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博客信息传递的优势与不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客是继超链接之后又一网络信息传递的优秀待变,它出现后迅速风靡全球。作为一种全新网络媒介的交流形式,博客所需的技术门坎较低,更多的是重在创意。本文从博客的发展与特点出发对博客信息传递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博客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信息高速公路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与利用,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等计算机信息网络使信息赋有了更多新的特点和含义,产生了网络信息等一组相关的概念和名词.随着网络化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将变得日益重要和普及.了解网络信息的特点,全面开发和利用网络信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随着互联网发展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网络化成为一大潮流。与传统的信息资源相比,网络信息资源在数量、结构、分布和传播范围、载体形态、内涵、传递手段等方面都显示出新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赋予了网络信息资源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高校BBS信息传递与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利用社会网络矩阵分析法对网络虚拟社区中CMC传播模式进行分析,概括出网络虚拟社区群体的基本特征,同时利用计量回归手段对这些特征如何影响虚拟社区CMC信息传递进行验证分析,并提出了控制CMC传播的手段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浅论网络环境图书馆的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模式将发生三个变化 :馆藏建设模式向信息资源建设方向发展 ;服务模式向文献传递服务与网络服务并重方向发展 ;管理模式向现代化图书馆管理模式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蓝海战略: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的新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献传递服务是图书馆馆际互借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是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和信息共享水平,促进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重要措施。本文就当下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引用经济学范畴的“蓝海战略”理论,重新对图书馆进行了价值定位,并深入探讨了图书馆在文献传递服务过程中应该如何避开馆际之间的竞争,创造出一片属于图书馆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蓝海空间。  相似文献   

7.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模式将发生三个变化:馆藏建设模式向信息资源建设方向发展;服务模式向文献传递服务与网络服务并重方向发展;管理模式向现代化图书馆管理模式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时代主要依托网络信息资源(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s),即网络信息资源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放在光磁等非纸质载体中,并通过网络信息、计算机或终端等方式再现出来的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世界各个领域,这无疑对社会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信息的无限激增,信息传递的无序性和弥散性日益加剧也促成了信息的生态失调(information ecological imbalance),它不仅阻碍了社会对有用信息的吸收和利用,而且对社会各信领域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时代,网络使信息交流快速、方便、形态多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的发展,促使网络问政的产生和方式的丰富,政务微信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新媒介也应运而生。它以前所未有的优势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了新平台,让公众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为问政开创了新的途径,让"民"与"官"的沟通与互动渠道更畅通;与此,政务微信信息传递的即时性和准确性,能有效缓解网络负面舆论的影响;它可以承载多种信息,传递内容丰富,成为传播通道的新桥梁。政务微信毕竟刚刚兴起不久,仍存在对其重视力度不够、定位不准、管理制度不成熟及缺乏有效的技术开发和团队支持等问题。为了让政务微信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作用更大,政务微信需要从发展战略、领导层次、内容与定位、条件保障、管理运营等角度,进行提升和改善,使政务微信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的生活与网络紧密联系,高校为防控大学生沉溺于网络要尊重信息传递规律,优化网络信息系统,思想上要正确认识网络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实践中要积极探索与网络紧密联系的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11.
《倪焕之》是五四新文学的重要收获之一。小说立足于大时代的社会动荡 ,聚焦于五四之后新青年的情感教育问题 ,在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倪焕之的希望与失望、昂奋与幻灭 ,是五四之后一代新青年知识分子的共同遭遇  相似文献   

12.
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示和思路作一番认真的考察十分必要,通过正确解读“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从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反思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五四”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并且从中探讨“五四”运动带给人们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发端于五四时期的现代新儒家之基本价值倾向是主张现代化的,因而它亦应归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范畴,所谓"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全盘反传统"的论断是不成立的。中国文化现代开展的内在逻辑体现为从"外在冲击"到"内在转化",五四新文化运动构成了这一过程的的转折点,虽然它的批判和否定曾经对中国文化传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它没有也不可能造成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就中国文化现代开展的整体进程而言,中国文化精神之主体性的挺立是一个不断得到加强的过程,中国文化传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开启的文化格局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为中国文化传统面向21世纪的新开展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倾向是复杂的,它以个人为本位,同时又带有一定的世界主义(人类主义)色彩,但仍然与民族主义发生了深刻的关联。从兴起的原因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民族危机的产物;从发展的结果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民族主义的高涨;从运动的特点来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个人为本位,并具有一定的世界主义(人类主义)倾向,但它所推崇的"个人"和"自我",绝对不是执著于一己痛痒的"个人"和"自我",它所关注的"世界"和"人类",也绝对不是完全超越了民族、国家的"世界"和"人类"。  相似文献   

15.
历史的神话往往是被历史的书写者有意或无意缔造的,人们一旦接受了神话化的历史,便不再对神话以外的书写感兴趣,对已浮出水面的新鲜史料也视而不见.被许许多多部文学史约定俗成书写出来的"五四",并不一定就是历史的"五四".历史呈现出的多元复杂相貌的"五四",也许因为书写者习用非第一手资料,甚或因为意识形态化的缘故,在文学史中编排成了单色调的统一面孔.几乎任何一部文学史书写出来的"五四",都是出自同一模具的产物,近乎千部一面.尽管时至五四运动九十周年,但有关"五四"诸多历史的细枝末节仍被文学史遮蔽了,与之相关的许多人与事和因果的逻辑关系常常呈现出史料不足的简单,学术结论也往往显出缺乏实证的草率甚至武断.我们对真正读懂"五四"还有不小的距离.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爱国救亡运动,最初以学潮的形式出现,继之以工人市商的支持,从而取得了巨大成功。传统认为五四运动爆发的主要根源在于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和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但忽略了作为当时名义上共和政体的民意机构——国会的调节功能。作为立法和民意机构的国会的无所作为,正是汹涌的民意通过学潮这种非正常的途径得以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汪云霞 《河北学刊》2007,27(3):153-155
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和90年代前后的两次中国女性叙写高潮,时间相隔六十年,并时常被战争和动乱所淹没,但前后的承继关系非常明显。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始,叙写者就把生活理想诉求的实现寄托在两性和两性关系之中,经过多年寻觅,终于无路。20世纪90年代,女性叙写者开始在全新的叙事纬度空间里重建女性话语秩序,并呈现诸如界碑般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志强  刘歆立 《兰州学刊》2006,(8):52-53,63
“五四”是一个张扬激进主义的时代。它以思想启蒙为指归,但为什么它没有沿着欧洲式的启蒙道路走,相反却采取苏俄式的激进方式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在对近代中国的历史、作家的文学观以及现代文学史叙述作全面梳理的基础上,从沉浸在历史的具境中的角度真实地考察“五四”激进主义的发展轨迹和在历史上的是非得失。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是"大众的崛起"的时期,民族危亡形势赋予大众更大的历史责任,而要使大众明确自身的历史重任,就必须让他们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这个基本要求,五四并没有让他们达到。不仅如此,五四的半文半白的"欧化"白话文,比文言文还要难懂难学。因此,这场俗话运动就从五四的"洋买办白话"开始了。左翼语文家对于五四白话文的不满是它的水准远远高于底层大众的接受能力。白话文没有走向大众,仍然是"少数人"的语言,因此,必须祛除其精英色彩,建立大众语。大众语必须为大众所完全熟悉,必须满足大众"说"、"听"、"看"、"写"四项标准。论争中,有些论者注意到了大众语的多元特性,主张根据大众的需要,从普通话里、从白话文里吸收尽可能多的养分。大众语讨论的结果,是知识分子必须抛弃自己语言观上的精英意识,向大众、向大众语做无限靠拢。  相似文献   

20.
儒学在历史上曾经享有独尊的地位。“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孔”的实质是反对孔子的偶像地位以及定儒教为一尊的形式,而不是反对孔子及其全部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一些新文化知识分子从不同角度将儒学纳入现代化学科体系如伦理学、哲学、历史学等进行研究。它实现了孔子的真正平民化,恢复了孔子在历史上的诸子学地位,而且还在学术研究方面确立了一种新范式,为以后客观、公允地评价和认识孔子及其思想创造了条件并直接导致了儒学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