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3 毫秒
1.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面对逆全球化、贸易战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战略抉择.对市场经济环境极其敏感的经济法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政府与市场关系领域内实现了耦合,并使新发展格局中的法律问题聚焦在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领域.而经济法"干预之法"的属性、"回应型法"的品格和"问题导向"的特征,共同奠定了其回应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对此,在秉持问题导向的前提下,经济法的应对在整体上可遵循从干预型政府向规制型政府的转变;同时,宏观调控法需要转向"法治化下的相机抉择",市场规制法也需要制度供给与规制变革的同步推进,以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良好的经济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2.
非政府组织在相关领域具有政府组织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特别是在环境保护领域非政府组织参与的作用日益凸显。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与和谐发展,简介了中国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状况;分析了中国环境非政府组织的特征和作用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完善中国环境非政府组织的系列对策: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加强与政府组织联系、加强环保宣传力度等。  相似文献   

3.
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行政模式的转换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政府行政模式(model of governmental administration)是政府行政理念、行政职能、行政目标和行为方式的总称;它与一定的环境背景相适应,并随着环境背景的变化而转换。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21世纪政府公共行政面对的新环境,WTO的加入使这种新环境对中国政府公共行政的挑战更加严峻。全球化和WTO的加入必将促进中国公共行政的新发展和政府行政模式的转换。因此,如何在认识中国当前政府公共行政的问题与特征的基础上,具体分析这种新环境对政府公共行政的挑战与冲击,并探寻政府行政模式转换的途径,成为了当代中国政治学、公共行政学应当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4.
数字政府建设作为推进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不仅是简单的技术变革问题,更是技术与治理二元叠加裂变后的信息化技术与组织、环境的深度融合发展问题。现有研究缺乏对数字政府建设差异化路径的影响因素的深入探究。以TOE为分析框架,采用NCA和fsQCA相结合的方法,从组态视角深入挖掘中国31个省(市、区)高水平数字政府建设的影响因素及推进路径。研究表明:政策驱动是数字政府建设的必要条件,是数字政府建设与发展的制度保障;高水平的数字政府建设路径存在差异化,不同影响因素的适宜组合可推动高水平数字政府建设;在特定资源要素组合下,完善技术能力、加强财政供给能力与政策驱动是快速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必不可缺的条件。其研究有助于深化中国数字政府建设背后复杂的因果机制,为因地制宜打造差异化的高水平数字政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下,保持工业发展与环境公平相适应是河南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依据河南省18个地市地理位置分布将其划分为豫北、豫南、豫西和豫东区域。采用工业GDP、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作为关键指标并利用泰尔指数进行评价,发现河南省工业发展和环境污染存在区域差异且呈扩大趋势;河南省的环境公平问题带有明显的区域性,工业废水的区域间差距大于区域内差距,工业二氧化硫及固体废弃物的区域间差距小于区域内差距;河南省工业发展存在同质性,亟需调整当前的工业发展模式。为实现工业与环境公平的适应性发展,政府可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及培养新经济增长点,改善不同区域的环境不公平;也可通过实行具有区域适应性的环境政策,建立绿色GDP导向的政绩考核机制、构建利益平衡的生态补偿机制,切实发挥其在环境问题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数字政府建设作为推进政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不仅是简单的技术变革问题,更是技术与治理二元叠加裂变后的信息化技术与组织、环境的深度融合发展问题。现有研究缺乏对数字政府建设差异化路径的影响因素的深入探究。以TOE为分析框架,采用NCA和fsQCA相结合的方法,从组态视角深入挖掘中国31个省(市、区)高水平数字政府建设的影响因素及推进路径。研究表明:政策驱动是数字政府建设的必要条件,是数字政府建设与发展的制度保障;高水平的数字政府建设路径存在差异化,不同影响因素的适宜组合可推动高水平数字政府建设;在特定资源要素组合下,完善技术能力、加强财政供给能力与政策驱动是快速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必不可缺的条件。其研究有助于深化中国数字政府建设背后复杂的因果机制,为因地制宜打造差异化的高水平数字政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排污权交易是政府管理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产物,用以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排污权交易本质上仍是环境管理制度。人性假设的修正、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和政府角色的多重性要求对排污权交易中的政府权力加以约束。应从政府权力规制、公众参与机制设立和可操作的交易规则三个方面完成政府权力约束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8.
环境立法的数量在整个法制建设中是增加最快的,但现行环境法的有效性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环境立法存在问题。环境立法存在的根本问题是政府环境责任不完善,政府环境责任是指环境立法中所规定的政府在环境领域所承担的义务。政府环境责任不完善在环境立法中主要体现在:重政府环境职权轻政府环境职责,重政府环境管理轻政府环境服务,重行政相对人环境责任轻政府环境责任。要克服环境立法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必须通过拓展政府环境第一性义务和强化政府环境第二性义务,以完善政府环境责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有些地方政府一味地注重城镇化的速度与规模,忽视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使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加剧、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等问题。要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必须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政府能切实履行环境保护责任。本文在探讨城镇化环境问题具体表现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政府环境责任缺失的主要表现以及提升政府履行环境责任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0.
政府、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之间关系密切。基于1998—2014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验证在产业结构、技术、人口、对外贸易等因素综合影响下,三类工业污染指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加入政府政策变量,即排污费和环保补助后,基于对比分析,可进一步讨论政府政策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并不一定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但政府政策可改变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变动关系。从“兰州模式”来看,在有资金保障的条件下,政府通过制度创新强化环境治理,可使严峻的环境问题在政府持续和有效的政策作用下实现渐进逆转。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在立法和实践上都不断完善,公开内容、范围、质量不断提高,但也存在问题和不足。对于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实践中存在的公开主体范围窄、方式混乱、非常态化等问题,亟待扩大环境信息公开主体,明确公开的内容和范围,建立统一、便民的环境信息公开平台,完善环境知情权保障和救济机制。长远来看,可开展专门的《信息公开法》立法,构建政府信息公开法律体系;建立"信息官"制度,提高政府信息管理水平和信息公开能力,并建立"阳光政府",强化环境问题的民主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12.
全球环境治理与生态型政府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对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迫切需要发展全球多元环境主体和建立全球环境合作机制的全球环境治理。而全球环境治理中的非政府主体成长和参与,以及合作性规制制定和实施都必须依赖生态型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以及主导与推动。真正全球环境治理的非政府主体兴起有力促进生态型政府的职能转变,其民主责任模式要求深入推动生态型政府的民主进步,而扭曲全球环境治理的强势国家主权干涉则严重阻碍生态型政府的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电子政府的发展受到安全和保密问题的制约。文章首先分析网络环境的变化给电子政府的安全和保密提出的新要求 ,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如何定义电子政府的安全和保密 ;接着分析电子政府的安全和保密遇到的威胁和挑战 ;最后分析了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电子政府的安全和保密问题的原因 ,并提出了政府应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分权与环境污染——基于空气质量的省级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我国的环境形势严峻。我国的环境问题是由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的,而这种发展模式又源于中国式分权下的政府行为。利用1994—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可检验中国式分权对我国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式分权体制下,经济发展仍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分权提高了环境库茨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简称EKC)转折点所要求的平均收入水平。支出责任过度下放会导致空气质量恶化,而充足的财政自主权能够抑制空气污染。此外,中国式分权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因此,合理划分政府间事权、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度、将环境质量纳入官员考核机制、激励地方政府间良性竞争和科学发展,是改善地方环境质量、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发展有机农业可使现代化农业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得以改善,可为山西经济的发展培养持续产业,可提升山西农业发展的水平;山西省具有发展有机农业的工作基础;山西省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是与国际接轨,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设定,并与“十一五”期间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扶持相结合,出台相应的政策体系,确保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环境社会学视角下的环境污染问题——东井村个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系统关系失衡的表现。环境社会学关注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关心环境问题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原因。文章基于东井村的田野调查,发现不顾及环境的发展方式将导致环境退化,导致经济水平下降、贫穷、疾病和人口迁移等社会现象的产生。分析东井村村民与化工厂和地方政府的博弈过程,发现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发生并持续的社会原因是。环境利益获得者和环境损害承担者的分离,地方政府对短期经济增长的需求,以及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悬殊的社会格局。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完善社会体制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明确政府与大学关系,是我国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我国大学变革的核心要素。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是我国教育管理理论界1994—2003年探讨的核心问题,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角色定位研究;二是办学自主权研究;三是教育中介组织研究。这些研究还有待深入之处在于:一是政府与大学关系的本质问题;二是政府与大学关系的具体化问题;三是教育中介组织生成的环境培育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经济结构转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发展背景下,新旧动能转换成为推动招商引资新发展的必然途径。利用青岛市10区市招商引资相关数据及实地调研材料,从政府招商业绩、产业精准招商、企业营商环境三个层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熵权Topsis法及障碍度模型测算当前青岛市招商引资工作的实际效果及主要影响因素。实证发现,青岛市招商引资工作中存在政府招商业绩不足、产业精准招商欠缺、企业营商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青岛市可从政府、产业、企业营商环境三个层面采取相应措施,推动青岛市招商引资工作及“双招双引”攻势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从现代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对政府主导发展模式分析,追求增长指数和规模扩张的模式使社会创新主体受到双重制约:发展的社会性动力匮乏和无法从创新的社会效用中获得反馈性的推动力。和谐社会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意义,绝不仅仅是环境的容量和资源的支撑能力或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等问题,而是要最终实现人的生产、消费、发展和社会的自主创新的统一。只有改变政府主导增长,转向社会自主发展,逐步实现政府淡出,才能真正实现政府监管下的社会自身创新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追求既表明了当前人类历史发展的困境,又预设了历史发展的新趋势,从而必然成为审视和改进现有政府管理模式的价值依据。当前,政府在环境问题上经常力不从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有限,其根源在于政府管理模式方面存在缺陷。因此,实现政府管理模式的优化是当前政府改革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的政府管理模式优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摆正政府角色地位,建设"社会本位"的服务政府;调整政府职能结构,建设"生态优先"的责任政府;再造政府管理流程,建设"协调高效"的整体政府;合理选择政府治理方式,建设"位置恰当"的善治政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