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人口与经济》1984年第6期发表鹿立、王秀银的文章《从农村建筑队进城看我国人口城镇化的一条途径》指出,目前山东进城搞建筑业的农民有三十多万人,1983年完成施工产值十一亿八千多万元,是该省国营建筑业的三倍多;完成竣工面积九百二十万平方米,是该省国营建筑业的五倍多。全国大多数省份都有类似情况。这说明,农村建筑队伍已成为国家基本建设战线上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正> 随着农村经济责任制的全面落实,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逐渐突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事实上,目前部分农民已经投身到各种就业领域中去,他们办工厂、开商店、搞建筑、运输、兴办服务业和发展多种经营,以逐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文通过农村建筑队进入长春市的调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一转移形式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随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不可避免地对城市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原因和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他们对城市就业究竟有何影响,并提出应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对城市就业的积极作用,从而不断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中村”的城市化特征及其问题分析——以广州为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刘伟文 《南方人口》2003,18(3):29-33
城市化的过程,不仅仅是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也包括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城中村"是我国大城市扩张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城市化的一个阶段.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城中村"的出现,"城中村"土地、人口、经济、生活方式以及社会问题所具有的城市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一、国内外关于大城市空间增长的研究二战以前,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化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大量的农村人口纷纷向城市集聚,形成了一些人口密集,结构单一.规模超过50万,100万,乃至逾千万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迅速向外膨胀,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郊区城市化,人口和产业迅速向外扩散.特别是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人口的再分布出现逆向,人口和就业由中心城市向郊区、小城镇、甚至更远的农村地区转移,称之为逆城市化.无论是郊区化还是逆城市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城市外围区域的增长快于中心城区,所以统称为非中心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中国生育率迅速下降,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接近或达到更替水平,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在这方面,城市走在农村的前面,不少城市生育率已达到并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农村生育率虽高于城市,但从70年代起已开始明显下降。我国农村生育率为什么能下降,能否持续稳定下降?农村生育率下降是靠政策威力,强迫命令,“超经济控制”,还是“计划生育超前”,众说纷  相似文献   

7.
2004年,安徽省芜湖市被国家确定为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工作试点市,本市在做好试点工作上,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认真组织,严格实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一、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的重大意义,认真做好试点各项准备工作芜湖市被国家人口计生委、财政部确定为全国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城市后,市人口计生委和财政局及时向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作了汇报,强调试点的意义主要在于激励农民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农村人口与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8.
1990年代初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成千上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进了城市。于是,一个新兴的特定的职业群体逐渐形成,这就是农民工群体。截至2006年末,农民工总量已达1.32亿人,其中男性占64%。他们在城市工作、生活、居住,从职业角度讲,他们是工人;从身份、户籍上讲,他们是农民。其最大特点是劳动关系处于流动不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1987年中国2‰人口生育节育抽样调查提供了分地区分年代分年龄分孩次的生育资料,是在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中分5个层次(城市市区、城市郊区、农林场、镇、农村)抽样取点。为了研究的便利,我们以抽样点是村委会还是居委会为标准划分了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并以此为原则对2‰的调查资料进行了重新汇总。因此,本文所称的“中国农村人口”是指2‰生育调查中以村委会样本点为基础的人口,并以这一样本  相似文献   

10.
世界银行最近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称,世界城市人口正在迅速增长,并将在10年内超过农村人口。 该研究报告称,世界城市人口平均以每年3.8%的速度增长,大大超过农村人口增长速度。1990年时全球共有城市人口24亿,农村人口27亿,到2020年时城市人口将增至36亿,而农村人口将只有30亿。全世界的大城市人口正在以每星期100万人的速度增加。1990年全世界共有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288个。到2000年将增至391个,其中  相似文献   

11.
高海燕 《南方人口》2005,20(2):60-64
本文主要从理论层面上对我国农民工的自我归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一般而言,农民工将自己看作是城市人,农村人或边缘人,这种自我归类来自于一种特定阻止他们融入城市的心理保护机制.为促进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必然制定一系列保护他们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政策.  相似文献   

12.
<正> 1980年以来,农村社会学以及其它学科对农民离土问题有不少研究,大多数人认为农民从土地上游离出来,改变自己的身份,进入非农业领域,进入城市(集镇),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他们看来,如果不在如何减少农村人口方面取得突破的话,要在中国实现现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一些有关论述都是鼓励农民离村、离土的。这些理论是否正确?是否能客观地反映和正确地指导当前越来越高涨的农民离土浪潮?是大可研究的。10年来,一方面政府有意识地放松了农村人口流动的控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农村内部存在着流动的驱力。所以,大量的农村人口从他们世世代代生  相似文献   

13.
气候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巨大的影响,而人类活动反过来又能在不同程度上改变所在地的气候。马克思早就说过:“只有人才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因为他们不仅变更了植物和动物的位置,而且也改变了他们所居住的地方的面貌、气候……”① 许多中外学者都认为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在城市气候中表现得最为突出②③。从人口地理的观点看来,城市是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笔者搜集了国外许多大城市人口对气候影响的具体资料,再结合上海城市和郊县人口密度的对比与若干气候要素的地区差异,把城市人口作为影响城市局地气候的一个因素来进行分析,结果证明:它对城市气候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也可以说城市人口是城市气候形成和变化的一个重要人为因子。  相似文献   

14.
从十九世纪末到现在,苏联城市人口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这一时期由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农业的分化,大量的破产农民流向城市。从1897年到1913年俄国人口由1,840万增加到2,850万,几乎增加了55%。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由15%上升到18%。第二阶段从1913年到1922年。这一时期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俄国国内革命战争,城市人口大量流入农村,尤其是象莫斯科和列宁格勒这些大城市人口大大减  相似文献   

15.
<正> 美国人常常怀着渴望的心情,谈论他们如何如何喜爱农村生活和乡下的新鲜空气,但是,他们的喜爱是一回事,他们的流动情况则是另外一回事。于是,美国越来越成为城市居民之国。同七十年代发起的回到乡下去的运动相比,美国国情普查局对八十年代到目前为止的人口统计表明,具有城市特点的县比具有农村特点的县的人口增长速度差不多要快1倍。现在,美国全国人口有3/4居住在城市地区。拉特格斯大学城市问题专家乔治·斯滕利布说:“中西部地区一些小城镇的人就要走空了。这说明农村实际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建国以后中国各级规模城市的增长状况和新设置城市的规模和数量,本文探讨了近50年来中国大城市在城市体系中地位的变化以及在现阶段对大城市的发展进行控制给中国城市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认为,中国“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现行城市发展方针既不符合大城市超前发展的世界城市化的普遍规律,也不适应中国的国情和80年代以后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未来中国的大城市需要而且必然会有较大的发展,对大城市的成长进行压制是不正确的,也是不能奏效的,只能进行合理的调控和指导。中国的城市化应当是兼顾经济、社会、环境、资源效益、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发展,充分利用大城市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实现城市集体化内涵式发展的可持续的城市化,应当从追求小城市和小城镇的数量扩张转变为以增强城市功能、促进城市人口适度集中为重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要研究的是我国在力争实现现代化的今天,城市化的重点应当放在发展小城市,还是大城市或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心城市上面。这是一个经济建设中带有战略意义的问题。因为城市化与工业化(现代化)相辅相成。控制大、中城市,发展小城市,就意味着工业化遵循一条“农村工业化”的道路,或至少是以“农村工业”而不是“大工业”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8.
任远  姚慧 《人口研究》2007,31(3):71-78
1流动人口居留行为研究的意义推拉模型的分析、以及大量宏观和微观因素的研究,较多地关注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发生,但并不能说明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完成。实际上多数流动人口进入城市之后,会逐步地返回农村或者流向其他城市,形成一种非永久定居的移民。从城市的视野来看待这些人口,他们中的一部分是逐步地沉淀下来的。同时,他们的居留行为表现出“居留决定居留”的特点,也就是居留时间越长,就更深地卷入城市的生产和生活中,而不断强化在城市继续居留的期望。这种进城和返乡共同发生的过程使我们对中国城市化的实际情况产…  相似文献   

19.
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在农村。农村推行计划生育,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其难度比城市要大得多。此中有种种复杂原因,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民要“养儿防老”,而这也确是他们不得不考虑的客观实际问题。如能找到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新途径,则对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必将起到十分有利的促进作用。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一、计划生育者自交三至五百元就可解决养老保险问题 计划生育养老保险,目前在绝大多数地区还是一个空白,但也有少数地区已先行一步,作了可喜的尝试。例如福建省建阳地区,就已于1986年在建瓯、南平、建阳、顺昌、光泽五个县、市农村相继推开。到1987年9月10日,全区农村有654对独生子女父  相似文献   

20.
城市农民工的分布、居住与社会融合--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桂新 《人口研究》2005,29(4):39-41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与城市本地居民"共居"于同一城市空间.农民工在迁入城市的空间分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与城市居民接触"界面"的大小和交流机会的多少;农民工的居住状况,又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他们与城市居民社会差异的大小及相互融合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