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朱关田先生在《颜真卿书法艺术及其影响》一文.关于颜书中的“蚕头燕尾”以及《竹山堂连句帖》论断的偏颇与失误,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2.
杨泽波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1-37
刘鄂培先生的《孟子大传》是近年来孟子研究中的一部很有份量的著作 ,为孟子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其中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作者从孟子生平、原文引证、思想评述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以期共同促进孟子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力之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远游》为唐勒所作”说,出自当代楚辞学名家赵逵夫先生;赵先生否定《远游》为屈原所作无坚确的理由。《远游》是屈原的作品,而非唐勒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李在铭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8(3):82-88
<柯林斯C0BUIL英语用法词典>是柯林斯COBUILD英语词典系列的一部重要语言工具书.从注解的正确性、全面性和关键点等方面对该词典评析,可以发现它也存在某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陈晓曦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8):14-17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许多学者对其主旨进行了解读.刘道生先生认为,根据时代与环境、人物性格塑造、故事情节展开、佛道形象描绘,《西游记》的主旨意在反佛.其实,神魔小说创造不同于历史记述,因而唐僧与佛陀的形象都同时被赋予了新内容,即作了某种世俗化的处理.整体上看,《西游记》批判的主要是一种压制人自由的秩序和制度,而不单纯是具体的佛教. 相似文献
6.
朱秋德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5(6):81-83
文章对刘德清著《欧阳修纪年录》中王素登科之事进行探讨,确证王素并未参加过科举考试,从而纠正学界在这一问题上长期存在的模糊认识和误解。 相似文献
7.
Li Yannian Liu Jia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5)
傅波、钟长山同志发表的论文《〈红楼梦〉作者新探》,提出《红楼梦》的作者是吴梅村。笔者详细考察了吴梅村生平、创作以及其所处时代,确认吴梅村不是《红楼梦》的作者。 相似文献
8.
姜涌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3(1)
在人类社会各种利益关系中,个人利益是前提,也是基础,社会的其他利益是在个人利益的基础上衍生和发展起来的.一般而言,个人利益对应的是社会利益(共同体利益)和公共利益(国家利益);而特殊利益对应的是普遍利益,如果把共同体利益等同于普遍利益,实际是把普遍利益的内涵缩小,而把共同体利益的外延扩大了,实际是把共同体利益扩大等同于普遍利益.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性质,就是批判资本主义把资本主义的共同体利益替换成社会的普遍利益. 相似文献
9.
颜真卿《自书告身墨迹》书法续考——与曹宝麟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刘启林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0(6):18-22
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自书告身墨迹》的作者问题 ,一直是书法史学界悬而未决的疑案。流行的旧说认为 :按常理此帖属政府所颁官员身分凭证 ,必当为省吏所出 ,而“自书”之后流传已久 ,见于历代书法史著录 ,其来有自。经缜密的考证 ,从该帖书法风格、笔法、结构等具体问题入手 ,指出该帖笔法中之缺口勾 ,暗过等笔法为颜真卿晚年书法技法的重要特征 ,故得出该帖为特殊历史条件下颜真卿自书之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清明上河图》的“清明”是清明坊吗?——与孔宪易先生之再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予嵩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4)
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二字究指何义?这是关于命名问题争论的焦点。这里对其他说法暂置勿论,仅就孔先生之说再作一些商榷。 孔先生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中,曾说该画的节令不是清明节而是中秋节前后的景色,那么“清明”指什么呢?提出了一个清明坊说,并说:“这样一来,《清 相似文献
11.
唐斌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68-73
马克思1845年所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曾被恩格斯称为"包含有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张楚廷先生曾在<高等教育研究>上撰文表达了自己对<提纲>的解读并阐发了它对教育学的启示与意义.受该文的启发,笔者认真考察了<提纲>的来龙去脉,并在对<提纲>的理解上与张楚廷先生有很多的不同.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虽然张先生文章已发表多年,但仍有必要与其所阐发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质疑与商榷,以彰显<提纲>的教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董蔡时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2,(5)
1958年历史研究第三期刊载了王天奖先生“关于太平天国乡官的阶级成份”一文,说: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特别是其中的中、下层之对于太平军,并不象某些同志所認定的那样,一开始就对太平天国抱着完全对立的态度,而是在某种程度上,特别是在太平天国前期,还是曾经接近过,或试着接近过太平军的。另一方面,太平军对于地主阶级,主要是对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也并不是在一开始时就对他们采取敌视和 相似文献
13.
杨景春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4,17(3):371-375
针对周泽雄先生从九个方面对毛泽东诗词提出质疑,指出其提出的毛泽东诗词数量较少,意象残缺,遣词不工,格律失范,虽有些“气魄”,但没有多少诗味,又不能使人受到多大启迪的观点是缺乏说服力的,其试图对毛泽东诗词进行全面否定的做法是错误的。周先生对毛诗“偏于豪放”的特点缺乏全面深刻的把握,导致其立论和观点有失公允,其对毛诗自以为是地“修改”,更是令人难以容忍。 相似文献
14.
阚洪敬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4):76-80
就<敬答>一文中的相关问题与袁良骏先生商榷在<香港小说史>与其他一系列文章中,袁先生对金庸的评价并非"完全吻合",而是存在着严重的自相矛盾之处;在对"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论述中,袁先生的话语存在着矛盾、混乱现象,<香港小说史>中也有关于"两个翅膀论"的类似论述;黄小配之所以"被迫"进了附录,完全是由于袁先生过去思想上轻视通俗小说的结果;对于香港的<小说世界>,其具体情况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汪受宽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
聪喆先生在《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82年第二期发表《古代羌人的一项重要发明——也论“皮筏”的历史及其它》一文(以下简称“聪文”),批评邵永强、魏通二同志关于皮筏自元代始有的误说,认为皮筏是东汉时期生活于青藏高原的羌人的发明,且由此铺陈这一发明 相似文献
16.
迁移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伪形式的观点忽视了人力资本的不可分性这一特点。人力资本的各种投资方式并非是独立发挥作用,而是存在交互作用。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理论演进脉络表明,迁移纳入人力资本框架具有其内在逻辑。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从乡村向城市、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的迁移和流动行为,可以得出:迁移提高了个体的自我意识;有利于移民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提高了移民的技能,同时促进了个体对自身及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迁移纳入人力资本理论的范畴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对转型中的中国具有特殊的政策启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马春暄、宋光中先生,在《语文学习》(1985年第10期)发表的《当语法、逻辑与修辞发生矛盾的时候怎么办》这篇文章中,明确提出:“一般地说,修辞是不能摆脱语法、逻辑而‘一意孤行’,但是有时候为了某种表情达意的需要,为了取得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修辞倒可以摆脱语法、逻辑而‘别出机杼’。所以,当修辞‘别出机杼’的时候,语法逻辑也就不得不服从修辞了。”简言之,当语法、逻辑与修辞发生矛盾的时候,语法、逻辑服从修辞。事实真是这样吗?我且不谈语法与修辞的关系,仅就逻辑与修辞的关系,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季芳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6(2):17-21
实践派美学并非如代迅先生引述的"深受苏联学者斯托洛维奇等人的影响","生态美学恰恰与实践派美学逆向而行"的误解是如何形成的?除了忽视实践美学建立和发展的整体性,仅以李泽厚早期传统的实践美学理论为批评对象以外,和实践美学自身研究的阶段性、侧重的方向性有一定的关系。就实践美学已经形成的整体科学体系而言,生态维度内涵于实践美学奠基性的原理、原则、方法和对象中,缺失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19.
杨景春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3):371-375
针对周泽雄先生从九个方面对毛泽东诗词提出质疑,指出其提出的毛泽东诗词数量较少,意象残缺,遣词不工,格律失范,虽有些"气魄",但没有多少诗味,又不能使人受到多大启迪的观点是缺乏说服力的,其试图对毛泽东诗词进行全面否定的做法是错误的.周先生对毛诗"偏于豪放"的特点缺乏全面深刻的把握,导致其立论和观点有失公允,其对毛诗自以为是地"修改",更是令人难以容忍. 相似文献
20.
张国光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4)
《文学评论》今年第三期发表了王利器先生的《<水浒全传>是怎样纂修的》一文(以下简称《纂修》)拜读之后,深受教益。王先生新发表的这篇《纂修》提出了《水浒》的三个来源论,认为这部长篇小说是据三个祖本综合编纂而成,除了源于梁山泊、太行山两个系统的本子而外,还有最后出现的施耐庵的“的本”,而施即元的书会才人施惠。因此他的结论是《水浒》百回本当成书于元时,云云。我认为《纂修》一文的发表,有助于学术界对《水浒》成书时代及其作者为谁,是一人还是几人,以及有无施耐庵其人诸问题的讨论。但是由于这些问题十分复杂,向来见仁见智,言人人殊。人们读《纂修》以后有所质疑,自在情理之中。我前些时发表的《<水渤>祖本探考》一文(《江汉论坛》1982年1月号。以下引此文时简称《探考》)的主要论点与所采取的方法,亦颇有与王先生相左之处。王先生在文中且明谓“时贤又有《水浒》成书于嘉靖年间者,此说亦非”之语,亦似针对拙文而发。因此不揣浅陋撰成此文,敬以质之王先生,并对《水浒》成书不早于嘉靖十一,二年之说申述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