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明是明清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节日,并在明清小说中有着鲜明的烙印,对明清小说的艺术表现产生了深刻影响。清明节的诸多习俗如扫墓、踏青、蹴鞠、打秋千等皆在明清小说中有着生动形象的再现,因此明清小说中的清明描写和叙事具有重要的民俗史价值。清明描写和叙事对明清小说人物心理的揭示、故事情节的推进、主题的表现具有明显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明清小说的劝化倾向是受一定历史时代和社会思潮深刻影响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基本内容可以分为道德伦理劝化和人格劝化,而这些劝化内容往往又要借助题名、入话、诗词、尾评等不同的文本形式来体现.明清小说的劝化倾向既体现在小说文本创作方面,又表露于小说理论,而小说家的作品自序或代序更是了解作家劝化思想和小说劝化倾向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王玉超 《兰州学刊》2012,(11):71-74
乡试是科举选拔考试中的第一层级,明清小说作者参加过乡试的比较多,他们对乡试也最为熟悉。科举文献记载的乡试史料并未包括全部的规制细节,明清小说却对此有所表现,其中有关乡试考篮、进场前的仪式和封号之前的具体事宜等项,小说资料都起到了补充科举史料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语义学理论及训诂学方法,考释了五个明清小说中“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语:拨夜;  相似文献   

5.
解读明清小说中的明清商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明清小说对商人艺术形象的观照中 ,商人的竞争精神缺失。文学家们对商人自我奋斗大胆竞争冒险追求的刻划仍处在弱表现。这种文本现象的形成与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此衍生的社会政治环境、思想文化观念“有着最密切的因果联系”。  相似文献   

6.
学是明清小说评点中主体性素质范畴之一。小说作者或评点家往往才学兼备,学是才得以产生的基础和动力。小说正文和小说评点均饱含了作者和评点者的深厚学识,读者从中可收获广博知识,提升学问。小说的通俗性决定了小说中学的有限性,小说中的学应无损小说的艺术之美,学的成分的多寡亦不能成为衡量文学艺术作品好坏的标准。小说评点家用丰厚的学识为读者揭出一段精神。纵然学是明清小说评点中的重要范畴之一,但小说的地位并没有因为具有了学的成分而提高到举足轻重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陈心浩  李金善 《河北学刊》2007,27(5):114-117
"妙"最早是由老子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提出来的.汉代以后,它才开始演变成一个审美范畴上的评语.魏晋之后,"妙"这一范畴在各种艺术领域里广泛使用.明清小说评点家们经常使用"妙"这一范畴来点评小说的人物形象、叙事技巧和小说语言.由于各自个性和学养等方面的差异,以及所面对的对象不同,明清小说评点家们在运用这个范畴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所侧重,有所取舍.  相似文献   

8.
明清小说包含丰富的会试资料,只是小说记录和描述的内容不像科举文献记载一样全面、系统,但明清小说作者大多亲身经历科举,对科举实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最了解不过,他们笔下的科举内容也较为真实和详细,并且,他们从应试举子的角度记述了会试,为我们认识明清会试提供了另外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9.
“金陵四家”对明中叶南京文坛复兴的贡献可从两个时期进行分析.在弘正时期的南京文坛上,“金陵四家”掀起了唱和集会的热潮.同时,他们积极倡导复古,与北京文坛上的复古运动遥相呼应,扩大了南京文坛在全国范围的影响.在正嘉时期,他们既影响了南京文坛的发展方向,还着意培养南京的后辈文人.  相似文献   

10.
《新学术》2007,(4)
明清商业文化的出现和市民阶层的兴起使小说创作与刊行异常繁荣。由于社会普遍缺乏版权保护意识和版权保护措施,书籍的传抄、仿刻、翻刻、仿作、篡改、增删等侵权行为大量存在,但这些行为并未导致创作和出版的萎缩。相反,这一时期版权保护意识及版权制度的缺失恰恰与这一时期社会文化发展的实际状况相适应。因此,一种看似矛盾的社会历史现象必然可以在它赖以存在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获得解释。  相似文献   

11.
京杭运河当年流经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运河文化包括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明清小说的主体是运河流域小说,其代表作品大多诞生于运河流域并与运河文化密不可分.究其原因不外乎政治中心效应、经济重心效应、出版拉动效应、文化辐辏和人才集群效应.运河文化哺育了明清小说,明清小说光大了运河文化.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奠基者,他将一生大部分精力投入杂文创作,并铸就现代杂文的丰碑.鲁迅与杂文这一文体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鲁迅的创作心理中明显存在一种浓浓的"杂文情结".鲁迅"杂文情结"的形成,是急剧变动时代的呼唤,作家自身的思想、经历、素养、气质等,杂文文体的独异性三者相融合的审美凝聚物.正是这一情结成就了杂文,同时也成就了鲁迅的伟大.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明清小说与科举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但由于二者均繁荣于同一时期,其间的联系也就是必然的了,而它们联系的桥梁无疑就是作者.明清时期许多男性都有过学习举业,甚至参加科考的经历,数量庞大的明清小说作者群体也不例外.其中明确科举身份的小说作者几乎占了总数的一半,余者从具体的小说作品和序、跋、题词中亦隐约可知,相当一部分人与科举是存在联系的,并且小说作者的科举经历与他们的作品倾向性有着众多的一致性,这也成为小说品类、特点能够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萧红生命意识中的父亲情结与祖父情结问题 ,认为 :由憎父情感、恋父倾向矛盾交织而成的父亲情结 ,使得萧红在向男权社会猛烈抗争的同时 ,又从成年男性那里寻求父爱的补偿 ,而祖父情结则一方面强化了她的渴望心理 ,一方面又为其提供了理想之爱的标准、尺度 ;由此而成的女性意识与行为背离铸就了失败的女性萧红、成功的作家萧红、特异的“这一个”萧红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同时期的文献材料,补充解释了明清小说中的词语13条,对当前一些工具书或文章中释义疏漏之处试作补充。  相似文献   

16.
杨健斌 《人文杂志》2001,(5):149-151
长期以来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清官情结",实质上是封建臣民文化中政治依附心理的反映,它的存在有碍于我国公民政治主体意识的健康成长,必须予以摒弃.消除以"清官意识"为代表的政治依附心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7.
明清小说与明清江苏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时期繁荣的江苏经济为小说的发展提供了肥田沃土,明清小说对发达的江苏 经济也给予了浓墨重彩的观照。本文在阐发了明清江苏经济对小说文体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后,对 明清小说中反映的江苏经济史料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品第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中的一种,最早源于《汉书》中的"九品论人",后经书画品第的发展,于明清两代被广泛借用到文学批评之中。明清小说中的品第批评主要存在于各种形态的评点之中,具有应用时间长、覆盖作品广等特点。其功能体现在对小说叙事、辞令、写人等多方面的等级评定,是我们研究明清小说批评理论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明清小说作者对科举制度持批判和反对态度的认定有失偏颇。综观明清小说和小说作者的相关著作发现,实际上他们所批判的是科举制度及实行过程中的各种弊端;对于科举制度的存在,小说作者并没有否定,他们不主张废除科举,所希望和提倡的是扭转科举时弊,还给读书人一个清明的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读者作为小说创作、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与小说命名的关系相当密切。其主要表现是:读者与小说命名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关系;读者的阅读心理影响了小说命名;读者影响了小说续书与仿作的命名。深入认识读者与小说命名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探寻明清时期小说发展过程中的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