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全球凸显文化软实力背景下探索与构建传统文化范式业已成为我国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项紧迫任务。开展传统文化范式研究,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传统文化范式的构建,从对托马斯·库恩提出的范式概念理解与审视的基础上来谈文化的话题,进而从传统文化的反常与危机中谈及文化民族性的重要性;而传统文化恰恰具有此种特征。陶瓷文化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种类,是民族文化的"胎记",拥有传统文化的基因,并得以良好传承下来;而传统文化范式所遵循的共同信念——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正回应了这一诉求;传统文化范式应具有的共有的"模式"或"模型"——传统文化理论范式、传统文化研究范式和传统文化学科范式。  相似文献   

2.
《东岳论丛》2017,(5):5-10
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意义重大。其一,浑融一体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根基。树立中华文化自信,最基础、最根本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华传统文化是全民族的创造,任何阶段的文化都是以五千年文明发展形成的传统文化为基因的,中华思想文化的主干是儒家文化。其二,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文化自信的基石。对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应建立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传统文化是革命文化形成的基础,革命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发展,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一体结构,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推进文化战略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仅仅从文化搭台、经济(旅游)唱戏的思维模式出发,这非常不利于传统文化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发挥其作用。应该着眼于文化凝聚力这个概念,在厘清传统文化与文化凝聚力的关系基础上,细致入微地从文化变迁、地区差异、人员区别等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剖析,以真正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和能量,从而提升当代文化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4.
从现状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既是碎片化的,又是虚拟的和泛化的,且尚未实现创造性转化和现代化转型.因此,有必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定位:虽然它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不再是主流意识形态,但能作为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的批判者和补充者,维护价值理性和提供人文关怀.同时,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普世价值也可以成为当代中国融入世界和赢取话语权的文化资本.基于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取向有三:一是自觉地推动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二是不能任意解构传统文化中的固有精髓,三是要努力化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之间的紧张.  相似文献   

5.
考察世界经济思想史,可以发现,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文明与生产力。在世界三大文明的比较中,中国传统文化在生产力功能方面已呈现衰退迹象,为了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基于文化的半衰期概念和文化弹性概念,可以看出改造传统文化的可能性以及科学文化与科学精神之间的关系,并找到以科学文化改造传统文化的路径和载体。要想使我国整个社会的发展取得进一步的突破,用科学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其在传播中呈现维模、适应、竞争、融合的文化态势,进而使得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在文化互动中相抗衡,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也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交流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华文化只有抓住机遇,占领世界网络文化的阵地,利用网络这一新型传媒,才能得以整合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7.
西藏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都不等同于宗教文化,但以特质与类型而言,它又是以宗教文化为主的文化。如果不把文化看成是观念形态的东西而以凡人类创造的一切都是文化的观点去研究西藏传统文化,那就无法概括西藏文化的特点,也就无从进行研究。西藏传统文化是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封建农奴制社会的文化,具有阶级性、民族性与时代性。在不同历史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现阶段,西藏传统文化从总体上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西藏社会主义新文化并不脱胎于传统文化,而是吸收了其中的优秀成分,建立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基础上的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全新文化。因此,应当全面把握西藏传统文化,既要吸收其精华,更要抛弃其糟粕。  相似文献   

8.
在不断加快的全球化进程中,为民族传统文化制定可行性的发展战略是一项复杂而又艰难的工作,其中定位准确是关键,动态地理解文化传统是基础,而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为其寻找现实生长点则是当务之急。这需要我们把传统文化放到特定的历史阶段和地理空间中来把握,同时也要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新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因此,“发掘”、“重构”和“输出”的发展战略应是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与创新的根本方略。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和文化与现代先进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国内外形势出发,阐明构建现代先进文化的必要性,为此必须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善于把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纳入现代先进文化中。和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广泛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卓有成效地把“和而不同”的思想古为今用,如今又新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和文化更进一步加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0.
英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新颖  龙献忠 《江淮论坛》2004,1(5):141-144
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会受到该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本文对文化、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的概念以及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进行了辨析,并以英国作为个案,分析了其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对其现代化进程的消极和积极影响,以供其它国家作为借鉴。  相似文献   

1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新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个重要议题。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与西方文化相比,我国传统文化自成一体,且具有"包容性"。自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对自身文化丧失信心,中国人开始追赶西方,学习西方,以致造成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如果说在民族存亡攸关的历史阶段,放弃传统文化还情有可原,那么今天我们就必须重新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为未来的世界文化多做贡献。当然,要想使中国人重新获得文化上的自豪与自信,我们还必须努力建设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13.
李焕云  赵传海 《云梦学刊》2006,27(3):30-33,63
与时俱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特征、内在品质和现实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始终能够与时俱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要高扬与时俱进的旗帜,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近万年的生活锤炼,形成了我国以农为本、渔樵为辅、伴随着读书明理的农耕文化特色,这种传统农耕文化就是我国传统社会生活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像基因一样,根深蒂固在国人心中.新农耕文化的阐发,离不开传统的农耕文化,是传统农耕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新农耕文化大概有四个要素:尊重土地、尊重环境、现代生产生活观念和文化传承.新农耕文化是大趋势,对其进行的建设方法主要有:建设新农耕文化示范区、整治文化和自然环境等,这是当代人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要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自觉实现具有主体性的文化生命构建。文化自觉的重心是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人文精神建设是文化主体建构的核心内容,同时要在文化自觉中正视传统文化与多元现代社会的融合,从而消解西方文化的单边主义,实现中国文化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16.
文化安全是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文化安全的视域下重新省思民族传统文化,理清民族传统文化与文化安全的关系,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从民族精神、身份认同、国家软实力和文化生态等视角较系统深入地探讨了民族传统文化与文化安全的关系,以期增进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文化安全问题的理解,从而有助于我们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维度如何积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血脉渊源,更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家园。家族文化则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原素,是推动传统文化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要振兴传统文化,就应该重视和探索家族文化建设的创新思路,精心选择与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相融合的内容,引导家族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18.
面对西学东渐的影响与近代中国文化的变迁,孙中山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经过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又不泥古的提炼和改造,使其传统文化观与民族振兴、三民主义等思想有机结合起来;他在如何对待西方文化问题上,主张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借鉴外国文化的长处而不照抄照搬;他在处理中西文化的关系方面,形成了善于从因袭传统文化、规抚西方文化的基础上而不断取得创获等与时代发展相顺应的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9.
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必须从民族传统文化的客观情况入手,正确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坚持以我为主,扬我之长的原则,并努力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20.
宿洪涛 《东岳论丛》2014,(3):166-169
传统文化的人本、贵和尚中、伦理道德等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企业家的思想,五德———"仁义礼智信",则成为民众做人做事的原则。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需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正能量与负效应,注重传统文化因子与现代管理思想的融合。做好传承与创新,接受传统文化滋养的企业文化将越发鲜活、恒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