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郡望观念作为中华传统文化 ,为汉唐以来历代封建王朝所尊崇。渤海爵号与国号的来源 ,是与李唐王朝遵循郡望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可以说 ,正是基于大祚荣为古东夷大氏族裔融入者 ,古大氏之郡望为古渤海郡地 ,李唐王朝尊崇其祖先大庭氏及其地望渤海郡 ,故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自是始去名号 ,专称渤海  相似文献   

2.
渤海国,即我国唐朝勃海(忽汗州)都督府管辖区,它作为地方政权对境内各族来说,不单体现为通常的军事政治联合体,而且在其统治的二百余年中确实形成了以靺鞨人为主体而又不同于固有鞣鞨族的新的族的共同体,即我国历史上的渤海族(按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概念应为“部族”,我国学术界也习惯于称之为民族,但均指前资本主义民族而言)。笔者认为渤海国与渤海族两个范畴不尽相同,本文即着重阐述其相异之点,力图科学论证我国中世  相似文献   

3.
尚武精神与华夏文化的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五千年前华夏文化所以能够崛起于世界的东方,这是与华夏族团的尚武精神密不可分的。作者以心态史学为研究方法,阐述了华夏族团当时所处的特殊的文化环境。指出,在人口和资源的双重压力下,不断展开的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使任何想要生存和发展的族团都必须对战争采取一种文化适应,从心理上培植英雄主义的尚武精神,并使之成为氏族成员的一种潜意识。华夏族团的尚武精神又有与伦理主义相结合的特殊性,贯穿着原始道德的基本精神。这种特殊的心理使华夏族团产生了极强的内聚力,确立了对自身文化的坚定信念,并使之能最终超越其他原始族团,取得长期的文化优势,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公元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向渤海国进兵,攻下首都忽汗城,“俘其王大諲譔”,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二百二十九年的海东盛国灭亡了。辽太祖委派长子人皇王耶律倍主管渤海故地军政事务,改其国曰东丹国,加封耶律倍为东丹王。故都忽汗城易名天福城,另设中台省,隶属辽廷直接管辖。辽太祖灭亡渤海国之后,就将大諲譔送往上京临潢府,“筑城居住之”,并用自己同妻子所乘两匹马的名字,称呼諲譔夫妇,“赐諲譔名曰乌鲁古,妻曰阿里只”,以示惩罚。东丹国立国数月后,辽太祖病故,被灭亡了的渤海大氏皇族,以及那些“右姓曰高、张、杨、窦、乌、李”等贵族,便萌发了反辽复国的念头,对契丹王朝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5.
渤海国族源考——以中国、日本、朝鲜史料为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世纪末,大祚荣“渡辽水,保太白山之东北,阻奥娄河,树壁自固”①,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渤海国。后经略二百余年,遂以“海东盛国”之名,称誉东亚。近年,有关渤海国之研究,颇热于日本、韩国、朝鲜及俄罗斯诸国。然论及渤海国族源问题却多有异议。择其要者,大致有...  相似文献   

6.
何光岳的《东夷源流史》一书,最近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计42万字,共设32章,对东夷、鸟夷、风夷和少皋氏、皋陶、伯益的名称作了详实的考证,并阐述了东夷族团中嬴姓诸国、江国、黄国、六国、徐族、淮夷、群舒、羽民、人方、有虞氏、有象氏、善卷、夔国、郁夷、大月氏、河伯族、陈国、有穷氏后羿、寒国、苦夷、肃慎、夫余、渤海国、(氵岁)貉族、西王母、康国、渠搜、义渠、李氏等的来源、迁徙和分布。全书新意迭出,自成一家之说。象作者这样对历史上的东夷民族进行全面爬剔,纵横串联,在学术界殊为罕见,这是他对中华民族源流史研究的又一贡献。它的出版,必将引起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注目。  相似文献   

7.
伏羲文化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晓明 《社科纵横》2008,23(8):84-86
伏羲神话起源于北方,其氏族活动时代介于燧人氏与神农氏之同,处于由渔猎到畜牧、由氏族婚向氏族外婚过渡的时代.由于造八卦、制礼乐、婚姻等文化功绩,伏羲在文化传承中被尊为圣王典范和文化英雄.儒道学说发展为社会主流思潮后,对以伏羲为代表的文化英雄地位加以提升,使伏羲不仅成为他所代表的时代象征,也成为中华文化逐渐向人文精神、和谐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8.
数千年前,以源出于少典氏的黄炎两大血缘族团为核心的原始群体,在先于周边其他族团取得对黄河流域这片沃土的生存优势之后,一种异于诸如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罗马等古文化的,以大陆农业为基础的原始伦理型文化便诞生了。作为中国文化之源,这种伦理型文化在此后发展的进程中,对来自环境的严峻挑战所作出的反应,体现出内在革新性变异的文化优点。特别是到了尧舜禹部落联盟的英雄时代,由于我们的先民能够自觉地弘扬“克明俊德,以亲九族”①的传统伦理道德力量;能够贯彻“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②的原始民主管理原则,能够遵…  相似文献   

9.
论渤海文学     
被称为“海东盛国”的渤海国,文学也一定是丰富和发达的,但是可惜,至今我们能够见到的渤海文学作品却是太少了。我们只能就唐代以来的一些历史古籍、文人著述和日本、高丽等有关渤海的史料来窥见渤海文学的一个概况。一、渤海文学与唐朝文学的亲密关系《渤海国志长编》卷十六《族俗考》第三《礼俗》载: 其国之士大夫多擅文艺。唐诗人温庭筠有《赠渤海王子诗》、韩翃有《赠渤海使王诞诗》。又,高元固及乌炤度、光賛父子,以宾贡入唐应举。乌氏父子皆登第。元固则谓:彼国得诗人徐夤《斩蛇剑》、《御沟水》、《人生几何赋》,皆以金书为屏障。聘日本诸臣如  相似文献   

10.
西晋末年,中原地区内乱外祸迭至,司马氏被迫南迁,在江南建立了东晋政权。而在北中国,匈奴、氏、羯、羌、鲜卑等五个少数族贵族和汉族人士乘机纷纷立国,先后出现了十六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六国。十六国中有五个凉国政权主要在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前后立国称雄。这五个凉国是:汉族张氏建立的前凉(公元301—376年),氏族吕氏建立的后凉(公元386—401年),鲜卑族秃发氏建立的南凉(公元397—414年),汉族李氏建立的西凉(公元400—421年),匈奴族卢水胡沮渠氏建立的北凉(公元397—439年)。我们把这五个凉国统称为“五凉”,把这个时期简称为五凉时期。  相似文献   

11.
渤海国是以 族为主体建立的区域性封建政权,以其发达的经济、文化崛起于东北亚大陆,成为唐代我国边疆地区文明程度较高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向有“海东盛国”之称,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页。这是渤海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努力所创造的成果,也同当时渤海上层建筑,特别是其政权部门所起的作用密切相关。因此搞清其政治制度的来龙去脉,对揭示海东文明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关于渤海的政治制度,除《唐书·渤海传》详载其职官制度外,有关中外史料并未系统述及。但是,综合各方面资料加以分析考证,仍不难看出其大致情况。 一、渤海…  相似文献   

12.
《学问》2015,(6)
传统的以吉林市为中心的"西团山文化"为夫余先世文化说经得起考古学验证,高句丽"扶余城"即渤海"扶余府",《辽史·太祖本纪》中的"扶余城"为渤海"扶余府",渤海"扶余府"与后来《辽史·地理志》中的"龙州黄龙府"并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从考古学上看唐代渤海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唐武后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时,生活在牡丹江流域一带的栗末靺鞨人,趁着契丹李尽忠反叛攻占营州,唐王朝无暇东顾之际,大祚荣率其族众以牡丹江(古称奥娄河)上游为中心“据东牟山(即敦化县六顶山),筑城以居之”正式建国,国号称“震”。有兵数万,占地二千里,编户十余万。震国建立不久,唐中宗遣侍御史张行岌前往招慰。到睿宗先天二年又遣郎将鸿胪卿崔忻(唐书作“诉”误,应从旅顺口井栏刻石作“忻”)出使震国,正式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统治的地  相似文献   

14.
渤海国作为唐中央政府的一个地方政权,在我国东北地区统治了229年。这期间,唐政府为了加强对渤海地区的管辖,于公元713年在渤海辖区忽汗州设忽汗州都督府。并派员任命其首领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从大祚荣所授郡王、都督等官职来看,大祚荣显然是唐王朝派遣到这里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该地区的一切政务,但是,由于该政权是由当时的少数民族——靺鞨族为主体建立的,加上它地处祖国边陲等种种原因,造成了该政权在统治机构上有某种独特性,这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日本是两个伟大的民族。自从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有了接触以来,文化、艺术、哲学、思想诸方面的交流,犹如涓涓滴水,汇成了中日学术交流的长河。本文奉献给读者的便是这长河中的几滴晶莹的水珠。一、佛教和日本政治在中日哲学交流史上,佛教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佛教在公元六世纪传入日本,此后中日之间的佛教往来愈益频繁。基本上没有中断过。佛教对日本社会政治发生过重大影响,直至今天在日本社会中仍有相当大的势力。中国佛教一传入日本,就与日本社会的政治斗争紧紧缠绕在一起。公元五世纪的日本社会是模拟氏族集团的奴隶制。这种奴隶制以大王(后来的天皇)为中心。由氏族族长组成朝廷,分担政务。如大伴氏和物部氏分担军事,中臣氏和忌部氏分担祭祀,苏我氏分担财政。他们的职务都是世袭的。在渡来人(从  相似文献   

16.
靺鞨族祖源于肃慎,南北朝时发展演变为七个大的部落,粟末靺鞨即为七部之一.中唐时期,出身于粟末靺鞨的大祚荣创建了渤海王国.由于渤海王国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变迁中涉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特殊关系,使其在国际史学界中长期受到重视.因此,研究、考证粟末靺鞨的形成、发展、演变史及其与中央王朝的关系,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渤海王国的渊源,分清靺鞨民族与高句丽民族的界线等等,均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7.
前几年,曾在北京市文物管理处看到唐张建章墓志铭。此墓志是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在北京德胜门外冰窖口附近出土的,志石两块方形,志盖刻篆书“唐蓟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张府君墓志铭”,四行十六字。志文楷书,三十二行,满行三十一字,共计九百零九个字。这块墓志的出土,对了解和研究唐朝与渤海关系的历史,颇为重要。隋唐时期,居住在我国东北境内的少数民族靺鞨人分为七大部。其中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和辉发河流域的粟末靺鞨部,到了公元七世纪末,兼并周围各部,势力日益强大。六九八年(唐圣历元年),粟末首领大祚荣自立震国(或作振),称震国王。七○五年(唐神龙元年),唐中宗派遣侍御史张行岌前往招抚,大祚荣随即归附。七一三年(唐开元元年),唐玄宗派遣郎将崔忻前去粟末地区设置忽汗州,任命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并册拜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于是大祚荣“去靺鞨号,专称渤海”。可见史称“渤海国”之名是由唐王朝的册封而来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关于渤海国历史的研究,可谓盛况空前,成绩斐然可观,据不完全的统计,发表的论文和考古报告不下四、五十篇。不仅数量较前大为增加,研究领域有新的开拓,而且不少文章提出了新见解,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其中主要涉及到渤海人的族源、族属与渤海族形成,渤海政权的建立及其同周邻关系,政治制度与文化、宗教,社会经济,历史地理与内外交通,以及史料的整理与考订等问题。现分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渤海国的族属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中世纪历史上,在东北大地兴起一个“海东盛国”——渤海。它是接受唐王朝册封的一个地方政权,存在于公元698年到926年,共229年之久,在我们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画卷中占据了重要的一章。对于渤海国是以什么民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国家,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直到今日,仍是国内外有争论的学术问题。本文拟运用我国浩瀚的古代文献资料,结合近年来考古学发现的材料,对渤海国建国前的历史和建立渤海国的主体民族等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我们尤其注重运用考古学上的新成果,运用器物学、比较研究学,探索建  相似文献   

20.
赵东 《唐都学刊》2010,26(5):45-48
唐代频繁的祭天之礼能够申明其政权的合法性与神圣性,可以强化皇帝专制的至高无上,能够表明其统治的存在与粉饰太平,从而在文化上维护了李唐王朝的统治。唐代,包括皇帝在内的统治者中大部分人还处在相信神灵的阶段,祭天之礼可以约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专谨行为,关心民生。唐代祭天之礼从社会心理的角度促进了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认同,使唐代成为中国文化大一统局面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