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利益流失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数量的增加,土地被流转、强制流转、农民利益流失、权益受损情况屡有发生。本文认为,在土地流转中农民的当前利益和远期利益受到侵害。主观上,农民维权能力不强,无法保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客观上,基层组织的强势地位以及不当干预导致了农民利益流失。在此分析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给予农民完整承包权、建立保护农民长期利益的补偿机制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根据有关访谈和问卷调查,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卡方检验的研究方法,从农民职业分化类别、程度和地区分析农民职业分化对土地流转规模、方式、期限及意愿的影响,可得出以下结论:农民职业分化对土地流转规模产生影响,对土地流转方式与期限影响不显著,农民职业分化程度和分化区域对土地流转意愿产生影响,农民职业分化类别对土地流转意愿影响不显著。此研究结论的启示是,加快培育全职务农者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增加分化农民本地就业机会、加强对兼业农民和全职非农者的技能及就业培训为可行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3.
4.
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成为必然。关键问题是要建立健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机制:一是建立农地市场机制,明确产权关系。其中确立农户市场主体地位是前提,搭建市场体系平台是关键,政府依法监管和处理纠纷是保障。二是完善农地流转市场法律机制。其中市场主体机制是基础,权利机制是核心,行为机制是桥梁,责任机制是保障。 相似文献
5.
土地流转、农民生产效率与福利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新发展经济学视角分析了土地流转及其同生产效率和农民福利之间关系的微观机制,并结合我国土地市场产权特征,具体阐明了我国土地流转市场交易形态和效率的决定因素.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土地流转在现有产权制度中必然以保留地权的固定租金租赁为主要形态:土地流转效率的改进不仅具有资源配置效率意义,而且具有福利改进意义;农村金融和保险市场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完善是比地权结构优化更加重要的促进土地流转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6.
通过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是新形势下三农问题面临的重大抉择。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升是改变土地流转自发、分散、无序状态的基本路径,而土地的合理有序流转反过来也会促进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升。所以,要大力扶持农民专合组织并以其为土地转入主体、明晰农地产权并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搭建农村金融平台、完善农村土地市场等,以促进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升与土地有序流转。 相似文献
7.
8.
9.
土地流转的动力机制及模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过改革开放后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优势逐渐释放完毕,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成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四大动力,在土地流转的实践中形成了集体组织主导型、民间自发型以及资本主导型三种土地流转模式,从理论高度认识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动力机制,从实践层面大力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制度的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伴随着农户分化、土地流转,土地"非粮化"现象十分严重。分化农户的特征差异影响"非粮化",并且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农户差异甚大。东部地区农场类农户的"非粮化"最为突出;普通农户仍然存在"谁来种粮"问题,但以农为主农户在粮食生产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变,中部地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变;以农为辅农户大多没有放弃农村的"一亩三分地";农业内部粮经争地的矛盾依然存在。防止土地"非粮化",必须加强对土地用途的管制,疏通农田水利设施的"最后一公里",对不同类型的农户分类指导,重视种粮的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持,确保种粮农户的收益不低于当地其他农户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1.
农民对土地产权的认知深刻影响了农民对土地的价值评判和市场体验,是影响土地流转中农民获得感的重要因素。土地流转锐化了农民的土地权益获得感,改善了农民的市场体验,从而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能够产生被尊重感、公共事务参与感和“成人之美”的道德感,进而产生自我价值获得感、政治获得感和道德获得感。土地流转中农民获得感的生成过程表明,要锐化与提升农民获得感应注重农民在经济社会实践中的情感态度与体验,让惠农举措与农民的思想意识及认知水平相协调。同时,要提升农民获得感不仅要定向、定点地给农民带来实惠,而且要在市场经济中丰富农民的经济机会和集体决策的内容,让农民在亲身参与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提升政治获得感。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流转问题成为"三农"问题的重点,面临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这些农业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小农经营方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应深入思考如何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以及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本文主要分析了乡村振...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问题是农民权利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的重大决策。“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本质是权利问题,使农民成为自主、自立、平等的权利主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价值追求和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作用下,中国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政府动员容易走向行政推动型土地流转,速度快,规模大,具有运动式色彩,难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最佳生产效率,基层政府也可能惹火上身。而市场调节诱发工商资本的逐利本能,与农民争利,容易产生非粮化、非农化行为,削弱农业发展的根基。土地流转实践中,农民呈现出主体性缺失的状况,表现在平等权受限、参与权不足、决策权虚化和创造性抑制等诸多方面。为此,需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性,有效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规避土地流转的风险,推动土地流转工作走向精细化。应建立国家、市场与农民的良性互构关系,国家还权于民,市场互利共赢,农民发展壮大,农民的内生利益需求得到国家政策的积极回应,并通过市场机制的运作来提高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市场和农民分工合作,功能互补,形成一个互构谐变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5.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成为农村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土地流转能否有序和规范地进行,直接关系着"三农"问题的解决。文章对唐山市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总结提出了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土地流转和农业实行规模经营的提出,农村兴起了新一轮的圈地高潮.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土地流转不可能有效保障土地流转的农民权益.农村土地产权模糊、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缺位、地方政府职能错位、土地市场化流转难起步是农民土地流转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主要原因.解决的途径:一是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在界定、测定农村集体土地范围和数量的基础上,将集体土地确认到以组(自然村)为主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并以股权形式量化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组建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二是尊重农民意愿,实行土地的市场化流转;三是建立健全流出土地农民的基本生活、再就业和创业的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8.
论经济发展中的双滞后与加快土地流转的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指出我国现阶段在城市化滞后工业化的同时,农地经营集中还滞后于农村非农化,这种双滞后在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中分析认为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但目前学术界仅仅对前者滞后给后者滞后造成的影响给予关注,而对后者滞后对前者滞后的制约尚缺乏研究,不仅如此,当前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如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等被决策者所接受,阻碍着土地的流转与集中。笔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加以刮析,在此基础己提出加快土地流转的目标、思路与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以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动农村土地规模经营——胶州市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土地股份合作制作为农业经营模式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机制的创新探索,进一步优化了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推动了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胶州市在实践中,形成了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自愿、有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序流转、规模经营的原则及政府推动、把关定向,实现土地流转规范化;特色带动,创新模式,实现土地流转规模化;转移促动、集中资源,实现土地流转社会化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 相似文献
20.
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三权分置是今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制度条件。“三权分置”背景下,土地经营权流转将成为未来农地流转的基础模式,即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以实现土地的“成方连片”,农户对承包权的保有以实现财产性收益。从法理上,以“经营权流转”为基础的流转方式能够适应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农业股份合作社、土地信托等典型的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也能够化解在农业规模化经营中,土地流转与农民失地这一矛盾。 相似文献