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养生乱象     
费米 《北京纪事》2015,(12):4-10
如今,各路衣着光鲜戴着各种专家光环的人出现在荧屏、讲座和平面媒体上,高深莫测地宣讲着各类养生“秘籍”。他们也卖“秘籍”,但标出的都是高价。更多的人在卖“秘籍”的同时也卖各类产品和各种服务,你都不知道如此高的价格是凭什么而定的。  相似文献   

2.
1947年4月出刊的《边疆通讯》第四期上,发表了一篇署名为“竹天”的人撰写的文章,题为《中国的“吉普赛人”——记甘肃永登的蛮婆子》,文中对当时生活在甘肃省永登县城附近的一个“将要衰落的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等问题作了一番简要的介绍,作者说:“他们的言语、习惯、风俗与汉、满、蒙、回任何民族大大的不同,他们自己叫他‘蛮子’或者‘蛮婆’,人们也是如此地称呼他们”。作者根据他们喜欢过流浪奔波算命卜卦的生活,因而称之为“东方中国的吉普赛人”。文中最后还“希望国内的历史学家、人类学者对此种将要衰落的极少数民族来一个彻底研究”。  相似文献   

3.
佚名 《阅读与作文》2007,(12):33-35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一位在丹麦留学的中国留学生每天到湖边散步,发现湖的四周有很多人垂钓,但奇怪的是他们每个人腰间都挂着一把一尺来长的尺子,他们每钓上来一条鱼便在那尺子上比划,若不够长度的鱼便又抛回湖中,条条如此,不厌其烦。那个留学生觉得奇怪就问其中一个渔人:“是不是政府规定不许你们钓小鱼?”那个渔人笑了笑说:“这和政府没有任何关系,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与邓小平哲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产物。但他们在哲学上又是有区别的 ,“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是他们在哲学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区别。由于认识论上的不同 ,导致了他们在方法论上的区别 ,从而在国家建设思想上、方针政策的运用上产生了巨大差别。  相似文献   

5.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开风气之先的朝代,在实学思想影响下,王士性和徐霞客凭“游”成就了他们的人生理想,发现他们都把“游”作为修身养性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在游的条件、游的价值取向及游的本质等方面有差异性。两人的“游道”对今人的启示是:发掘”游”的修身养性之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除现代旅游业的消费主义之殇,重视旅游的伦理本质。  相似文献   

6.
赛珍珠的小说具有不同于中国作家的价值。她笔下的农民 ,不是被启蒙、被解放、被幻想的对象 ,他们只是他们自己 ,他们的生活本来如此 ,他们有自己的追求和享受。赛珍珠笔下的乡土中国是传统农业社会的原生态的实录。《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上乡土中国的艺术画廊 ,“属于对当代世界文学做出永久贡献的作品之列”。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说:神话是“在人们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神话传说的创作方法虽然是浪漫主义的,但还是以现实为基础,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的。神话归根到底是“人话”。因此,远古的神话传说往往是原始社会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的具体反映。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内容丰富,生动感人,本文拟就其中反映出的中华民族在原始社会的伦理思想,作一祖浅的探讨。一恩格斯曾经指出:“部落始终是人们的界限,无论对别一部落的人来说或者对他们自己来说都是如此:部落、氏族及其制度,都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都是自然所赋予的最高权力,个人在感情、思想和行动上始终是无条件服从的。”维护和服从氏族和部  相似文献   

8.
明朝中叶,正当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封建思想统治出现危机的时刻,泰州安丰场(今属东台市)的王艮,创立了一个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泰州学派。他们“入山林求会隐逸,过市井启发愚蒙”,从事“布衣出头倡道”的学术活动。他们到处讲的是儒家经典,实际上却“时时欲飞”,“不泥传注”,造成了“掀翻天地”,“非名教之流所能羁络”的局面。有些人则说王艮一派人把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更向右发展了”,其“地主阶级立场十分鲜明”;“其思想本质是反动的”,“社会作用也是消极的。”为什么学术界对王艮思想的评价如此大相径庭?我认为在复杂的历史条件中形成的王艮  相似文献   

9.
明代后期,外国传教士来中国传教,其中有些人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对中国知识界影响颇大。崇祯末年,在四川传教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类思和吕宋(菲律宾)传教士安文思,就是如此。当张献忠入川时,他们逃往天全县一带山中,但不久便被张献忠请回成都,以他们长于天文、历算,封为“天学国师”,留侍左右。后来,张献忠在四川西充凤凰山被清军袭击牺牲,他们才被清兵俘获送往北京。  相似文献   

10.
一、调查研究——毛泽东决策思想的基石 恩格斯指出:“人们创造着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制约着他们的一定环境中,是在既有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这里恩格斯着重强调环境对人们活动的制约,也就是说,人们不能背离具体国情去主观想象各种改造社会、改造国家的美好方案。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中国革命和建设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毛泽东亲自示范,努力躬行调查研究和在广泛、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所做出的一系列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决策。我们看以下事例。  相似文献   

11.
崔洁  蔡轶 《金陵瞭望》2007,(5):45-47
他们,可以是衣着光亮也可以衣衫褴褛;他们,有着明确的工作目标但却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他们被形容为在刀尖上“跳舞”,他们行走在灰色地带中,他们是“无间道”的主角,他们,被人称为“线人”。  相似文献   

12.
中外文学史上,爱情诗创作大约和爱情本身一样古老,其数量何止成千上万!但是在中国诗坛上,用自由体形式专事爱情诗创作并在诗坛上产生影响的,则是从湖畔诗派开始。 60多年前,当新诗创作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开始蓬勃兴起和发展的时候,在杭州的西子湖畔,由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四个青年人组成的“湖畔诗社”宣告成立。湖畔诗社成立得快,解散得也快,前后不过三年多时间。虽则如此,这个诗派却以自己的创作风格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占据着一席地位。湖畔诗派步入诗坛之初,当时中国诗坛上虽然已有不少人尝试着写作新诗,但比较有地位且出了诗集的只有胡适、郭沫若、俞平伯和康白情四个人。“湖畔”这几个无名小辈能够跻身诗坛,当然跟他们诗作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特色不无关系。“湖畔”诗人的诗,就其创作数量看,只有四人合集的《湖畔》、《春的歌集》、  相似文献   

13.
中国拥有令西方人钦佩的古代文明,西方人把中国与西方对“帝国”的不同概念相混淆,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对中国文明产生了敬畏,甚至畏惧,但事实上中国向来不具有侵略性。明清期间,西方社会的发展与中国文明的相对滞后使中国文化在外国人心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中国人从“五四运动”到20世纪80年代对自身文化与文明进行了批判。过去20年来,中国经济的腾飞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但值得中国注意的是,实现国家富强必须与发展民族文化并重。  相似文献   

14.
中美建交虽然已度过了18个春秋,但在美国居然还有人企图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并妄想把台湾重新塞进联合国。这些人之所以要这样做,据称是要“使两个中国保持平衡”,是因为他们不愿“忘记”“老朋友”。殊不知,他们这样倒行逆施,恰恰“忘记”了他们的老祖宗,成了与老祖宗南辕北辙的不肖子孙。 温故而知新。人们如果重温一  相似文献   

15.
自从1840年中国的国门被打开以后,中国就不断遭受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如何看待这种侵略,这种侵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近年来一些人提出了不少“新”观点。比如,有的人认为,“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是件好事,如果来得早一些,我们中国就远不是如此面貌了”,并断言,“如果没有近代西方的殖民征服,人类,特别是东方各民族所有优秀的自然才能将永远沉睡。”他们还对此提供了看似有说服力的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等人对旧史的抨击 ,与明治以后的日本启蒙史学有着直接的因缘。日本启蒙史学以福泽谕吉等人发轫的文明史观为主流 ,他们是为日本社会开化而奋斗的启蒙思想家。他们以打破传统陋习为其毕生的使命 ,在文化观上持有一元论 ,以西方代表文明发展的正轨 ,日本文化中如有与西方相异之处 ,也就是落后于西方的病根。他们“关于日本历史的知识 ,并非渊博” ,其史论大半是由于实践的热情。他们接受斯宾塞社会进化论 ,相信人类社会的进程依循着一种普遍的法则 ,且藉此攻击传统史学 ,主张“日本无史说”。而 1 9世纪与 2 0世纪之际的中国危在旦夕 ,中国知识分子为了摆脱困境 ,积极学习西方 ,重估文化遗产。在这一时期 ,由于历史起因的相似 ,日本文明史观对晚清学人颇具吸引力。正因为如此 ,梁、刘等人“旧史乃帝王家谱”说和“中国无史”说 ,才会与日本明治初期文明史观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7.
小非 《社区》2014,(15):62-63
和“啃老族”不同,“老啃族”属于被啃一族,为老所“啃”,他们身上有着诸多辛酸。 “老啃族”多是出身农村但在城市工作的年轻人,他们抱着改变命运的梦想,迈进城市的大门。但同时,他们需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他们背着沉重的负担,犹如生活在一个漩涡中,他们追寻梦想的翅膀如此沉重……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建筑美学还是块不是空白的空白。本文通过读邓焱教授的《建筑艺术论》,特就中国式“建筑美学”展开了讨论。在讨论中,肯定了《建筑艺术论》的基本特点、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认为《建筑艺术论》是一部“中国人写中国人的书”、“中国人弘扬中国人的文化”、“中国建筑学家论建筑艺术”的行家好书。正因为如此,《建筑艺术论》填补了古人和前人留下的中国建筑界需要和期待的“建筑美学”的空白。  相似文献   

19.
惠林 《社区》2010,(2):58-59
我是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知道最近学术界又出现了一起无聊的“剽窃门”事件的,但当听到所谓“高等教育学创始人和奠基者”、“学术泰斗”的时候,突然心血来潮,就说,我要从根上,从学理上把他们所谓的“学术成果”打碎,彻底颠覆他们这些年的“高等教育”的思想,真是奇怪了,是个人就敢称“泰斗”。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日军在清华园所犯的种种罪行,揭露了日本侵略者所谓的“共存共荣”实质上是日本“独存独荣”,目的是要在文化思想上把中国人变成他们的奴隶,以便巩固日本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