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以我国一股性转移支付为例,对地方政府机会主义行为进行分析,通过构建地方政府的博弈分析分析模型,揭示机会主义产生的制度缺陷,以便从角度对地方政府机会主义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一个双重属性框架下对中国地方政府的竞争行为进行了逻辑一致地解释,客观描述了其背后的机制,并对中国地方政府竞争行为所导致的结果进行了规范分析和价值判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规范中国地方政府竞争行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试图从政府竞争行为的角度,以政府财政竞争理论为基础,运用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与公共服务供给间的关系问题进行研究.选用2000~2011年的财政对公共服务支出和其他数据,结合我国地方政府行为的特点,运用博弈论对我国目前公共服务供给总体不足,对地区间不平衡及东、中、西部地区政府行为差异现象做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实证检验了我国的主要公共服务与政府财政竞争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水平的高速增长引发了各界的警惕,而地方政府的发债动机、发债能力更是饱受质疑。本文利用2004-2012年我国地级市的发债数据,对政府发债动机及发债能力进行研究。我们发现,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越强,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可能性越高;城市的财政赤字情况越严重,则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机会越低,而城市的经济规模、经济增速则对城市发债能力产生正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研究制度环境对城市发债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金融成熟度对城市特征产生了“放大”效应,发债双方的关系更加遵从“市场规则”;而“关系成本”的存在则打破了“市场规则”对地方政府的约束。我们的研究深化了对地方政府发债行为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潘恋 《统计与决策》2016,(14):51-54
文章利用我国1990-2013年的宏观统计数据对地方政府的过度竞争行为产生的财政效应进行分析,并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地方政府一般在衰退期采取反周期性支出政策,在繁荣期则采用顺周期的支出政策,在受到外部冲击时则普遍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中国地方政府的竞争强度对财政政策影响很大,预算约束是影响财政政策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竞争和预算约束的交互作用程度对财政政策的影响很大,特别是在衰退期更为明显.研究结论为规范政府行为实现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地方财政分权体制下的地级地方公共品供给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省地财政分权体制的制度设计、分配体制、管理机制对地级政府提供地方公共品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地方财政分权体制对地级公共品供给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省地财政分权体制下,地级政府受财政自给能力弱、财政负担重和治理效率低等因素的影响,并未由经济发展型政府转向社会服务型政府.因此,在推进地方财政分权体制改革时,应致力于提高地方政府治理效率,改善地方财政体制运行状况,才能从根本上优化地方财政体制供给.  相似文献   

7.
文章借助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对基于地方政府和失地农民之上的农地非农化的博弈过程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博弈数字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探讨,得出驱动地方政府选择违规征地和农民选择抵制行为的主要动力是对土地收益的争夺,并且制约地方政府选择违规和失地农民选择抵制行为因素不一样。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特别是随着地方政府独立经济地位的加强,地方政府往往通过财政支出手段,吸引外来投资和优秀人才,一旦这些行为被其他同级地方政府之间攀比和效仿,势必演化为政府间财政支出的公开竞争行为,这些行为将对劳动力流动的规模和方向产生引导和制约作用。因此,文章将通过地方政府这种财政支出竞争对资本流动的影响,从一个新的视角揭示了人口流动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投资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起着重要和关键的作用,但并不是达到经济组织效率最优的选择,长期来看,其弊端可能会损害民营企业的发展基础.文章采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通过构建一个进化博弈论模型,揭示了转型期不同经济体制下存在的经济组织效率的多重均衡,并指出打破政府投资的经济组织低效率均衡的根本途径在于政府投资行为的转变和制度创新;只有建立激励民营企业投资的经济体制,才能达到高效率的进化性均衡.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大量关于吸引FDI的税收竞争,但在现有的理论研究中,对地方政府税收竞争基本沿用国家之间竞争的模型,没有引入地方竞争的特殊激励。本文首先分析我国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的形式及其原因,然后尝试通过建立一个考虑地方政府特殊激励的税收竞争理论模型分析,以此对我国地方政府参与税收竞争的行为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地方政府过度税收减免是一种双输的政策,惟一获利的只是外国资本;中央政府应采取干预措施限制和消除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竞争;官员政绩考核机制是我国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的深层激励等。  相似文献   

11.
文章根据当前我国环保体制和税收体制,分析了环境税实施双重委托—代理问题。同时指出了在环境税征管过程中,存在环保部门、地方政府和税务部门的行为偏差。并用博弈模型进一步分析了环保部门在环境检测中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从环境部门、地方政府、税收部门的角度提出了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12.
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招商引资不失为一种投入少、见效快的捷径。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形象。如何评价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确定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战略选择?如何规范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行为?通过认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其利益动机和目标策略进行分析,进而规范招商引资行为,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益。  相似文献   

13.
运用空间计量技术构建地理距离、经济社会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刻画地方政府间策略互动行为,并使用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将其纳入传统的分析框架内,基于政府间行为视角考察2007-2013年中国30个省级地区土地财政对公共支出结构的扭曲效应。研究发现:土地财政对公共支出的结构性失衡起到了一定的强化作用,但可能被高估;地方政府间的策略性互动行为是存在的,进一步同期互动和跨期互动分解发现,跨期互动行为的经济性公共支出偏向较为明显;此外,地方政府非经济性公共支出的时间相关性要明显强于经济性公共支出。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地方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为研究对象,应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对地方政府危机管理体系进行评价.通过方案层对目标层权向量的比较,确定地方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强弱.对子准则层的权值进行评价.从而为地方政府对危机管理体系的改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社情民意调查是使用科学的调查和分析方法,对一个地方政府所管辖的居民的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公众的需求、行为特征、政策偏好及其对政府服务的评价,并确定公众对政府服务评价高低的决定因素,以利于政府改进服务的过程。社情民意调查是民主和科学发展的产物,是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的主要支柱之一。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所以,积极开展社情民意调查是中央在新形势下给统计工作的新任务。  相似文献   

16.
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是一种典型的分权体制,义务教育财政责任也主要由地方政府,尤其是县(区)级政府来承担.文章利用县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由于人口城乡和区域间流动,地方政府义务教育财政支出面临着显著的财政外溢,这将对地方政府投资义务教育产生负面激励,并导致全国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低于社会最优水平.未来的改革思路是,继续增加中央和省级政府的义务教育财政责任,纠正财政外溢对县级政府财政行为的扭曲,并加快地方政府向现代服务型政府转型,使其财政决策更加反映辖区居民的需求和利益.  相似文献   

17.
白俊红  戴玮 《统计研究》2017,(3):97-106
财政分权作为一种划分中央和地方之间收支权责的制度安排,既有从财政收入角度的划分,也有从财政支出角度的划分,而不同角度下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科技投入的影响机制并不完全相同.本文在深入剖析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科技投入不同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分析了财政分权对地方科技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收入角度下的财政分权显著地抑制了地方政府的科技投入,而支出角度下的财政分权却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采用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以及采用不同的财政分权的指标度量,结果都表明,本文结果具有良好的稳健性,本文结论可为我国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地方财政科技投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马琳 《统计与决策》2012,(2):149-151
文章运用中部地区1995~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行为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中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较差、金融结构不合理等背景下,地方政府因具有处理不对称信息的优势,及强烈的推动地方金融机构建立、发展的动力,使得地方政府对金融部门的适当干预有力的促进区域金融的发展。为避免过度干预的发生,提出了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转变政绩考核机制和加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关于发行2000亿地方政府债券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三个方面对地方政府债券进行了探析,在揭示我国现阶段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必要性的基础上,分析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理论及现实可行性,并对其改革路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政府存在诚信缺失问题.本文从契约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经济人自身利益最大化行为、诚信成本与收益等角度对政府诚信问题进行了分析,探寻这一问题产生的理论渊源,并提出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依法行政,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制度,建立对政府及其官员失信追究的惩戒机制,加强新闻舆论的监督力度等途径加强政府诚信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