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历史是一部感性生存的历史,生产实践是人类存在方式的根本内核,也是人本质力量的自我确证,其存在论基础在于“对象性活动”或“感性活动”.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表征了人存在的三种样态: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存在;以对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存在;实现个人能力全面发展和生产能力的自由个性的存在.马克思扬弃了形而上学的传统知识论,开启了一条关注人感性存在的生存论路径,为我们评判当下人类的生存境遇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与人类存在方式的改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体现了深邃的历史意识和对当代人类生存处境的理性自觉,是在对现代历史发展模式和发展观念认真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社会发展战略。它既摒弃了对人类发展虚无主义式的否定,也扬弃了现代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发展主义和以物为尺度的异化发展道路,在以人为本、推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过程中探索构建一种新型文明形态,实现人类存在方式的伟大转变。科学发展观的深远意义不仅在于使人们明确当代中国究竟应当如何发展以及发展的未来图景,而且其历史价值更加深刻地蕴涵在人类应当选择何种存在方式这一思想高度之上。  相似文献   

3.
胡红生  张军 《学术界》2003,(2):188-193
立足当代人类生存实践 ,并根据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理论的基本思想 ,我们认为“人的依赖”、“物的依赖”和“能力依赖”是人存在和发展的三种基本历史范式 ,它们各自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历史内涵。它们的历史沿革 ,集中表征了人的存在方式的历史变革 :它不仅标示着人的生存方式的变革 ,而且标示着作为存在方式之价值表征的人的价值实现方式的转变 ,还标示着人之为人的内在精神文化特质亦即人格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4.
一、承认个体具有道糟的价值‘人的生命本体,是个简单个体性生物学事实。由此人们观察问题的方法,也首先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人类的历史最终归结为“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尊重个体生命的存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承认人类个体具有道德的价值,就是承认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诚然,人是以群体的方式生活的,任何个人都只能是社会的存在物;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而言,只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当然…  相似文献   

5.
从人的生成发展看市场经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对人类具有多重意义和作用。从人的生成和发展这一历史视野来看,市场经济的根本意义在于促进普遍的独立个人的生成。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个人的发展,而只有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个人才能获得独立的人格,形成具有自主性的独立个人。市场经济是个人独立活动的社会化交往形式:(1)它使人类原有的人身依赖关系变为对物的依赖关系,突破了血缘和地域纽带的历史局限性,在人们之间第一次建立起真正普遍的广泛社会联系;(2)它打破了社会关系对人的先天束缚,赋予人以更大的主动性和能动性;(3)它打破了人格从属的等级关系,把人置于对等地位,因而使人获得了彼此平等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虽然现代西方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持批判否定的态度,传统本体论哲学一度陷入困境甚至被遗忘与抛弃,然而本体论哲学却无法真正从人类社会中被剥离,亦或对哲学本体的追寻无法从人的生命中被抹去。究其无法“终结”本体论哲学的缘由在于,其对人存在意义的关怀内在地昭示着对构成哲学本体的“尚未”之维的永恒关切。  相似文献   

7.
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概念中“历史”的含义是什么,它与具体历史学科中的“历史”的含义区别何在?以笔者所见在于如下几点.一、“历史”就是社会.从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和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关系看,辩证唯物主义概括了整个宇宙的最一般规律,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揭示的是其中人类社会最一般的规律.由此看来,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唯物主义”之所以表现出有别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特点,其根本原因在于“历史”二字包含的具体内容,即人类社会生活本身.这一点从历史唯物主义与诸多历史学科研究对象的根本区别上,也特别明确地表现出来.历史学科,其范围、内容和种类非常广泛、庞杂,不仅有人类社会的多种多样的历史,而且还有多种多样的自然现象的历史,也就是说,任何客观事物都有其自身产生、存在、发展和灭亡的历史;相应地也都有关于这个全过程描述状态、揭示规律的历史.如动物史、植物史、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指出:“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作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为自己开辟道路的一般运动规律。”与自然界不同,“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类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正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人类最先看到的是物质性或经验性本体,然后上升为精神性和先验性的本体认识。但西方哲学意义上的“本体”理解面临着理性基础无法证明的困境,不得不向东方哲学的本体论方式趋近,在中国哲学这里,无论是“仁”本还是“道”本,都见证于人的生存直觉,它们的神圣性在于它们的现实性和日常性。生存论意义上的本体不是逻辑认知的对象,不能从具体生存中分离出来,它是人的日常过程和人的生命敞开、呈现状态。尤其在禅宗这里,本体论的理论和实践达到了最高峰,扫荡一切本质主义的本体论而全面赴人日常生活,肯定平常生活即是存在的“如是”本体.  相似文献   

10.
1 人的实践(或劳动)对自然界和“社会存在”的对象性关系和对象化活动问题,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基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及以往全部哲学的根本差别所在。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既有共性联系,亦有根本差别。其共性在于:它们都认为,除人与自然界之外,再没有第三种本体存在;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因此“自然界”是“物质第一性范畴”的本源本体存在。但是,人类社会是怎样生成、发展的,它怎样以“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以“人化的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以及人对社会存在的关系和“社会存在”范畴也是物质第一  相似文献   

11.
政策科学是现代公共政策学的源头,回顾现代公共政策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以及展望中国特色公共政策学,意义重大。现代公共政策学蕴含的要义包括政治系统论和决策过程论下的公共政策观点,也涉及古代“策论”要义;产生背景来自二战之后的国家建设实践和行为主义科学研究范式兴起;关注重点在于政策科学的民主性和综合性社会科学设想;研究范畴包括政策过程研究和政策过程实践两种知识以及政策循环“阶段论”向“过程论”转变;人性假设遵循人类社会理性程度的演进顺序,坚持经济人、行政人和关系人三大假设;发展策略采取建立公共政策学术共同体、培养专业人才、吸收实证研究方法等。这种基于起源廓清、内容阐明和过程揭示的现代公共政策学全景式扫描,对于建立中国特色公共政策学学科体系具有较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孔子社会学说的逻辑构成(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富仁 《文史哲》2006,(3):31-47
孔子是在“仁”、在对人类的这种整体关怀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思想学说的。在孔子思想中,能够遏制无限膨胀的私利欲望的是“义”。在当时“家”、“国”同构的社会关系中,孔子特别重视“孝”和“悌”。在孔子思想中,“忠”、“信”都是处理一般人际关系的原则,“臣事君以忠”并没有后代儒学家所强调的“尊尊”的人身依附性质。“法”和“礼”是当时社会的两种联系方式。“法”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礼”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孔子重视“礼”和“礼治”,其根本意图在于强调合作关系而淡化和消解权力关系,以改善人类和人类社会的整体存在状况。孔子思想的产生,标志着决定中国社会和中国历史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不再仅仅是政治的权力,而是由政治权力与文化权力构成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合力。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论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 ,人们对人的发展问题的研究多是同时态的分析 ,而缺乏对人的发展作历时态的考察。马克思在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理解为人自身发展的历史的基础上 ,提出人的发展的三形态理论。即人的发展将经历以下三个历史形态 :“人的依赖关系”、“以物为基础的独立性”和“自由个性”阶段  相似文献   

14.
现代技术越来越深入、改变和支配人类固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 ,其后果难以预料。舒尔曼认为 ,悲观的超越论者和乐观的实证论者都难以为技术指出“有意义的展望” ,解决人类的技术实践问题只能依靠独立于人之外的宗教力量 ,只有服从于“上帝”的“意义原动力”才能获得完满的意义。这种将现代技术的发展问题归于虚幻的“上帝”的客观唯心主义做法 ,使这一问题在他的宗教维度的哲学中得以轻易地逃遁。技术发展的事实并不像他所预料的那样 ,他的解释存在严重的认识论问题。我们认为技术与人类未来的真正出路在于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统领技术发展 ,在逻辑—历史统一的方法中正确而恰当地发挥社会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艺术生产理论的研究总体上是共时性的结构分析,而不是历时态的历史考察,因而也就忽视了对艺术生产的历史形态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的思考。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对象本体是工业社会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的商品化艺术生产,他对这种艺术生产的分析堪称历史形态分析的典范。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三大历史形态的思想,可将艺术生产概括为三大历史形态,即表现为同“人的依赖关系”相应的原始集体文化的艺术生产,同“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相应的专门化、职业化的艺术生产和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艺术生产。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新唯物主义”“立脚点”的“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实际上是指人性化了的社会和“合乎人性的人”.“新唯物主义”之所以必须立足于它,说到底乃是由马克思所特有的“从后思索”的运思方式决定的.在马克思的思想建构中,这种运思方式有着诸多的体现.“从后思索”中所谓的“后”,既是实然意义上的,也是应然意义上的.马克思的这种运思方式固然是由哲学本身的反思性质决定的,是这种反思性质的要求和体现,但在根本上取决于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及其特点.人的历史本身是人以其实际地存在现实地生成着的过程,由此决定了只有通过已然的和将然的“结果”,才能以反思的方式重建并再现人的存在本身的生成史.对真正历史性的发现,注定了马克思对“从后思索”方法的选择,并由此决定了他的历史叙事不是直观的,而是内在地蕴含着一个反思的层面.  相似文献   

17.
一“发展”这一名词所表示的涵义有一般意义(广义)和特定意义(狭义)之分。一般意义上的发展等同于“进步”,泛指人类社会的递进与成长;特定意义上的发展则专指一个社会的现代化(现代化过程)。目前“发展研究”(现代化研究)所说的发展就是专指特定意义上的发展。发展与现代化基本上是同一个概念。两者均指以大工业为发端的整个社会的转型,即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进。但如若认真推敲一下,两者之间仍有些细微的差别。其一,同现代化不同,发展不仅仅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迈进,而且还包括现代社会继续完善  相似文献   

18.
王富仁 《文史哲》2006,6(2):32-47
孔子是在“仁”这种整体关怀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思想学说的。在孔子思想中,能够遏制无限膨胀的私利欲望的是“义”。在当时“家”、“国”同构的社会关系中,孔子特别重视“孝”和“悌”。在孔子思想中,“忠”、“信”都是处理一般人际关系的原则,“臣事君以忠”并没有后代儒学家所强调的“尊尊”的人身依附性质。“法”和“礼”是当时社会的两种联系方式。“法”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礼”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孔子重视“礼”和“礼治”,其根本意图在于强调合作关系而淡化和消解权力关系,以改善人类和人类社会的整体存在状况。孔子思想的产生,标志着决定中国社会和中国历史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不再仅仅是政治的权力,而是由政治权力与文化权力构成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合力。  相似文献   

19.
当今人类社会已进入到了以气候、能源风险为主的全球化风险时代,气候、能源风险现象表征出"脱域性"的样态,生成了全球性的人造风险,使人的本体性存在走向了风险性存在,人类本体性存在的不安全样态开始生成.为了保障人类存在的安全,实践低碳能源安全的路径成为现时代人类规避、防控气候、能源风险的主要手段,它体现了人之主体性能力的延伸以及现时代的安全意识转向.这一思路具有安全建构主义的价值意蕴,表征出安全文化的人本功能和整合功能,其诉求旨趣在于,通过发展观更新、制度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等社会实践手段,走低碳经济之路,以缓解全球性风险的扩张,改善人的风险性存在,从而保障人类自身本体性存在与发展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袁吉富 《学术界》2002,(2):230-236
对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 ,仅仅从其原初涵义上把握是不够的 ,应该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高度来予以把握。可以说 ,这一命题的意义 ,在于它揭示了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机制、存在方式、发展方式及客观基础 ,说明了实践观点是唯物史观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但是 ,我们却不能从该命题出发 ,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本体论不加限制地理解为实践本体论。实际上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本体论是以自在自然为前提的实践本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