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朱光潜不是一个否定文艺与道德关系的美学家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道德的社会作用有直接关联 ,也与朱光潜希望改造社会的愿望有关。但朱光潜对文艺与道德关系的三种解答 ,没有解决文艺与道德的内在联系问题 ,他对文艺与道德特性的区别是模糊的。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的出现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既是一个料所不及的"梦",也使中国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市场经济有着极为复杂的心情,特别是当人们将关注的视角转向当代社会道德生活的时候,不免有褒贬不一的争执,更有市场经济与道德之间的相互依赖与诉求.事实上,无论我们愿意不愿意,讨论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问题,必须回答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我以为正确的回答,应当是彼此相互诉求的.  相似文献   

3.
道德的审美特性与德育审美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道德的审美特性 道德与审美是两个既区别又联系、既分离又融合的概念。道德是指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以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等道德范畴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和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它通过各种教育形式和社会舆论,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理想、信念、习惯和传统。审美是指审美主体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它通过艺术形态和审美心态去把握色彩斑斓的宇宙和人生。具体而言,道德与审美的主要区别有两点:第一,在活动对象和范围方面。道德表现于社会意识和社会实践,它主要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审美不仅表现于社会意义和社会实践,而且存在于人与物质世界、人与自然界、人与艺术作品等方面的关系之中。在活动形态与方式方面,道德主要表现为一定的理性意识和行为规范,审美则主要表现为某种感性体验和情趣感受。  相似文献   

4.
“文艺自主性”是文艺理论批评界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概念,但人们对它的理解和使用却存在较大分歧。康德将文艺与审美绑定,以无功利性凸显文艺特性,后被唯美主义推向了极端。形式主义学派出于对传统文艺观念的反叛,斩断作品与作者、读者的联系,将文艺理解为独立有序的自足体。阿多诺、布迪厄等从文艺与社会的关系框架出发,认为文艺自主性的生成具有复杂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独立文艺场域的出现和艺术法则的生成是文艺自主性的基础和标志。马克思从人与动物的对比,立足人的本质探讨文艺自主性问题,认为文艺自主性表现为文艺实践活动中所体现出的人的自由自觉本性。之所以存在这些不同理解,原因在于人们对自主性本身的认识以及所持有的文学观念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远在旧石器后期,原始艺术就已萌芽,但最初的文艺表现的是原始人的劳动生活,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到了后来,文艺才逐渐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并发展到以人作为主要表现对象,此时,文艺与道德开始联姻,同时,也为文艺伦理思想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在教育学的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有关伦理问题至今不为人们所关注。 伦理学是以人类社会中的道德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道德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在教育活动中人们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如师生关系。为了保障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除了通过教育的有关规范、组织纪律外,还可以而且应该通过道德来调节、控制人们相互关系及行为。而利益和道德的关系问题,包括经济利益和道德的关系,及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同样,教育现象中的利益和道德的关系问题,也是教育伦理学应该探讨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文学以荣辱观作为文艺批评的道德伦理要求,不仅可以保障文艺的社会功能的实现,有利于展示出文艺的时代性特征,同时也有利于文艺创造出具有永恒魅力的文化艺术产品。  相似文献   

8.
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网络社会的形成 ,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工作、生活环境 ,改变着人们的道德观念与道德关系 ,产生了诸如网民的言论自由、网络安全、网上知识产权、网上商务、网上隐私等一系列网络道德问题。为此 ,必须提高网络主体自身的道德修养 ,制定与完善网络道德规范 ,以创造一个稳定、健康、有序的网络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9.
文艺与道德     
<正> 文艺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部分,都是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同时,它们又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作用,有极其密切的姻缘关系。历史上各个阶级都要求文艺宣传本阶级的道德观念,各个阶级的文艺又总是把宣传本阶级的道德观念作为自已的一项重要使命。文艺对于政治和整个社会生活都具有强大的反作用。这种作用,固然可以通过直接反映“政治的得失”来实现,但主要的是要通过宣传一定的道德观念来实现。文艺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显然是文艺理论应该着重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当前普遍引起人们的关心和兴趣的文艺美学,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还有待于作深入的认识,这部《文艺美学辞典》可能有助于这种并不简单的认识的深化。这门学科所要认识的对象是很复杂的。要科学地也就是创造性地阐释文艺的外部关系或内部关系,看来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困难。外部与内部的区分只有相对的意义,内部自身往往也有内部与外部的矛盾。如果可以说文艺作品的“生产”与文艺作品的“消费”的关系是一种外部关系,但文艺作品不只创造着人们的审美需要,而且人们的审美需要又反作用于文艺所创造例如它的审美价值的时候,双方的关系岂不也具有内部性。面对这些复杂理论,企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是近代革命的先驱.在他的革命纲领中,道德革命是近代中国最根本也是最后的革命.他运用进化论理论分析指出:道德随社会进化而进化,道德进化就意味着道德革命.近代道德革命的历史任务在于革故更新、积极进取和不断创造.实现道德革命的根本途径在于教育.他提出的现实主义、唯民主义、职业主义和兽性主义教育方针,就是他的道德革命及道德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陈独秀道德教育思想以进化论学说为基础,不但突破了传统的循环史观,而且赋予了崭新的内容,表现出革命性的一面.但他在传播与运用进化论学说时,对传统道德一概拒斥所表现出的简单化倾向,又暴露出了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文学消费与影视艺术作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当代社会经济转型带动文化转型。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呈现出新的特点。文学与影视艺术作品结合,二者形成双向互动,互利共赢的局面。影视艺术作品依文学而立足;文学也借助影视艺术获得新的生长点。影视艺术作品扩大了文学的社会影响和受众的认知度,文学成为了影视艺术作品成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13.
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道德要求。针对当前大学生道德素质的状况,运用社会角色理论,分析了造成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偏差的原因,并从角色定位、角色规范、角色责任和角色道德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论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道德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在改变社会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对社会道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强化了人与人、人与其他存在物的关系,并且大大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作用,使得社会道德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从而也就使社会对人的道德责任要求提高了;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能够促进新的社会道德体系的形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道德问题的严重性。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应对社会的价值观念有重新的认识,进而主动进行社会道德教育。社会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质是与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最高追求——真、善、美相一致的。中国应该吸取西方国家的经验教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科技人文一体思想中的有利因素,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及早对全体公民特别是未来的科学技术专家进行科技伦理及社会道德教育,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起来,使21世纪的中国,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道德高尚的人文科技社会。  相似文献   

15.
由于伦理道德是针对普通公众的社会规范 ,要使普通公众都能自觉地遵守它 ,就必须使普通公众能了解、认同它 ,伦理道德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它的传播教育方式与文学艺术有着天然的联系。古往今来 ,凡是有效的伦理道德传播都充分地运用了文艺及其它载体 ,单纯的道德说教往往难以凑效。 2 1世纪的中国高校道德建设理应汲取人类数千年历史中形成的有效的道德教育方式 ,在推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中 ,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与文艺教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强烈的道德需要是进行道德教育的良好基础与保证。从根本上说,社会生产决定了社会道德标准和人的行为方式,也最终决定了人的道德选择和道德需要。以道德需要的培养为中心的德育包括社会道德需要和个体道德需要的培养两方面的内容。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社会道德追求的改造和社会道德问题的重新解读,形成道德需要,道德实践的重构。基本的道德教育过程主要包括:理论准备、形成道德需要(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的道德理论与知识的教育活动、道德实践、道德问题的提出及解决、道德需要的满足(社会责任)、道德观念的内化、产生新的道德需要(道德的发展、道德需要的满足和层次的提升)等环节。  相似文献   

17.
印度、日本、中国均为东方国家 ,但各自的社会变革方式却大相径庭 :印度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赢得了民族独立 ;日本的社会巨变 (明治维新、战后非军事化改造等 ) ,则是以自上而下的革新为特征的 ;而中国近代自上而下的改良却统归失败 !仔细分析三国社会变革方式的不同特点 ,仅从政治的、经济的因素来解释是不能自圆其说的 ,而从文化道德方面的因素分析更能令人信服。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祖国一劳永逸地结束以暴力冲突为社会变革方式的历史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中国 ,如要避免历史上反复出现的社会动荡 ,就必须在道德建设上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中的非暴力因素 ,借鉴日本道德建设中的某些成功经验 ,吸纳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守法因素与沟通对话因素 ,从道德角度构筑起社会主义中国的稳定基石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时期文学显示了自己"独质"的特征,已经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镜相的一部分既有传统文化、道德、政治的多重负荷,又有外来话语、本土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压抑印痕;创作主体的审美走势既有对抗又有认同,既有消解又有重构,既有妥协屈从又有沉默抵抗.在全球化语境下,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程序化、模式化和数字化,物质上享受的范畴越宽,精神上的空间却越来越窄.文学艺术作为对从物质到精神的双重反映,其深层的指归则是精神的核质,是人类的灵魂.基于此,中国作家在输入全球普遍性视野的同时,竭力从事本土性和区域性的建构,既思索"世界文学"可能共有的审美价值尺度,又着力发掘和创造处于"世界文学"视野中的"中国文学"独特的审美与文化个性--这其实是一个更为博大的"民族寓言".因此,如何使自己的作品充满"灵魂的颤动",如何使民族寓言的精神传播更加深入文学的核质,应该成为每个不甘平庸的中国作家努力思考和自觉行动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9.
图像时代来了,文学不会终结。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文学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历史,塑造人类的灵魂,表达政治的意愿并作用于政治;文学还是重要的社会财富资源,是人类创造力的孵化器。正是从我国文学的实践现状和文学理论原理看,文学不可能走向终结。  相似文献   

20.
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的分离固然代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却也给当代人类的道德生活造成新的困惑.因此,需要有一种超越这两种道德的新的道德--人文性道德.人文性道德不是指在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之外的另一种道德,而是指从"中观"的角度来对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加以把握与重新整合,即认为社会性道德有待于以"下学上达"的方式转换为宗教性道德,而宗教性道德则也必然以"上智下移"的方式体现为社会性道德.历史上,儒家主张用"礼乐教化"的方式来建构与实践这种人文性道德,它典型地体现了人文性道德的超越性与现实性相统一、"报神恩"与"报人恩"相统一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