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辞要在遵守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新就要突破一些常规和限制,如故意制造矛盾、主宾重复判断、非逻辑性的比较或排除等。这些语言现象虽然突破了常规的束缚,却获得了成功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2.
“副+名”结构在当代语言运用中比较普遍,具有“副+形”组合所不可替代的语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这种组合不仅具有表达的解构性和言语的经济性,而且具有修辞的封闭性和审美的联想性等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3.
徐坤是20世纪90年代登上文坛的新生代女作家,她以其特有的细腻笔法和大胆的情致,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具有鲜明"创新"意识的语言形态,也正是"创新"修辞的运用,使其语言在仿拟、引用、比喻等常规修辞上呈现了异彩纷呈的语言变异。  相似文献   

4.
梁超 《云梦学刊》2004,25(1):108-109
修辞在文学作品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它不仅使语言生动活泼, 同时能间接地表现出作者的意图。.从修辞的角度对《最危险的游戏》进行解构性的阅读,会对小说有一个崭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一、幽默语言的审美特征在语言修辞过程中,人们不仅按照一定目的去选择词语(基本要求是准确、简洁),而且也按照一定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审美感觉去遣词造句(尽量幽默生动,句式丰富多彩),使之成为优美的艺术语言.修辞中的幽默点染,就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审美活动.幽默语言的审美特征——受到人们喜爱的美质,愚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谐趣之美 首先给人的直感是它具有谐趣性.幽默的语言的轻松、情趣和可笑构成谐趣性的三个要素.情趣性既是构思幽默语言与幽默艺术的出发点,又是衡量幽默意境高低浓淡的根本指标.《西游记》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一点是塑造了孙悟空和猪八戒这两个可爱的形象,而这塑造之功,是绝对少不了这幽默艺术的高度运用和发挥的.没有幽默艺术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当前,对打工诗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打工诗歌本体及其对整个文化语境的重要意义上,对打工诗歌进行后现代视域的观照,具有一定的探索意味。在后现代主义视角下,打工诗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并以平民性、体验性、复制性为生存策略,对现有诗歌秩序从多维角度尝试着进行解构,这种解构对诗歌的“公共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公文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文体 ,其语言具有庄重严肃、严密准确、明白简练、平实得体以及便于操作等特征。目前的公文语言存在着行文欠庄重、晦涩难懂、含糊不清、拖沓冗长等弊端 ,为此 ,必须准确把握公文语言的特征 ,加强语言修养 ,准确遣词用句 ,正确运用修辞手段 ,注意语言锤炼 ,并养成良好的语言运用习惯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通过佐藤信夫与利科的语言哲学的比较,展示出佐藤对西方修辞哲学的突破.这种突破体现在三个方面:1、他从西方传统修辞学中挖掘出修辞的"发现性认识的造型功能",找到了西方修辞学长期忽视的修辞学之根;2、他提出了作为"第三视点"的修辞感觉,把修辞学研究从说服技术和诗艺的长期二元对立推进到更深层次的修辞创造;3、他建立了以人性论为基点的修辞学本体论,使修辞学从语言的装饰提升为语言和人的本体.  相似文献   

9.
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来透视言语行为理论,发现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包含了许多修辞因素,主要体现在:言语行为的"说话就是做事"与西方修辞学对修辞的定义不谋而合;言语行为的重要特征"意向性"体现了语言的修辞性;言语行为成功实施的三个恰当条件体现了修辞情境对修辞者的要求和修辞劝说策略;语言行为的三分法再现了修辞运作的全过程.与此同时,言语行为理论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修辞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修辞性的语言是运用超出平常的语言表达方式,而使语言更有想象力的方法.修辞语言的特色是语言中最重要、也是最有行吸引力的方面.本文对英语狭义修辞学中的一些修辞手法进行简易阐述,通过实例对这些修辞手法的形式、特征及其功能等作一浅显分析.  相似文献   

11.
解构批评将文学研究引向修辞学、比喻认识论的领域。其关于文学批评的基本看法在以下几个层面呈现出别样的特色:就批评的目的而言,认为批评应该探寻文本的真相、文本及语言的修辞功能、语言的差异性以及互文性等;就批评的伦理来说,认为批评是内在于文学的,而某种程度上,文学也具有批评的属性;在批评的功能这个问题上,认为单义性或霸权化的批评是对文本实施的阉割或话语暴力,批评应该是对文本阅读之多重可能性的敞开,而就文学批评的核心要求——价值评判——而言,解构批评认为价值评判具有相对性,但这并不等于说解构批评否认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2.
李艳  孙琴 《殷都学刊》2011,32(1):125-129
本文从典型范畴观出发,在分析汉英移就修辞的特点之后,对比了两种语言中移就修辞的异同,揭示出英汉语移就修辞具有相同的典型成员和句法表现形式,不同的只是非典型的部分,而形式上的不同是由于语言所属类型和语法特征决定的,并提出以移就为例进行对外汉语修辞教学个案分析,寻找对外汉语修辞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3.
修辞学研究的新视角——评《汉语超常表达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表达效果的学问。修辞学在我国源远流长。我国以往的修辞学 ,总的说来 ,人们偏重的是常规表达修辞的研究 ,即研究从现有的语言材料中精心选择 ,选取最切合客观实际、最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形式。人们在此范围内 ,讲求词语的选用与配合、句子的锤炼与选择、特定修辞方式的运用、完美协调的篇章结构和语体的追求等。而对于超常表达修辞 ,即研究对现有语言材料的创造性使用——也就是研究如何把某一表达方式加以变化 ,变为一种异乎寻常的表达手段 ,以为言语交际增色添彩——则重视不够 ,缺乏全面、系统、立体的探讨意识。因而我国…  相似文献   

14.
原始思维与诗歌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芳 《江汉论坛》2006,(12):121-123
原始思维指整个文明史前人类的思维方式或者思维状态。原始思维的主体是原始初民。原始思维具有直感性、互渗性、神秘性。诗歌语言是语言的艺术,从诗歌语言所具有的主观体验性、非常规逻辑性和意象性上看,诗歌语言是诗人主动运用原始思维方式进行艺术创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对11部莎剧中"人生"隐喻的研究发现,常规隐喻与新奇隐喻构成规约化程度从高至低的连续体。莎剧对"人生"在精神方面的属性特征进行了显著拓展,而对位移类隐喻的创新较少。莎剧通过扩展、细化、质疑、混合、泛化等方式在常规隐喻的基础上创造新奇隐喻,并在语言层面利用明喻、暗喻等显性修辞手段体现概念隐喻的作用。发掘莎剧中隐喻的创新方式,对深入认识莎剧的语言艺术及思想内涵,探寻概念隐喻在人类认知及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增译法在旅游英语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娟辉 《云梦学刊》2009,30(2):148-150
增译法又名“增益”法,有时又称“增词”法,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遵循一定的规则,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它包括语法性增译、目标性增译、注释性增译、修辞性增译。  相似文献   

17.
受到消费主义与新媒介技术的影响,读图时代的晚报副刊呈现出两个显著特征:一方面,从表现形式上看,副刊多频率地运用各式图片与形象构图传播信息,视觉化趋势增强;图片专版大放异彩,摄影文学则为副刊视觉传播开拓了更深广的领域。另一方面,从承载内容上看,快餐式的视觉文化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副刊文学性的消解、受众参与性的式微与思想性的解构。副刊视觉化传播的主流应是融合时代性、文艺性与思想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网络论坛公共事务修辞勃兴,然而关于其修辞特点的研究却比较鲜见。文章在综括网络语言修辞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方法,探讨了网络论坛公共事务讨论语言的修辞特征和成因。研究发现,网络论坛公共事务讨论语言很少使用非语言符号;倾向于书面语;话语风格严肃、具有强烈的批判性,但理性程度低。这些特征折射出我国社会转型期激烈的社会矛盾、长期集权政治文化对民众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公共领域事务讨论方兴未艾和公众公共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与公共修辞能力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追溯米勒对文学及文学研究现状、未来及其应对的论述,发现他在社会和文学研究的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的文学及文学研究现状,从解构批评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不同的文学研究任务、文学研究方向,不断调整解构批评的概念内涵及研究对象,体现了顺时而变的态度。同时,这变化中亦有不变的因素,那就是对解构批评之修辞性阅读的坚持、对文学的坚守以及对人文主义使命的承担。  相似文献   

20.
钱锺书是中西兼通的学术大师,钱著有许多先见性的卓识,与西方学术巨子冥契相通,让人惊叹不已。从“解构”的角度来解读钱锺书,不是说钱锺书受到了西方解构主义思潮的深刻影响,而是我们在钱著中读出了极为鲜明的解构性特征。西方解构主义将矛头直指西方思想史观念的整体性与同一性,打破逻各斯中心主义与语言中心主义,任意涂抹传统的“宏大叙事”,在人文科学话语中自由嬉戏等等主张,都可用来比附与解说钱著,或者说,两者之间有着精神上的一致性。这就使我们有可能将“解构”作为又一条串起钱著的线索,对其重新加以解读,从而标示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