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今人张涤华《类书流别·存佚篇》著录了《彭氏类编杂说》一书①,庄芳荣《中国类书总目初稿·书名著者索引篇》因之②。《彭氏类编杂说》六卷,明彭好古辑。此书最先著录在《千顷堂书目》子部类书类,“彭好古《彭氏类编杂说》,六卷”③。《明史·艺文志》本于此④。然而有清一代重要的目录书,如……  相似文献   

2.
借鉴PBL教学法的理念,阐述了《针灸医籍选》课程设计的应用与体会,认为在《针灸医籍选》的教学过程中,须以自身研究为根基,圈绕核心概念作篇章解读,应用分组合作的探究形式,同时注重传统的诵读方式。PBL教学法在中医古籍中的运用有较为广阔的前景,但须与中医古籍的课程特点结合方更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自清代学者辑录汇编了我国古代许多佚书之后,从清末至今,近百年间,专辑古代佚书的书籍为数不多。《北魏佚书考》(作者朱祖延,中州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出版,以下简称《佚书考》)的出版,不仅是对我国近百年间辑佚书的有力增补,而且对今后整理古籍工作有很好的推动和借鉴作用。清人辑佚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果,但是遗漏重复、校勘疏略、考核不精之处仍所在多有。《佚书考》作者以其深厚的古典目录学功底,从群书中遍搜北魏一代佚文,并用科学方法加以研究整理,较之前人在许多方面有不少的突破。笔者怀着求知的心情,将此书认真读毕,认为《佚书考》的主要特点是:  相似文献   

4.
晚清兴起校刻词籍的热潮,《彊村丛书》是传统词学整理校勘词籍的集大成者。它借鉴刘向广搜异本的校雠家法、乾嘉文献考据方法以及《经义考》的著录体例,考察历代官私目录,考订籍名、梳理版本源流、评价各版本价值、考察存佚、考证词人,完善了词籍版本目录著录的体例和方法,动态展示了晚清词学家群体和藏书家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推动了词籍版本目录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词学文献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东莞籍名流张其淦于晚清至民国间编纂了广东最大亦最重要的县域诗歌总集《东莞诗录》65卷。此书是在前贤的基础上完成的。明陈琏、祁顺曾编《宝安诗录》初、续辑,蔡均曾编《东莞诗集》,但均不传。清邓淳与罗嘉蓉所编《宝安诗正》,罗嘉蓉与苏泽东所编《宝安诗正》续集,苏泽东所编《宝安诗正》再续集,为《东莞诗录》所直接取材。由于广采资料,且纠正了邓淳狭隘“诗教”观之偏失,《东莞诗录》后出转胜,取材更宏博,内容更丰富,安排亦更周详。不过该书也存在裁汰过严及替古人改诗之缺陷。附《东莞诗录》而行的张其淦《吟芷居诗话》,诗学书目鲜少著录,实为有价值之文学批评著述。它以莞诗为品骘对象,评论笃实,对诗家及其作品往往有到位的点评。由于受作者的遗民心态影响,《吟芷居诗话》对遗民诗人极力表彰,对“贰臣”诗人则大加贬斥,既因人而存诗,亦因诗而存人。  相似文献   

6.
蔡正孙考论——以《唐宋千家联珠诗格》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正孙是宋遗民 ,也是宋末元初一位重要诗评家 ,其《诗林广记》为世所重。蔡氏还编有《唐宋千家联珠诗格》二十卷 ,却罕为人知。此书选唐宋千家诗人作品 ,包括自己及大量宋遗民作品 ,分标三百格 ,并加评释。此书明清以来在我国罕见流传。郭绍虞《宋诗话考》考述蔡正孙著作 ,未及此书 ;《全宋诗》广搜博采 ,亦遗是书。本文根据此书所载有关蔡正孙的材料对其加以考论。关于蔡氏的生平 ,郭绍虞《宋诗话考》仅言其为谢枋得门人、宋遗民 ,称“余无可考” ;而本文则考证出蔡氏生年及生平大略。关于蔡氏的作品 ,《全宋诗》仅辑得二首 ,本文从《唐宋千家联珠诗格》辑出五十八首 ,并据此对他的诗歌创作情况作了考察。关于蔡氏的诗学观点 ,由于《诗林广记》所载只是前人诗话 ,只能从其所选作品及所附诗话中间接体现出来 ,而《唐宋千家联珠诗格》则有蔡氏大量的评语 ,是研究其诗学观的难得材料 ,本文据此对蔡氏的诗学观点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从书名、卷数、朝代、作者、地域、存佚情况等项,系统整理出截止1911年以前的江苏地区妇科医籍共计90部,涉及医家63人。其中宋代及宋以前8部,明代19部,清代63部;苏南86部,苏北4部;女科通论52部,产科32部,广嗣6部;现存55部,已佚35部。  相似文献   

8.
在朱熹以前,宋人《诗经》学著述,无虑数十百家,然见存者少而散佚者多,其尚为人道及者尤稀。朱熹《诗集传》固为宋人《诗经》学之翘楚,今人屡喜称道其书。朱氏于《诗》学勇于反古,创获颇多,而《集传》引本朝人《诗》说则有二十余家,可知朱子非不重视学术传统者。然此书所引宋人之《诗》说究出何种著述,其传播、存佚,以及对朱氏之引述目的如何认识与评价诸问题,皆探讨《诗经》学史与读《诗集传》者所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
《汉唐方志辑佚》序傅振伦我国古籍历遭两次“五厄”,难以尽传,故学子向以佚书逸文为重。朱彝尊撰《经义存亡考》,首标四柱,注明存、亡、缺及未见。章学诚集《史籍考》,一则曰古逸宜存,再则曰逸篇宜采。清代文人避文字之衬,朴学大兴,因弘扬辑佚之学。按辑佚考滥觞...  相似文献   

10.
清儒胡澍、俞樾、孙诒让、于鬯专章校诂《素问》,提升了对其认识的境界;为后学用文献法研究医经提供了借鉴方法;开启了学者研究医籍之风气,促进了中医训诂的发展。同时,四儒校诂得失显示中医训诂具有特殊性,并对后人研治医籍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关于<玉台新咏>的编者,章培恒先生认为是陈后主妃子张丽华"撰录"、徐陵作序.徐陵<玉台新咏序>记载此书收录"往世名篇,当今巧制",但唐人所见原本<玉台新咏>于陈代只收录徐陵一人诗作;如果为张丽华所撰录,理应编于陈后主至德以后,且收入陈代几次影响较大的文会诗作.所以,此书绝不可能为张丽华编纂,当是徐陵编于梁代.<玉台新咏>的编纂与宫体的发展壮大有密切关系.宫体得名之后在梁代的发展当以大同中期为界,此前为宫体与京城各种文风融合期,此后为宫体兴盛期.李康成<玉台后集>和刘肃<大唐新语>记载<玉台新咏>编纂时间在宫体兴盛期.今本题名刘肃著的<大唐新语>虽可能为明人伪作,但其中关于<玉台新咏>编纂时间的记载与李康成说法一致,应接近历史真实.从徐陵仕历来看,<玉台新咏>当编于梁代大同六年至大同十二年.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廿年代,中医受旧政府歧视,通令登记限制,条例苛刻。江苏吴中地区常熟响应各地中医团体,提出抗议,发行医刊,派遣代表逐级向县市、省厅部门抗争。浒浦地区有常熟县医学会分会常务理事吴橘泉呈文呼吁,得到医界支持,为捍卫中华医学宝贵遗产作出有力奉献,至今当地人民仍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3.
吴翌凤为清代著名藏书家,藏书以手钞本为主,多为当时未刊珍本,吴氏将这些钞本辑成《艺海汇编》《古香楼汇丛》《秘册汇丛》《学海丛编》等十余部丛书。《经史秘汇》亦为吴氏所辑丛书之一,内容以医学书目为主,此书实即吴氏《秘册汇丛》的子目书籍,被另取书名《经史秘汇》而成他书。该丛书收录多部孤本医书,并首次完整抄录了清代温病学家薛雪的《温疟论》内容,具有重要的医学临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清初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因宋荦与许汝霖编选《国朝三家文钞》而得名。三大家的古文标举唐宋,主张革除晚明文章流弊,开创一代新风,这与编选者宋荦的审美理想相合。但宋荦编选三家之文最重要的目的是上呈御览,以歌颂康熙数十年“隆文治”之功劳。因此他剔除了三家文中有关社会政治等在其看来不够温柔敦厚之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文人对“醇雅”这一特定文风的认同与追求,同时也影响了人们对三家之文态度的变化,导致了三大家地位的此消彼长。从三大家地位的前后对比中,我们可以寻觅清初文风转变的某些端倪。  相似文献   

15.
词汇教学是医古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词汇解释的准确、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对整个句子乃至篇章文意的理解。故而在词汇义项的选择上需要联系上下文的语境文法,做到文理兼通。段逸山教授所主编的七版《医古文》教材较之前版,已经有了长足的改进,但其字词在注释方面仍有可供商榷之处,故引古人例证,作一家之言,以就正方家。  相似文献   

16.
湖南藏书事业历史悠久,到近代则私人藏书兴盛,藏书家辈出,藏书楼的藏书规模较以前都有大幅增长.而本地区藏书的丰富必将推动其学术活动的繁荣,这时湖南涌现出了大量的版本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如何绍基、叶德辉、叶启发等学术大家,他们题写了许多内涵丰富的题跋.选取湘籍藏书家中六种较有代表性的题跋著作进行详尽介绍,从中来分析其藏书珍品,及其题跋中富含的思想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释名》篇目今传二十七篇,毕沅以为原来曾有三十篇,根据《韦曜传》所栽和类书所引相关篇目考之,毕说较为可信。署名毕沅的《释名疏证序》可能为洪亮吉代作,准此,则该序与同署为毕氏的《补释名》观点抵牾问题可以释疑。关于《释名》的成书时间,毕沅、洪亮吉、叶德炯、钱大昕等人的考证各有得失。从题署、郡制、州制、交往、物事等方面综合论证,可将《释名》的成书时间定在公元210年前后。  相似文献   

18.
由日本人资助编纂于二十世纪初期的<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与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互为补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本书并没有最后完成,且存在很多疏舛.当前,傅璇琮、赵昌平先生正召集国内目录学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专家、学者,意图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重新进行<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编纂工作.我们即以旧编<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总集>类为例,说明其优缺点,以对正在进行的新编工作提供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说文解字》由东汉许慎编写,记录了有文字以来到东汉时期的社会文明史,而这一时期按我国历史分期来讲恰好是上古时期。从《说文解字.金部》字着手,可以分析出上古时期金属冶炼及加工工艺的水平,了解这一时期的金属文明。  相似文献   

20.
张旭卒年 ,史无确载。由于对相关资料理解、认识上的分歧 ,学界围绕这一问题自来颇多异说。我们认为 ,在纠缠于资料而难以确证的情况下 ,考察张旭之仕履经过 ,就成为确定其卒年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李颀的江东之行可知 ,张旭在开元二十三、二十四年 (735年、736年 )之际结束常熟尉之职而赴京 ,其任左率府长史 ,约在此后不久。约在开元末年 ,而任金吾长史。其天宝五载 (74 6 )退居洛阳时 ,年初逾六旬。由此 ,结合李白《猛虎行》所叙与张旭天宝十五载 (75 6 )三月在溧阳酒楼会晤之事 ,和他《草书歌行》诗中“张颠老死不足数” ,我们认为 ,张旭卒年应以乾元二年 (75 9)为是。张旭《千文》末“乾元二年二月八日”之注 ,应是张旭所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