼》所藏。”阿英先  相似文献   

20.
《书目答问》(以下简称《答问》)是近百年来流传很广的一部指引治学门径的目录。研究这部书的主要内容和流传过程,对于研究中国古籍的目录版本,以及将来另编一部适合我们社会主义时代所需要的古籍举要目录,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