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集聚与劳动力流动的关系进行了计量经济分析,并汇报了分析结果。本文主要发现在我们所研究的期间内,中国的工业集聚对于跨省的劳动力流动方向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经过的湖北省陨县、丹江口市和河南省淅川县的入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移民劳动力的流动状况,包括劳动力的流动模式、形态和方式、流动区域和产业特征、时代分布、年龄构成以及不外出的原因,并同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整体状况进行了比较,得到如下结论:接受调查的家庭由于地处农村,生育孩子多,除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外,老人和孩子均在家,没有外出务工的占大多数;外出务工的绝大部分是青壮年劳动力;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吸引了大量的库区劳动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居民的本土意识依然很浓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居民外出以从事体力劳动和非技能性劳动为主。根据上述结论,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安置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农村劳动力流动这一问题从制度上、观念上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进而讨论了影响流动人口的因素、流动人口的有利与不利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促进人口流动的对策及相关政策的考虑。  相似文献   

4.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快速增长,农民外出务工与转移步伐呈现加快现象。在市场化改革快速推进的趋势下,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户粮食生产决策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对粮食生产波动的影响日益凸现。为此,从农户供给反应行为入手,构建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粮食总产量、粮食平均产量的供给反应模型,采用省域动态面板数据,利用GMM方法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粮食生产影响的途径与程度。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粮食总产量产生了重要影响,非农就业对粮食生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人口迁移对粮食生产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顺 《统计与决策》2007,(2):106-108
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本文以代表性家庭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农村家庭基于区域风险及其相关性影响下的劳动力流动模型。根据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激励机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理论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生产函数理论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效应机理,构建了效应的测度指标,并对历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村劳动力边际生产力的明显改善,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在过去的22年里,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约为12%.分段来看,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劳动力流动增长效应增加迅速,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劳动力流动的增长效应增长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7.
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两阶段理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简要评述经典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基础上,从一个理想的农户模型出发,通过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提出了一个基于风险的农户劳动力配置模型;然后通过等价转换,提出了一个基于劳动力禀赋与风险的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两阶段理论模型,并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对该模型进行了简要的验证,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皖北农村劳动力抽样调查资料,分析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别差异的具体表现,得出以下结论: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性别差异集中体现在收入方面,收入差异是由职业结构差异和性别差异造成的;跨区流动、进城务工是农民提高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径,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欠发达地区应通过扩大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对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劳动力流动能够缩小地区差距;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劳动力流动会扩大地区发展差距。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依赖性,通过构建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并利用中国各省区经济的面板数据进行研究与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对中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方向和强度表现不同,对地区差距的影响是劳动力流入与劳动力流出综合作用产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邹铁钉 《统计研究》2021,38(8):45-58
本文在三部门经济框架下拓展了Harris和Todaro(1970)关于劳动力流动及其经济与社会影响的H-T模型,对养老保险可携带性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收入增长效应和贫富调节机制开展了理论及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层级在地区之间的梯度分化与城乡之间高达1.9~2.6倍的收入差距,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以及在不同城镇之间跨区流动的根本原因。养老保险可携带性是通过改变流动成本和流动收益影响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效率和流动方向,具有显著的收入增长效应和贫富调节作用。提高养老保险可携带性在2000—2019年间可使农村劳动力收入提高 35%以上,并可使城乡劳动 力收入差距减少15%~34%。有力地验证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在城乡协同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中的积极作用及其进一步完善的必要性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地理距离、方言文化与劳动力空间流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永刚  张凯 《统计研究》2019,36(3):88-99
本文基于百度迁徙大数据研究中国劳动力的空间流动,系统考察地理和文化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通过构造流动机会比率,基于引力模型和普通最小二乘法的研究表明地理距离和方言距离阻碍劳动力流动。在空间距离上,劳动力偏好邻近城市,地理距离每增加1%,劳动力的流动机会比率降低约0.6%。在空间位置上,劳动力倾向于在方言文化相近地域范围流动,方言距离每增加1%,劳动力的流动机会比率下降2%左右。通过构造两地年均降水量差距和小麦种植适宜度差距作为方言距离的工具变量,以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缓解内生性问题,估计显示结论稳健。考虑普通话因素后方言距离的抑制影响依然稳健,但目的地的高普通话普及率显著发挥促进劳动力流动的引力作用。最后,本文得出持续推广普通话、加强交通建设和深化中等教育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赵楠 《统计研究》2016,33(2):68-74
劳动力流动对产业结构调整存在重要影响,但基于空间效应视角对这一问题的实证研究目前还较为缺乏。本文通过构建中国2002~2012年30个省级行政单位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方向与力度,并探讨其实现机制。本文证实了中国各地区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与临近地区之间确实存在显著正向的空间相关关系;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也显著促进了中国各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其他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在不同地区的影响效果存在明显分化。  相似文献   

13.
李强 《统计与决策》2012,(6):111-115
文章通过设定面板协整模型来研究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期关系,并基于面板误差校正模型考察短期动态调节效应。通过研究认为: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异质性的面板协整关系;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期效应取决于城乡收入差距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短期内应提高农民收入和加大农业投入,长期内应着力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代际收入流动性是研究收入不平等代际传递的重要视角之一。文章讨论了公共服务质量对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机制,同时考虑劳动力迁移因素的作用,以劳动力迁移概率为局部工具变量进行Heckman两阶段回归,来考察代际收入的传递效应。估计结果显示:我国目前代际收入流动还处于较低水平;基本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能够有效改善代际收入流动,教育、医疗保险在传递路径中的贡献较大;劳动力迁移行为强化了教育等基本服务质量对代际收入流动的促进作用。政府应继续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合理分配落后地区教育资源,放松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加快完善相关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内蒙古农村、牧区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其中绝大部分完全脱离农牧业生产.虽然这种劳动力的流动能够给农村牧区带来经济收入,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村牧区转移劳动力的知识、技能与所从事岗位不适应问题、转移劳动力子女教育问题、劳动力输出地人才流失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给整个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也妨碍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6.
二元户籍制度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托达罗模型为基础,通过对劳动力价格歧视、劳动力进入的制度成本、城乡福利差异等劳动力流动规模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了二元劳动力市场下的人口流动模型,并进一步讨论了该模型的含义。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市场中知识型员工流动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知识型员工的流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知识拥有水平、工作满意度、薪酬水平、组织承诺、工作自主性、职业发展等。本文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仅选择知识拥有量作为变量,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信号传递博弈模型,对员工提高知识拥有量以达到流动要求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从知识拥有量的角度探讨了为什么知识型员工较非知识型员工有更强的流动倾向。  相似文献   

18.
  江等 《统计研究》2018,35(8):94-103
本文基于2012和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采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考察劳动力跨方言区流动对收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与在同一方言区流动的个体相比,跨方言区流动收入要高31.9%;对于跨方言区流动的劳动力而言,跨方言区流动对收入的平均处理效应为30.5%,如果在同一方言区流动的劳动力选择跨方言区流动,其收入反而会减少3.9%,说明不同个体在流入地的选择上是基于其比较优势做出的决策。进一步,本文还发现跨方言区流动的劳动力无论选择在同一方言区流动还是跨方言区流动,均能获得较高的收入,在流动决策上具有绝对优势。在考虑了测量误差和极端值以及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后,上述结论依然稳健。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分割状况导致收入差距不断增加,将收入流动性与收入极化指数的测量相结合,可更好地分析不同劳动力市场领域收入极化产生的原因。使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的微观数据,将极化指数P分解为结构化流动性极化指数PS(工资水平的变化)和交换流动性极化指数PE(个人的社会地位、职业特征的流动变化)两个部分,结果表明:学历和雇佣形式劳动力市场领域产生收入极化的主要原因是结构化流动性,而交换流动性是职业性质和企业所有制劳动力市场领域产生收入极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文章引用刘易斯的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假设条件,从劳动力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根源,并量化了劳动力相关因素对国际收支顺差的影响程度,为实现中国经济的外部均衡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