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司马辽太郎是日本著名历史小说家。他 1 92 3年 8月 7日出生于大阪市 ,1 996年 2月 1 2日逝世。从 1 956年发表小说到1 988年发表最后一篇小说 ,他共出版小说 57部 ,其中长篇 36部。他几乎获得过日本所有著名的文学奖 ,还获得日本“文化功劳者”的称号 ( 1 991年 )和“日本文化勋章”( 1 993年 )。司马辽太郎虽然不是历史学家 ,但他的历史小说中关于战争和历史的观点在日本影响甚大。日本许多政府官员、大公司的经理和职员都承认司马的历史小说对他们的影响。1近年来日本出现的一种主张重新认识日本历史的所谓“自由史观”也与司马的历史小…  相似文献   

2.
欲望中的历史——90年代中国小说的历史化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0年代以来,中国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是历史化叙事的主题化。所谓“历史化叙事”,有别于传统文学批评所谓“历史小说”。历史小说是以文本之外的史实或历史事件为表述对象的;而历史化叙事,是在历史与现实的交错构成中的自我认同的叙事行为·········。两者的基本区别在于,历史化叙事丧失或者放弃了历史小说以现代唯物论为基础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和对“历史”的客观性(确定性、整体性)的信念。本文试图指明的是,历史化叙事在90年代中国小说中的主题化,是90年代中国社会与文化(文学)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既展现了在90的年代中国社会全面商品化运动中自我或个性的深刻危机,又构成了一种抵抗商品化的消费主义潮流的文化诗学———在历史化叙事中,“历史”变成了当前现实中深晦而····················不可触及,即商品化不能最后整合的自我的一片永远的风景:自我欲望中的永远的禁地  相似文献   

3.
彭利芝 《学术交流》2007,(11):146-150
从题材与主题考察,我国古代长篇章回历史小说最初最根本的类别是易代小说。易代小说就是以易代之际为主要叙事时间,以主宰王朝兴亡的历史人物为描写对象,以易代"兴废争战之事"为主要内容,以兴衰为叙事线索与情节模式,有着强烈兴亡之感、易代之思的历史小说。易代小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学渊源,明清两朝现存的易代小说共33部。易代小说蕴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国人影响极其深远。对易代小说这一类型进行专门研究能揭示我国历史小说的本质问题,将历史小说的研究引向深入,为历史小说和易代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刘文生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五国城》(蓝天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展现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它生动地描绘了12世纪我国北方女真民族与汉民族之间的一场残酷的民族战争的全过程。小说生动地再现了800年前演绎于我国北疆大地上的民族纷争,以及民族文化的相互冲击与互融。这在我国的历史小说中是少见的,因而也是十分可贵的。《五国城》所述,起始于北宋灭亡,继之以“二帝”、皇室、大臣、美女、工匠约万余人被掳往北国。宋徽宗、宋钦宗被囚于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过着坐井观天的生活,直至先后蒙难于此。这一历史过程中除徽、钦二帝,最重要…  相似文献   

5.
温朝霞 《探求》2010,(1):78-80
当前,中国历史小说的创作与出版、历史影视剧的生产与消费均呈现出一派兴盛局面,仅以唐朝为背景的电视剧就有十多部。然而,如果作进一步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在当前形形色色的反映古代历史的历史小说、历史电视剧中,就忠于历史的程度而言,严格忠于历史的狭义历史电视剧、历史小说并不是很多,尤其是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戏说历史”之风更是越来越盛。  相似文献   

6.
海峡两岸学者举行《满族历史与历史小说研讨会》1996年9月19日,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暨北京满学会,联合举行海峡两岸专家学者“满族历史与历史小说”研讨会。北京社会科学院院长高起祥研究员致开幕词,台湾著名作家、台湾历史文学学会秘书长林佩芬,以“历史...  相似文献   

7.
蔡爱国 《浙江学刊》2005,(2):115-118
吴趼人的小说理论的基本立场与梁启超一致,是欲以小说改良群治.但吴的历史小说观中有相当部分与梁启超思想并不协调.吴趼人历史小说观有两个关键词:教育和趣味.在他看来,这两者在历史小说中是可以统一的,但事实上这两者在吴趼人的历史小说中表现出矛盾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20世纪 90年代的历史小说在叙述方式上呈现出传统历史小说、“红色经典叙事”、新历史小说等不同的形态和格式。传统历史小说和“红色经典叙事“由“正史视角“出发 ,富有明显的“春秋笔法”意味 ,强调创作的忧患意识和文学的史诗风貌 ;新历史小说从“野史视角”切入 ,在一种整合或多元化的视界中试图实现向历史的“本然性”的回归。传统历史小说和“红色经典叙事”对“历史”的艺术转载方式是将历史演绎化 ,并凭借着这种方式来展示历史前行的规律和趋势 ;新历史小说则倾向于对“历史”的感性化叙述方式 ,由此生发出“因文生事”的运思方式和“随意点染”式的叙写 ,并表现出对“历史”的某种“改写”。  相似文献   

9.
在苏修叛徒集团大肆推行社会帝国主义政策,指使御用文人为其侵略扩张政策寻找“历史根据”,“用头脑杜撰历史”的反华叫嚣中,反华长篇历史小说《阿穆尔河(即黑龙江──作者)的里程》(以下简称《里程》)应时地出笼了。这部以“完全尊重历史”为幌子,实则通篇是蹩脚的又臭又长的捏造历史的小说,连载发表在苏修《远东》杂志一九七三年第五、六、七期上。作者尼古拉·德米特里耶维奇·纳沃洛奇金是该杂志的副主编。 小说以颠倒黑白、歪曲历史的卑劣手法,描写了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利用英法侵略联军向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机,以所…  相似文献   

10.
文化改造将会取代劳动改造,成为犯人改造的主流方法。依照文化解释的手法去“教育”犯人,重塑犯人文化人格,将对其教育改造开辟新的有效路径。一是用“外化”“入世”的理想人格确立其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取向;二是用“内化”“出世”的人格精神使其淡泊名利、顺其自然并懂得接纳与珍惜,以净化心灵;三是用诗歌小说戏剧的美学人格打造诗意的人格理想。如此,犯人的灵魂改造可以获得更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1.
林佩芬的使命感吕智敏在“满族历史与历史小说研讨会”上听了台湾满族籍女作家、历史文学学会秘书长林佩芬女士的发言,深感她是一位治学与创作态度都极为严谨的学者型作家。读了他三卷本一百二十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天问——明末春秋》,我更为她叩问苍天、上下求索、追...  相似文献   

12.
郑红艳 《生存》2020,(14):0085-0085
小说阅读体现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对小说理解能力的考查,体现了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对小说分析综合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则体现了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而小说阅读是语文学科素养中“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最佳载体之一,通过对小说中语言、形象、情感、意蕴等的赏析,学生能够获得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此外,对优秀的、经典的中国小 说的阅读,本身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文化传承与理解”。但是,考点和核心素养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我们在备考时,应着重关注“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素养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是形成作品的那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生活和斗争的艺术反映。我们认为《三国演义》这部我国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的独特思想内容就在于这部小说包含着作者对历史的兴衰际遇的规律性的认识和判断,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发展的主观评价,即作者的历史观及人才观。《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想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写到孙策死后,孙权初掌江东时曾问周瑜;“今承父兄之业,将何策以守之?”①周瑜当即回答说:“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为分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小说发展到宋代,出现了新的飞跃。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变化,尤其是伴随着具有鲜明的商业文化、娱乐文化性质的“说话”艺术的兴盛,一种新型的小说———“话本小说”应运而生,它的产生,使中国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它为中国小说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正由于如此,宋代话本小说及与之相关的宋代说话伎艺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之一。回顾百余年的通俗小说研究,可谓学人辈出,著述丰富,多有创…  相似文献   

15.
战后,某些日本人否认过去的侵略战争,美化侵略历史,其根源何在?人们纷纷探究,本文认为“皇国史观”是某些日本人否认、美化侵略历史的思想根源。  所谓“皇国史观”就是日本军国主义史观,是日本天皇制下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其核心是将日本的种族、天皇、宗教、文化等说成是世界上“最优越”的;将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略战争视为“自存自卫”和“解放亚洲”的“正义之战”;将为侵略战争卖命看作效忠天皇、“为国捐躯”的“英灵”。一、狭隘民族主义的渊源  幕末的复古思想家们,从古代日本神话传说中找到了日本是“神国”的…  相似文献   

16.
"新故事新编"是一种独特的文体.作为当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另类写作",它与"新历史小说"有某种相似或一致之处;但就文本内在的意蕴看,则与晚清特别是与鲁迅的"故事新编"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是"故事新编"在当下的发展和嬗变.其具体表现为在精神血脉上割断与传统文化谱系的联系,采用游戏历史和反讽调侃的叙事策略;在时空关系处理上,明显具有古今杂陈、随机拼贴的特点.因此,它是典型的后现代写作,可以归属于历史题材小说的一种次类型.  相似文献   

17.
《赤西蛎太》是志贺直哉作品群中仅有的一篇历史小说,独具特色,此作高超描写了日本武士的使命感、正义感与人性矛盾,歌颂了看重人内心世界的主人公心灵朴直之美。志贺古为今用,以历史事件与人物为素材,深究其历史意义,贬斥“巧诈”,颂扬“拙诚”与正义感。人往往因为所谓“正当目的”这一名义,失去正常的理性、人性与感情,导致悲剧的诞生。改变这种现实,要靠人的良心、理性以及对他人的关怀,这是白桦派骁将志贺要表达的人道主义正义主题。  相似文献   

18.
李海 《社科纵横》2009,24(4):89-92
阿尔里·阿尔布都立足于民族聚居的乡庄,在其表现东干人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小说中,民族意识像一条红线贯穿其中。他吸收各方厩的文化给养,尤其是对俄苏文学的借鉴;充满激情地书写民族历史;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有着清醒的批判意识,深切地关注着东干民族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的新观念给了新历史小说作家们新的创作思路,追求真理,还原历史原貌的欲望使一批作家将目光投向了革命历史,而伴随着他们成长的红色经典成为他们首先需要解剖、考察的对象.因而,当小说内容涉及当时不可避免地被卷入革命洪流的具体情节时,新历史小说体现出了消解神圣、解构既有历史观念的立场,将正史化的战争历史变为民间化的地方史、家族史、村落史.而在革命历史小说中所建立的那种阶级出身与政治倾向之间的必然联系也被彻底打破.  相似文献   

20.
刘岸挺 《阅江学刊》2010,(2):107-110
人类创造历史的前提是对于历史的自觉,这种自觉首先表现为科学、进步的时间意识。在李大钊的时间意识里,时间是一维的、向前的,人是时间的主体,人在时间的创造构成了历史和人生;“时间”“历史”“人生”是三位一体的;“今”和“新”是核心价值元素。李大钊时间观的理论创新性主要表现为,率先提供了现代哲学诠释的“大视域”,并将学术研究与民族独立、社会革命结合起来,从而超越了纯学术,为历史变革提供了批判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