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新型劳动关系不断涌现,劳动纠纷也出现新变化,如何更好地维护和保障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显得尤为迫切。同时,《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关于切实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的颁布和平台经济的发展以及灵活用工现象的出现,都对劳动关系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有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2.
<正>平台经济背景下优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纠纷,可通过集体协商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以达成合约的方式得到有效解决。面对数字技术、信息算法的平台经济,灵活用工模式打破了用人单位原有的劳动管理形态。劳动者与平台企业之间的新型劳动关系问题、集体协商质量以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保护水平如何提高还需进一步思考。为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工会和人社部门不断创新集体协商方式,发挥好劳动关系协商机制的作用,扩大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覆盖范围,积极促进构建新业态和谐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过度劳动是经济高速发展的产物,既创造了经济繁荣,也侵蚀劳动者的健康。根据推动主体的不同,过度劳动分为强制性过度劳动和自主性过度劳动,前者是指其他主体为自身利益而强制劳动者过度劳动,后者是劳动者受利益驱动而主动过度供给劳动量。在对自主性过度劳动的内涵和特点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以劳动者自由决定劳动量供给为前提构建经济模型,发现劳动者效用与其劳动量呈倒U形,并且得出:适度劳动下的最大劳动量对应的效用不是最大的,最大化效用的实现需要劳动者过度供给劳动量,而当劳动者追求的期望效用大于适度劳动量下的效用时,就会形成自主性过度劳动。  相似文献   

4.
我国《宪法》规定,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劳动法》亦规定,劳动者享有休息休假的权利。但在实践中,部分用人单位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严重侵犯劳动者休息休假权利的行为时有发生。劳动者对此应当积极应对,或向劳动行政部门举报,或申请仲裁、提起诉讼,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劳动者》2005,(7):i001-i001
近一个时期,一些地方反映部分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签订劳动合同,发生劳动争议时因双方劳动关系难以确定,致使劳动者合法权益难以维护,对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带来不利影响。为规范用人单位用工行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现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确立劳动关系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6.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对经济补偿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规定,同时,为了配合《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充分保障劳动者获得经济补偿的权利,规范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行为《,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又对经济补偿的计发标准作了进一步明  相似文献   

7.
劳动争议主体即劳动争议的当事人,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是劳动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3条规定“企业与职工为劳动争议案件的当事人”。一、作为劳动争议的劳动者主体的法律适用劳动者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劳动权  相似文献   

8.
董小平 《劳动者》2004,(2):22-23
《陕西省劳动监察条例》已于2004年1月1日正式施行。《陕西省劳动监察条例》将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有许多亮点,无疑也给具有法律意识、渴望依法维权的劳动者带来了希望。事实上,当一些打工者不再借助“跳楼威胁”等极端方式讨要工资时,我们的劳动监察也亟须加强,因为劳动监察的力度不够,往往使那些投诉无门的劳动者辗转在寒风中,不知何去何从。可以说,劳动者维权离不开强有力的劳动监察,而新的《劳动监察条例》正由此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的转型升级,经济关系、劳动关系日益市场化、多样化和复杂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一项社会的系统工程,要从企业、政府、劳动者等多方面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在政策、法律、体制、观念、素质上下功夫,逐步清除制约劳动关系和谐的障碍,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企业新型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某市9名劳动者被用人单位提前解除了劳动合同,得不到按规定的经济补偿金,几经协商未果,于是申请劳动仲裁。仲裁庭裁决劳动者胜诉。该用人单位不服上诉至法院。一审法院认为由于用人单位的积极安排,未造成劳动者失业,用人单位可不支付经济补偿金,劳动者败诉。9名劳动者旋即上诉到市中院。二审法院审理后,确认一审法院认定事实有不当之处,“应予以纠正”,也不提一审法院适用法律是否正确,但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维持原判,同时确认9名劳动者在新旧单位的连续工龄。在处理这宗劳动争议案中,仲裁庭裁决应予经济补偿;一审法院判决不予经济补偿,也不确认劳动者的连续工龄;二审法院维持一审法院的判决,不予经济补偿,但确认劳动者在新旧单位的工龄连续计算。就这样一宗劳动争议案产生三种裁决结果,个中原因,特别是劳动仲裁与法院审判在适用法律上的差异,值得讨论。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劳动模式不断应运而生,随着也衍生了很多新的劳动争议.由于劳动者的法律及维权意识还不是特别强,加上一些侵犯劳动者权益行为屡见不鲜,使得劳动者权益的保护问题受到了更高的关注.本文中,笔者首先阐述了特殊劳动关系的含义,然后分析了特殊劳动关系中劳动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最后在此基础上详细探讨了特殊劳动关系中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策略,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内容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吉林省松原市人社局不断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化解了千余起劳动纠纷,有力地推动了《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贯彻和实施,较好地维护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繁荣地方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3.
《劳动法》对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满后双方未续签劳动合同(即所谓的事实劳动关系),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关系时是否需要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未作规定,形成一个法律漏洞。理论上对这一问题存在争议,一种意见认为,劳动法对此未作规定,所以用人单位没有支付经济补偿金的义务;另一种意见认为,这种情形下用人单位仍应支付经济补偿金,否则会鼓励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从而不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后解除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要支付经济补偿金,不签订劳动合同反而可以…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劳动者和服务产品需求方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平台达成交易,但劳动者此种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劳动的行为是否构成与网络平台的劳动关系,以及该等关系与劳动者原本与线下用人单位已建立的劳动关系是否存在矛盾?本文即是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与通行的司法的实践情况下对上述双重劳动关系进行了一定讨论。  相似文献   

15.
李龙成 《劳动世界》2020,(11):10-10
劳动者与原用人单位之间签订劳动合同未到期时,劳动者到新的用人单位工作,原用人单位未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新的用人单位是否承继原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签订的原劳动合同的权利义务。劳动者与新的用人单位之间就订立劳动合同未达成协议时,新的用人单位提出解除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新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还是按二倍经济补偿金标准支付赔偿金。  相似文献   

16.
政策问答     
1、我们单位为了限制劳动者跳槽,拒不为辞职的员工转移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给劳动者带来不少损害。请问:《劳动合同法》是怎样规定的?答:对于这些做法,《劳动合同法》分别明确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自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则需要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和赔偿  相似文献   

17.
劳动法的颁布和即将实施,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十分重大意义的一件大事,它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全国各族劳动者切身利益的关心,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劳动法》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全面调整劳动关系、确定劳动准则的基本法,结束了我国45年来没有《劳动法》的历史,填补了我国法制建设中的一个空白,是劳动法制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定、维护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劳动法》的基本宗旨。通过贯彻执行《劳动法》,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劳动关系的调整全面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双方的合法权益将依法得到保障,双方的纠纷与争议也将有法可依,有理可循,这将有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维护经济和社会秩序稳定,防止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劳动合同法》的修订需要将时代的背景与现实的需要作为整体语境中加以考虑,尤其是要将劳动者权益保障作为修订的重要着力点。应当在澄清《劳动合同法》本质的基础上对经济下行的劳动关系结构再定位,明晰《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与立法原则,在具体制度的设计上,落实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解雇保护制度以及完善经济补偿制度等措施,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在新常态下实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劳动》2004,(3):63
为使经济确有困难的劳动争议当事人(以下简称“劳动者”)能够依法充分行使仲裁权利,江苏省泰州市劳动保障局等有关部门制定了《劳动争议仲裁法律援助有关工作规定》(泰劳社发[2004]6号),基本内容如下: 经济困难的劳动者,可以向当地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机构对于符合条件的,应当作出提供法律援助的决定。  相似文献   

20.
事实劳动关系及其引发纠纷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事实劳动关系引发的劳动保障纠纷,是当前劳动保障行政执法最棘手的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事实劳动关系及其纠纷的处理,有助于劳动保障行政执法的顺利进行。一、概念认识所谓事实劳动关系,笔者认为,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形成的无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原劳动部印发的《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劳部发[1995]309号)第17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形成了事实劳动关系,而用人单位故意拖延不订立劳动合同,劳动行政部门应予纠正。用人单位因此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按原劳动部关于《违反〈劳动法〉有关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