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维的《山居秋瞑》一诗,历来为选介和赏析类的著述所推崇。而对于“空山新雨后”中的这个“空”字,《大学语文(修订本四版)对此未做注释,似乎它不成其问题。如按《唐诗鉴赏辞典》上的哩解,就是: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①另据笔者在课堂上对听课学生的调查,一般也都认为“空山”是指“无人”或“无声”。联想到暮秋时日,“无…  相似文献   

2.
本文比较了郭芬仿作《山居秋暝》与王维原作的艺术特点的异同,并就其不同的原因及郭芬之所以仿作该诗的原因作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诗意象,从公宴聚会的华丽,到香草意象的寄托、寺庙山水的义理,到真正山水的清新描写,昭示着山水诗意象从美颂比兴到自然审美的发展。唐代寺庙道观成为山水诗的审美所在,梅竹和亭意象的固化,是宋代山水诗意象的代表。题山水画是唐宋山水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表现了诗画合一的审美。元明清时期有大量名家名品山水画题诗出现,进一步发展了梅、竹松、鹤等高洁意象,特别是诗人别号、文集体现的山水诗意象非常普遍。这一时期呈现出前代少有的边远、异域山水意象,表现出时人开放、广袤的情怀。  相似文献   

4.
《山居秋暝》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一首流传千古的佳作,它引起了历代人的思考。从美的角度来看,它具有一种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审美积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从哲学角度思考,它把佛教和儒家的思想有机统一,是王维艺术人生和现实人生矛盾冲突的完美结合,今天读来仍然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古代山水诗审美意境的空间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山水诗意境的研究对于理解我国古代诗歌意境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山水诗是由意象的不同空间组合而产生意境的,所以意境在山水诗中表现为空间感。空间感是通过诗歌意象间的节奏、数量的组合以及动词的运用实现的。同时空间感根据不同的形成方式分为突破型和层次型。空间感产生于中国特有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诗歌中隐藏的深层诗意如何在目的语译文中得到准确传达是翻译中的难点.以语言意义观为基本点,从去字梏、重组句和建空问两个角度,对王维的<山居秋暝>的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意义再现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李白和王维对大自然都有特殊的感受,他们的山水诗,以其璀灿夺目的光彩照耀盛唐、垂辉千古。但由于两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不同,其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大相径庭。如果说李白以飘逸豪放著称,那么王维则以清幽恬淡见长。《蜀道难》与《山居秋瞑》可视为二者的代表作。当我们读罢这两篇山水杰作,展现在面前的正是两幅截然不同的艺术画面。  相似文献   

8.
王维诗歌创作受到禅宗思想影响,其诗歌以禅入诗,意境与禅境浑然天成,蕴含着一种禅境的清静空寂之美。本文从“性空”“动静”“体悟”三个侧面分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通过对比评析不同译本的策略、效果,提出禅诗翻译既要再现诗歌的禅意,也要兼顾意象的传达。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写作理论认为,既住的文学和文化布满了男权意识.女性作家在争取话语权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一些独特的叙说策略.本文结合巴赫金"复调"/"对话"等小说理论解读梅娘的两篇小说,分析了其中蕴涵的丰富内容,揭示了梅娘作品对女性命运的关怀,及对男性社会文化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唐诗人王维这首屡见于各种唐诗选本、古诗文选本 ,且作为精讲课文为高校中文专业学生所必学的著名五律《山居秋暝》,其末句“王孙自可留”的“自”,字义生僻 ,而各注本多未训解或只照搬原字句注译 (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于非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册等 ,就都以“王孙自可留在山中”或“王孙自可留居山中”释“王孙自可留”) ,使人看后仍不能确知这“自”为何意。那么这“自”究竟怎讲…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互文理论的框架内研究具有"阶段互文性(staged-intertextuality)"的情景反讽.我们通过案例发现,前文本通过互文手法使文本的语境产生压力,语义发生了扭曲,呈现了"始料未及、人类的弱点、对立性、结局(损失或赢的经历)"四个特点,从而形成了情景反讽.  相似文献   

12.
中篇传奇小说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创举和破例.中篇传奇小说叙事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为明清以降白话中、长篇小说的繁盛,储存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实践和机会.以<钟情丽集>为考察中心,可总结出明代中篇传奇小说在叙事时空、诗词插附和意象叙事以及叙事制度等方面的基本叙事技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约瑟夫.康拉德研究中很少有将《圣经》与他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的解读。笔者试图从此方面考察分析他的作品,并以他的经典之作《吉姆老爷》为例,对他的作品与《圣经》之间的紧密关系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虽然康拉德只是名义上的天主教徒,但像其他英美经典作家一样,其作品也充分地利用了《圣经》作支撑,充分发挥了古老《圣经》文本的隐喻、象征、暗示和隐含参照作用,这也正是他的许多经典作品获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安全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以陶渊明所撰《桃花源记》为标志的中国古代山洞故事母题,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安全问题的长期性焦虑,也体现了中国古人安全思维的保守性与消极性特点。《桃花源记》问世以后,这种洞思维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山洞故事也被广泛地复制出来,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山洞故事母题。这种山洞式的安全思维模式也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进而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思维特质。  相似文献   

15.
《圣经》是许多英美经典作家和诗人文学艺术创作永恒的母题。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著名的战地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也不例外。他有极浓厚的《圣经》情结,他的诗作通过化用《圣经》典故,将作品与钦定本《圣经》进行互文,从而增加了诗作的厚重、可读性和艺术魅力。本文考察了诗人的有关文化背景,分析了他的诗歌特色以及它们与钦定本《圣经》之间紧密的艺术关系。  相似文献   

16.
当今各学科的跨边界研究主要从跨文化、跨学科、跨文体、跨文本四个层面展开。若从跨文本层面研究中国古代小说,仿拟叙述视角特别有洞察力。此之所谓仿拟叙述,特指后人以一种神遇气合的方式效仿或拷贝前期小说经典叙述片段或叙述话语的叙述方法,大致包括袭拟、戏拟等方法。以往,以鲁迅为代表的小说研究者在撰写小说史时更多地关注文体仿拟,而今从仿拟叙述视角观照小说演变则重在关注文本仿拟。通过这一视角,我们发现,号称四大奇书的《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在不断完善各自经典化的源叙述之余,还在自身及彼此间仿拟。明末清初,诸多人情小说除了向前仿拟四大奇书的经典叙述,还仿拟同时期流行的其他小说的经典叙述。这从《姑妄言》之着意仿拟《金瓶梅》即可见一斑。清代三大小说《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的作者更是善于转益多师。如吴敬梓《儒林外史》仿拟了包括唐传奇、《三国志演义》、《水浒传》、《金瓶梅》、《姑妄言》以及才子佳人小说等等多种文本,更遑论尚有《红楼梦》对《金瓶梅》的仿拟。就小说家而言,仿拟叙述是一种文本撰写策略,在古今小说文本演进中有迹可循;从读者方面看,仿拟叙述又是一种阅读经验,有助于人们对前后文本进行互动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历险记小说论纲--以《西游记》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同样存在着历险记小说类型,它的发生与游记有密切关系。《西游记》、《西洋记》、《镜花缘》在历险记小说演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小说家根据文献记载来虚构和想象异域风土人情,寄寓对中国现实的思考与讽谕。与西方同类小说不同,我国古代历险记小说常写群体历险,多采用人物连缀故事的结构方式。  相似文献   

18.
《谭海》是日本明治时代作家依田百川的代表作,是一部汉语文言笔记小说,与菊池三溪的《本朝虞初新志》并称日本汉文小说的双璧。《谭海》在创作上明显受到中国史传文学的影响,风格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人小说相似。其文笔简约精粹,延袭了魏晋小说的质朴风格,并从《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等书中直接汲取了艺术养料。《谭海》是一部志人小说,虽然是遗闻轶事,但是作者特别强调实录的精神,我们也借此可以了解日本近古以来的风俗习惯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20.
"内听"难题是六朝文论巨典《文心雕龙》所提出的一个问题,涉及文学创作时声律与构思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奥秘之一。"内听"概念当对应"心声""内部表达"来理解,与"内视""内省"共同构成虚静境界的特征。"内听"难题指作者构思时,难以明辨"心声",自如调遣心中的声音符号,及时修正不和谐的声韵调组合,同时做到言能尽意且语音和谐。与"内听"难题相关的文术主要有:一是灵活运用平仄协调配合的规则,和对仗、押韵、双声、叠韵等技巧,调整各种不谐搭配;二是以吟咏、讽诵方法化内听为外听;三是践行驭文之首术,在阅读、思考、书写、对话、自省过程中熟悉常用声韵组合,全面提高语音修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