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根据文化人类学社会空间建构理论对黑衣壮族群的空间观念加以分析,以民族志资料说明黑衣壮族群的宇宙观为社会成员对空间的划分和赋予意义的行为提供了认知基础,黑衣壮人通过房屋建筑的象征意义、空间方位的确定、生活空间和仪式场所的安排等途径表达出其族群文化中对空间概念的哲理思考。面对急剧的社会经济变迁,黑衣壮人传统的空间观念也在产生变化,体现出黑衣壮人对自身生存状态和文化变迁过程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法,对广西黑衣壮民歌的传承方式进行考察,并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其面临的传承困境,认为黑衣壮在短短几年内从藏在深山中到闻名天下,是政府高度重视、学界积极参与、媒体大力支持和黑衣壮热情参与的结果,但在现代化的冲击下,黑衣壮民歌的传承也面临着社会变迁和传统生态环境消失的困境,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仍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3.
水与北方,是潜藏于黑衣壮灵魂中的集体记忆,是黑衣壮那个关于蓝靛的传说遮蔽了的黑色的真实意义;黑色是植根于这个族群文化和历史深处的记忆和梦想.所以黑衣壮才更崇尚黑色,更有效地保持了衣黑的传统.  相似文献   

4.
广西那坡县黑衣壮特有的多声部民歌"虽敏"的音乐风格深沉、古朴,极具个性."虽敏"的产生和发展与黑衣壮的历史背景、族群性格及审美意识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从传播学视野观照黑衣壮民歌的生存与发展,并着力探讨如何优化整合黑衣壮民歌的各传播要素,促使其自身走向艺术传播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 从某种意义上讲,"黑衣壮"已成为继"刘三姐"之后壮族"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标识之一.不过,尽管被赋予"原始"、"原生态"、"古老而神秘"、壮族文化的"活化石"等诸多浪漫想象,享受着某种意义上的"诗意的人生",并实现着所谓的"审美化生存"①,但"黑衣壮"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文化符号的出现,其实是一件相当晚近的事.1999年,在广西南宁市举办的首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青年歌手黄春艳以一首动听的壮语歌曲<壮乡美>让世人见识了黑衣壮人独特的服饰和歌声.此后数年间,经过地方政府的精心包装和媒体化运作,"黑衣壮"迅速成为一个颇具竞争力的地方性文化品牌,并在国内娱乐圈掀起了一股"黑衣壮"文化热潮.  相似文献   

7.
那坡黑衣壮     
凌峰摄 《中国民族》2007,(3):I0006-I0006
黑衣壮是壮族的一个支系,主要聚居在广西百色地区那坡县的大石山区,有5万多人,以身着天然蓝靛染制的黑色服装而得名。  相似文献   

8.
从表面上看来,黑衣壮婚礼仍较好地承继着传统习俗,山歌对唱依然是婚礼的中心和对婚礼的强化,表征着黑衣壮族群悠久的山歌文化和开朗劲健的民族性格.但是,年轻一代对传统山歌的淡漠和对流行歌曲的喜爱正使传统的黑衣壮社会面临着传统的断裂,以山歌艺术为核心的审美化生存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相似文献   

9.
千山万弄中的黑衣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衣壮是壮族的一个支系,其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特质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广西南丹白裤瑶男子盛装上衣的结构特征进行探析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沿袭了中式服装平面裁剪的整一性、平面性特征,属于典型的"十"字型平面结构,体现了黑衣壮人"节俭、崇物、物尽其用、巧思"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汪薇  苏源 《中国民族博览》2016,(24):154-155
作者对广西南丹白裤瑶男子盛装上衣的结构特征进行探析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沿袭了中式服装平面裁剪的整一性、平面性特征,属于典型的"十"字型平面结构,体现了黑衣壮人"节俭、崇物、物尽其用、巧思"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2月4日,是农历的“立春”,桂西地区一扫连日来的阴霾天气,艳阳高照,让人一下子回到明媚的春光里。原计划在那坡县城厢镇龙华村的吞力屯观看一场黑衣壮(族)歌舞表演之后就赶往云南省的富宁县,但这个屯子的一场婚事把我们留住了。一呆便是两天。吞力屯坐落在离县城17公里的一个山坳,过去不通公路,走山间小道到县城得三四个小时。几年前群众投工投劳修了一条砂石路,县里准备明年铺柏油。全屯58户人家,380口人,都是黑两千元。据说,黑衣壮从古到今一直实行严格的族内婚制,禁止与其他的壮族族群和其他民族通婚,也从来没有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7代以…  相似文献   

13.
青海土族丧葬文化丧礼乃人生最后一次大礼。历史上,土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丧葬文化。葬仪甚为隆重,认真操办。每遇着老及有嗣者亡故,无论贫富,皆举行3、5、7天不等的葬仪。置莹地,坟莹由“普日格安”(神佛)或风水先生(老师傅)择定。土族有为死者服丧之制,凡父...  相似文献   

14.
壮族行板     
冯艺 《中国民族》2008,(12):72-75
“呢的呀”黑衣壮人生命的诵歌 走进那坡,人们必须再次打开广西地图,寻找,端详,实地对照。没错,此刻你已站在这片自西南向东北呈倾斜之势的美丽沃土上。玫瑰色的晨雾满天空漾开,辉煌的太阳仿佛正喷礴自这片海洋般壮阔的层层峰峦。  相似文献   

15.
湘西是一片神奇迷人的土地,这里的灵山秀水养育了勤劳智慧的湘西人民,千百年来,土家、蓄、汉以及回、瑶、侗、壮等民族在这里共同繁衍和生息。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创造了湘西灿烂的历史文化及其奇特浓郁的民俗风情,铸成了光辉千秋,永垂史册的湘西文化,湘西精神和楚湘风韵。  相似文献   

16.
<正>湘西是一片神奇迷人的土地,这里的灵山秀水养育了勤劳智慧的湘西人民,千百年来,土家、苗、汉以及回、瑶、侗、壮等民族在这里共同繁衍和生息,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创造了湘西灿烂的历史文化及其奇特浓郁的民俗风情,铸成了光辉千秋、永垂史册的湘西文化、湘西精神和楚湘风韵。多样  相似文献   

17.
敦煌文书中所见的古代丧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敦煌莫高窟发现的数万卷敦煌文书中丧礼的"丧仪"部 分,从初死、告丧、奔丧与吊唁、殓、出殡、葬仪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8.
丧葬习俗中生命意识的变奏曲──西部民族风情审美研究之四李景隆“在人生的航道上,每个人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驾驶自己的生命之舟,然而,所有的航船只能去向一个神秘的终点—一死亡。”①生与死是生命的两个极端,如果说诞生仪礼是接纳一个新的生命来到人间的活,丧葬仪...  相似文献   

19.
书坊     
《中国民族》2013,(8):80-80
《红土黑衣》广西壮族作家冯艺的《红土黑衣》是来自边缘的人文地理笔记。它与我们以往读过的历史文化大散文不同,其间没有宏大的话语,也没有太多关于王朝更迭、权力争斗以及知识分子的忠诚、气节、人格与反抗等等的叙述描写。冯艺以一个壮族人的眼光和生命  相似文献   

20.
关于壮学研究的几点意见张声震1995年10月25日到30日,我赴西昌参加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召开的彝学及彝族地区现代化研讨会。从西昌回来这一段时间,都在考虑今后的壮学研究问题,特别是“九五”期间的壮学研究问题。我们应把目光放远一点。建议我们这次壮学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